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看过这本书,能盲狙吗?”
N年前我还在上海的出版社时,选题过不了选题会,有一个常见原因:作者已在网络上连载了全文,全网遍布盗版TXT,出版实体书销量会受影响。
当时的业态与如今很不一样,电子书尚未成为一种主流阅读方式,几大网文平台也没有如今这么壮大,读者还没有完成更新换代——老一代读者要么买实体书要么看免费电子盗版,网络知识产物应该免费的观念根深蒂固;新一代读者更愿意在电子版和网文连载上花钱的消费观念,是时代变化的必然,也是用了许多年转变或者说培养来的。
然而N年后的现在,选题过不了会,又常常是因为:没有基础数据支撑,没有基量读者打底,内容没有足够优秀或者能挖出足够强的卖点(通常指的是独特性),会非常艰难。
啊,这时代。
我是一个纯纯出版向+衍生IP开发的策划编辑(青春品类、类型小说为主),有一港一,我对网文的业态不算特别了解。然而因为现在直接到一线去直播去做视频去带货,营销得特别下沉,所以又常常会听到新一代读者问:这本书网文原名是什么?在哪个平台连载的?口碑如何?实体出版有删减吗?没看过的能盲狙吗?
非常能够说明如今的主流读者群对买书的消费观了。
于是我又产生了新的职业疑问,了解我的人应该都知道,我说过很多次,通常情况下,我不和平台合作。那么面对读者的这些问题,我全都没法回答。天呐,我其实到现在也不能很好地理解,“没看过能不能盲狙”的消费逻辑,买书回来翻看之前当然是没看过的啊……——是我老了吧,跟不上时代变化了吧。
做新人当然很有成就感,但做新人的难度是难以想象的,谁不想躺平呢。那些预售半个小时全网能卖几十万册的项目,谁不想做呢?
有人说:我买书从不盲狙,要么买喜欢的作者的书,要么买看过的书。
那么,新人怎么办呢,你不买书,我没法让你看过,你没看过你不会买,这是不是一个死循环?
又有人说:你先放到网上连载不就行了?
唉,真的那么简单吗?随便拍个短视频发dy就有流量?写个小说发微博或者绿江就有推荐位和打赏了?流量时代,这是另外一门学问,内容足够好但是没有流量的作品数不胜数,谁都想要流量,其中之难,一两句也说不清楚的。
死局。怎么解呢。
入这一行吧,心里多少是有一些文人的理想和追求的,总有奢望,图书不该如此,文学不该如此。可是又该如何呢。当卷的不再是内容,而是流量,是赠品,图书已经完完全全商品化了,我还坚持做新人,坚持尽可能保有新人作者的利益,是不是对的呢?
又是陷入困惑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