善于说教的孩子,失去了经历生活的能力

这些天遭遇疫情,孩子们都在家网课。因此得以接触到一些小学生和家长。这些孩子出乎我的意料,小小年纪就明辨是非,擅长说教其他孩子并向大人打报告(甚至有些孩子会向大人进行说教展示)。这样的孩子最容易被平庸的老师和家长赞赏,而忽视了他们的精神病态。
思考成熟之前,人们需要对他人的思考满怀敬意。健康的思考,首先需要的是借由内心对权威的信任而产生的对真理的健康感受。(比如,当我们读《论语》时,借由对圣人的信任而产生赞叹的感受就足够了,不用急着去认同和判断。)只有积累了很多可以用来判断和比较的材料之后,人们才有能力做出独立的判断。如果教师能够重视这一点,世界上就没有人会因为太早的,自以为是的判断,而糟蹋了原本可以实事求是地接受生活道理的机会。当然,可以让儿童熟悉人们对事物的不同看法,但要避免孩子过早地去表态。他们可以带着健康的情感来面对各种不同的观点,而不需要立刻对这些观点做出选择、表明立场。人们可以倾听所有的声音,并对自己说,“这个人是这么认为的,那个人是那么认为的。”
生活中所有认知的片面,知识的贫乏,以及用盲目的“宗教信条”去批判和替代那些经过时间和实践检验的理念,这些都是从那些错误的教育中产生的。(比如:五四运动。我记得南怀瑾说,八股文是中国文人最伟大的创新之一。中华文化是全世界唯一一个连绵五千年不断的文化,是因为我们坚持训练少数知识分子用八股文传承文化。如果运用白话文,因为方言、时间等因素,后人早就不认得。就好像印度的梵文与现在的印度语已经截然不同。然而那一代年轻人,并没有人真正用心地学习和了解过八股文,就武断地把它----这样一个经过时间和实验检验的方式终结了)。
过早对某件事有了确定的判断,使他不再像没有判断之前那样纯粹的、无偏见的去经历这件事了。儿童心中需要有一种先学习后判断的感觉。孩子应当在已经利用所有心魂之力(情绪,感受,意识等)来理解一件事物之后,才利用理性思考去理解。
参考:鲁道夫.斯坦纳 《精神科学观下的儿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