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人说梦话西游(一)
第一回 浅论明代百回本《西游记》的作者
写在每一回前头的一些话:
首先,这篇绝不是什么严谨的学术类文章,纯粹是个人的自说自话。正如标题所言,“痴人说梦”,是指根本无法办到的荒唐之语。
这篇文章之所以会出现,完全是建立在一个大前提之下:
“吴承恩不是明代百回本《西游记》小说的真正作者”
虽然目前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在民间,主流的意见都倾向于认同吴承恩是西游记的作者,但反对这种看法的也不是没有。我个人认为最有力的莫过于以下两点:
一,吴承恩本人确实著有《西游记》一书,但他的这本著作在清初江南著名藏书家黄虞稷的《千顷堂书目》中被列入的,是地理类。
这位黄虞稷不仅是大藏书家,而且根据介绍是嗜书成癖,饱览群书之人。他藏书之处名为“千顷堂”,足见其藏书量之惊人。这样一个爱书成性的读书人、藏书家,居然将一本神魔小说归进地理类……这种分类法,堪比把《封神演义》列为商周史书一样不可思议。
因此,我觉得吴承恩本人的著作的确有《西游记》,但并非世人熟知的小说西游记,而是真实的西行游记。
第二点,这个完全是个人观点,所以肯定避免不了给人过于主观的印象。而且要谈到这个,少不得啰嗦几句。可能会比较长,大家感兴趣可以继续往下看。
说个前提。越是优秀的小说,越是和作者本人是双辅双成的。无论作者运用怎样夸张的笔墨、离奇的描写,实则上书中人的心态和经历——尤其是主角——往往万变不离其中,他们都或多或少地映射出作者的内心投射。
因此,无论西游记所写的是什么神魔历险,主人公所经历的波折和世界,必然是和作者息息相关的。
其实看得多经典的名著就不难发现,越是伟大的作者,他笔下的著作,都是他们亲身经历过的真实人生。也许过于夸张、也许有所隐瞒,但最终都能与他们的人生之旅与作者本人的个性不谋而合,达到惊人的统一。
而要说起我个人心目中最能代表西游记作者的原型,毫无疑问,正是主角孙悟空。
关于孙悟空,研究他的文章海了去了,我这里先不多说,反正之后有的是机会。
吴承恩本人的经历,与《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没有一丝一毫的相似之处。
当然会有人说:像孙悟空这样的经历,任何一个地球人都不会有的。吴承恩本人只是用一种夸张、热情的写法来进行写作而已。
不对,我所说的相似,不仅仅是指他们的人生历程。而是孙悟空这一角色的内核,是现实中的吴承恩根本绝对触摸不到的那种级别。
这里简单说一下孙悟空的个性和经历,其实光从这一点上,就足以高度概括了作者本人的一生。
孙悟空,一个无父无母、天地生成的石猴,为求长生,远赴海外,得遇菩提祖师,学得一身本领。之后暂时被天庭招安,后又大闹天宫,被如来压在五界山下。被唐僧救出,一路保他西行,历劫九九八十一难,最终修成正果。
当然,肯定会有人不满:这些书中的经历都是夸张的描写,你怎么就能因此而认定西游记的作者并非吴承恩呢?
再者,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民间的看法,对于孙悟空这一形象,无不歌颂他是反对封建统治、对抗封建势力、“推翻反动统治和整个旧社会。”(图书管理员原话)
我在没看原著之前,也是抱着这样的想法。直到我仔细看了原著之后……
对于孙悟空的热情乐观、惩恶扬善、急公好义,他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勇于和各路妖怪斗争,这点依然没有变。问题是……
这个孙猴子,他根本不是那个世界里的受害者,他才是全书最大受益人之一!所有人都让着宠着他!对!就是那些历来被学术界一致认定是“反动封建统治阶层”的那群神佛们!
他·们·每·一·个·都·宠·着·孙·悟·空!!!
大家肯定又要说“大闹天宫不就是孙悟空反抗、代表作者企图打破那个腐朽世界的最好证明吗?之后取经路上各种磨难,不更加证明了那些妖怪代表着黑恶势力、各有后台(神佛们),所以就算是孙大圣也奈何他们不得?”
问得好,那么我在此也要反问各位一句:那些神佛们、妖怪们,他们中有谁能真正伤害到孙悟空?
没有!
纵观孙悟空和天庭、灵山以及各路神仙们的来往,你会发现,没人能对他的内心造成半点伤害。大闹天宫是他与神仙们最激烈的冲突,结果呢?根本伤不了他的躯体,还因缘际会帮他炼成了火眼金睛!
经过大闹天宫之后,各路神佛,要么是主动出来帮他、要么是被孙悟空请来帮忙。如来那边,菩萨、罗汉们与他言笑和睦,态度非常亲切,犹如他的师长,如来更是只将他降而不杀,招入麾下,各种派人帮他扫清障碍。
至于天庭那边就更不用说了,细看原著,孙悟空和那边全然没有任何上下级的感觉,完全是像平辈的朋友一样。要是不小心冤枉了他、骂了他,孙悟空毫不客气,直接耍泼!(玉帝、李天王表示这个我熟!)大闹天宫不仅没有把孙悟空变成那些神佛的敌人,反而极大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
神佛们对待孙悟空很友好,即便一时有误会,最终也能化敌为友。面对孙悟空的屡屡求助,神佛们一边顶多骂他两句“撒野放刁”,一边行动上却百般相助,对孙悟空更是努力安抚,好言相劝。这是上位者面对下属的态度?
而孙悟空对待这些高层们的态度,也完全不见任何自卑。他彬彬有礼但不妨碍他有话直说,时而幽默时而诉苦,甚至着急起来还会发脾气,各种表示自己要甩手不干了(划重点,这书里的孙悟空,真的是一点社畜心态都没有的)。看着里面的描写,仿佛真能看见作者平时也是这样和人交谈的,很接地气。这哪里像一个下位者面对上位者时的心态和行事?
至于妖怪们,就更没啥好说的了。孙悟空和他们各种智斗勇斗时,最气的不过是“你们居然不认得俺老孙?!”“你们居然不知道你孙爷爷的手段?!”,亦或是焦虑于师父落在妖怪们手里,为师父而落泪。妖怪们的各色宝贝,也只是能伤到孙悟空的外在、一点也没法对他的内心造成伤害。
至于那些好运被神仙们收编的妖怪,当他们再次见到孙悟空时,明显能感觉到他们在孙悟空面前低人一等,甚至连和他开玩笑的资格都没有。动辄被他喝斥,却不敢生气,反而得陪着笑脸(具体请参考黑熊精和红孩儿)。这里可以再次体现出,孙悟空的地位,和他们的主人是同一个级别。也就是说,孙悟空自己就是神仙中的一员——统治阶层中的一分子。
全书中,唯一一个能真正让孙悟空(作者)感到痛苦、受气的,也只有“师父”而已。
曾经看到过有种观点,说西游记全书所指的,正是佛教势力,通过安排、招揽孙悟空这样的人才,逐步蚕食道教(天庭)势力的大背景。这是僧道对抗的小说。
声明一下,我个人是很反感什么“黑暗西游说”“西游记阴谋论”的。在我看来,这种解读西游的方式,恰恰是与作者本人在书中流露的思想背道而驰。
西游记的作者一双慧眼,对于那些内心丑恶、耍心机手段的、媚上欺下的人和嘴脸,他看得一清二楚。但是,他笔下的孙悟空,从头到尾所散发出的,依然是积极乐观,一如太阳般耀眼的光芒。这样一个人,真的是有着一颗赤子之心才能写出这样的小说。所以,我压根就不认为西游记跟阴谋论有啥关系。
西游记,正如我之前所说的,它是作者曾经经历过的人生。他将自己的际遇化作心血,写成了它。为的,是放下心中的执念,和心中的不甘来一次告别。
总结一下,西游记中明示了作者的人生经历:他熟悉官场,但他没有当过一天基层,直接空降,靠着有大靠山,把官场当成自家后花园随意进出,杀得周围势力人仰马翻,曾经一度引起极大众怒。但他并未因此而被整死,沉寂一段时间后重新出山,靠着大靠山派给他的势力、以及与他和解的那几派势力,大家各自帮忙辅佐着他,最终建立了不世功勋,并且得以善终。
说了这么多,我们再来看看吴承恩本人的履历。吴承恩曾经有过官职,最高的是通判,正六品。其余的知县、县丞和藩王府纪善,就更低了。
从他的履历能看出,吴承恩是封建社会下的典型的失意读书人。虽有才,但因科举失利而导致仕途不顺,终其一生,他都在下层当中摸爬滚打。甚至可以说,他连官场中的中层都不曾进入过。
这样一个人,他哪来的什么靠山?一个官员也许有可能对他另眼相看,他遇见的所有官场中人都不约而同把他当团宠?
试想一下这副情景:身为通判的吴承恩,保护着他的知府or荆王(师父),一路上想尽办法对付那些可恶的各路官员和他们的手下。某一天,遇见其官员家的下人or恶犬伤及百姓,吴通判二话不说就上去训斥,见对方不听,于是立马就去找到对方背后的大佬,或求或撒娇或打滚。然后那位大佬一见是可爱的吴通判前来求助,马上表示“好的包在我身上”,或是“看在你背后的藩王份上,我就帮你这忙吧”,然后很快帮他搞定了那个坏蛋。然后吴通判还不依不饶,非要从坏蛋身上顺走些什么纪念品,并且当面嘀咕这位大佬不厚道、放任自己的手下出来害人。那个大佬不仅不生气,还劝吴通判说哎呀你快点保护你们知府上路去吧,休要耽搁啦,我去也!然后挥一挥衣袖,不要任何实质性的报酬、只带走自己的下人或恶狗、拿走自己家的东西,就这么走了!接着,无所不能的吴通判,继续保护着知府or荆王上路,最后见到了最高统治者,得到了自己应有的赏赐和承认。
写到此处,我忍不住高呼:“这么美好的官场(圈子)请给我来一打!”
醒一醒,这种完全不顾身份等级的世界,根本就不存在于任何一个现实空间里!吴承恩要是有这样的心态,别说是官场,他哪个圈子都呆不了一天!
就算我们不是古人,没法亲身体验到封建时代的官场是怎么一回事。但凡有点社会经验,或是工作过的人都知道,一个普通的底层员工,谁敢这么横?!
更何况,吴承恩的履历一再证明,他就是个封建社会中的下层官吏而已。跟西游记里孙悟空那种快意人生、各路大佬一起为他出计献策、亲自下场帮忙的情景,根本就没可能出现在他身上!他真的没有机会去经历过这样的待遇。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不怕官,只怕管。这些至理名言,直到今天都不过时。
我们熟知的西游记小说,虽然是脱胎于以前的杂剧话本,再由后世重新糅合创作而成。像吴承恩这种经历的人,他即便真要写出一本神魔小说西游记来,希望在小说里打倒那些可恶的势力,那他笔下断然不可能出现这种主角和高层势力把酒言欢、更不可能有被最高势力者当自家孩子宠、那种温馨有爱的情形。
他笔下的孙悟空,就算能按照传说,取经归来修成正果,其过程恐怕也和快乐、得众高层相帮没什么关系,而是更关注于揭露那些黑恶势力、官员们的丑陋、以及主要刻画主角在其中所受的痛苦无奈和压抑绝望。因为这才更符合吴承恩本人现实中所处的位置。
作者的经历,决定了主角的心态。
就算吴承恩当过王府纪善,哪怕真的得到过藩王的青睐,可明代的藩王,也不是人人都是朱棣啊喂!他们没有实权,只能领皇家俸禄而已。
当然,如果看到这里,你非要说这是吴承恩内心对当时社会和统治阶层的一种心愿或美好畅想,那我也无话可说。这也有可能,但是,这样一来,这本《西游记》,就跟时下那些龙傲天式爽文完全是一丘之貉了。
而且,这种单凭想像而彻底脱离现实的文章,其笔下的角色极有可能过犹不及,成为bking,而不像我们如今看到的那样,可爱又接地气。
一如我上面的观点,我始终认为,作者所写的东西,是不可能脱离他本人的人生经历的。只有切身体会过这样的人生,深有感悟后,他才能将心中所思所想、化作瑰丽的笔墨,以另一种看似夸张但实则却又处处对应现实的方式写成一本不朽名作。
明代百回本西游记的作者,就是这样一个天之宠儿,他尝过失意的滋味,也感受过痛苦,但他的人生始终是快乐逍遥,因为他一直都被人保护得很好。
他的一生最大的心愿,不是打碎封建制度、也不是打倒万恶、腐朽的封建统治者,而是为了得到“师父”的承认。
以上,就是我的第二个观点(终于说完了……)
说过这么些,接下来肯定要免不了把自己的观战说出来。但是我也有话说在前头:要是有人问我要证据,尤其是那种实打实的证据,我可是一点也没有的。
别急着抄起键盘来揍我,先听我说完。我所能依靠的,除了史料之外,就只有百回本西游记小说。
对,就这本小说,我觉得足矣。
(以下一律简称为西游记)
咳,说了这么些,好像还没提到我心目中的真正作者是谁?(汗)
我心目中明代百回本西游记的真正作者,是明代成化年间一个令人闻而色变的名字:
汪直。
看到上面这个名字,我想肯定又会有人拍案而起了:“你不要因为汪直曾经当过御马监的头头,他又管过西厂,所以就把他和西游记还有弼马温联系起来啊!”
也对,毕竟在后世看来,就算汪直并非特务机关西厂的头头,而是一个太监,这也足以在所有人眼里成为他的罪证和最大污点。
宦官,在世人眼里,要么就是翘着兰花指、说话捏着嗓子、脸上涂得红红白白的阴阳人;要么就是阴险奸诈、恶毒残暴的大反派。这点从影视剧里就可见一斑。
更要命的是,一提起汪直这位西厂行事太监,人人都会马上联想到以下这些绝对是贬义的词汇:祸国殃民、玩弄权术、残害忠良等等等等。
总之,不管怎么看,汪直都绝对和我们勇敢机灵、不畏强权、开朗率真的猴哥完全不搭边。
可能会有人觉得,我是来给汪直翻案的,大概看到这里已经想开骂“你就算想给汪直说好话,也别让我们真正全民偶像、可爱的齐天大圣来给一个死太监抬咖!”
别急,我之前说过,写这篇文最主要的目的,并非仅仅是为了汪直。而是想探讨一下我个人对西游记与汪直这一历史人物的某些看法。大家不认同,再正常不过。而且我之前也说了,这就是我的一家之言而已。
说完那么多废话(?),还是进入正题吧。再重复一遍,我这里不会再论述吴承恩与西游记的关系,因为你要是问我有什么实证,我是半点也没有。我将会从明代的诸多史料,以及西游记这本小说本身,来说说我自己的一点见解。
石猴的诞生
花果山水帘洞,众所皆知这是孙悟空的老家。严格来说,从文中的描写不难看出,这是西游记作者心目中的一个美好圣地。是一个美丽、令人心旷神怡,最最重要的是可以无条件包容着他的温暖故乡。
这一点,从书里第二十八回就能看出。不管孙悟空如何受委屈、被唐僧所驱逐而不得不离开,能够第一时间欢迎他、接纳他的,就是他美丽的故乡花果山。
这个美好的洞天福地,位于“东胜神洲海东傲来小国之界”,当然,如果真按地理类来寻找,找遍地球也甭想找出这么个地方。
不过,虽然作者明显是将心目中的一切美好赋予了这处神仙般的故土,但是在他的笔下,还是有不少信息可以让人一探究竟。
我们先来看看西游记中第一篇赋:
头一句:势镇汪洋,威宁瑶海。
其实头一回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就有种“心头一跳”的感觉,心想:不会吧,真的这么简单?作者头一篇赋的第一句就把自己给写出来了?
大家可能也看出来了,这里不仅有汪直本人的姓氏,更重要的是,“威宁海”。
威宁海,对于熟悉汪直的人而言,这绝对是一个绕不过的话题。当然,这个我们慢慢再说,不急。
至于“瑶”就更不用提了……汪直正是瑶族人。
自然,在历史中,瑶族的古称并非如今的这个美好字眼,一般常见的是“徭”。明代官方编修史书明实录里头,则将瑶族称为“猺獠”“猺獞”“猺贼”等带有恶意的字眼。
言归正传,再看后边的:
“势镇汪洋,潮涌银山鱼入穴;威宁瑶海,波翻雪浪蜃离渊。木火方隅高积上,东海之处耸崇巅。丹崖怪石,削壁奇峰。丹崖上,彩凤双鸣;削壁前,麒麟独卧。峰头时听锦鸡鸣,石窟每观龙出入。林中有寿鹿仙狐,树上有灵禽玄鹤。瑶草奇花不谢,青松翠柏长春。仙桃常结果,修竹每留云。一条涧壑藤萝密,四面原堤草色新。正是百川会处擎天柱,万劫无移大地根。”
除去那些夸张的描写,我们大概能得知,这个花果山有什么:
汹涌澎湃的江海,丹崖削壁,怪石奇峰。地势非常险要。
另外在这篇赋之前,作者还写了这么一句:“此山乃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
最后,当然少不了我们鼎鼎大名的水帘洞以及最最有名的那只石猴啦。
提了小说,再来看汪直的生平。
汪直,大藤峡瑶民。这一点明实录里没提,不过在《明史纪事本末》和《罪惟录》中都不约而同提到,汪直乃是“猺种”。前者里称汪直“幼蓄禁中”,后者则说得更加直接:“直年数岁”

罪惟录中还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与汪直同为御马监太监的叶达,因军功而得得御赐的宝钞币帛,他情愿不要,改成给自己的哥哥升官。兵部不允许,但是在汪直的帮忙下,宪宗允许了。
而这件事,发生在成化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明实录里记载如下:
“丁巳,御马监太监叶达奏:臣先以征江西长河峒有功,蒙赐宝钞币帛,臣愿辞还,乞升臣兄锦衣卫千户叶成官。事下兵部,以为前无此例,宜勿许。上特从达请,升成原卫指挥佥事。”
因此,从以上的记录就能看出,成化三年时,汪直不仅已经进宫,而且以非常非常小的年纪,就成为了御马监太监。
关于御马监后面再说,现在主要看汪直的年纪。
同样在明实录里头,成化十三年五月初十,内阁上疏攻讦西厂,里面就提到“今汪直年幼,未谙世事”。
大藤峡,在明代一向战火连连,广西瑶民起义几乎贯穿了整个明朝统治期间。如果说,汪直当年只有“数岁”时,便被韩雍的官军挑选出来,千里迢迢送到皇宫去服侍皇帝。
那么过了十年之后,西厂横空出世,掌管它的汪直,却依然被内阁重臣们在上疏中写明“年幼”,他年纪之小,可想而知。
到了成化十五年,也就是汪直领兵平建州女真这一年,明史对他的描述是“直年少喜兵”。
由此看来,汪直的年纪再大也有限。成化十五年时他十七八岁左右,才符合“年少”之名(过了十八岁就是求配成亲的年纪,在古人看来已经算是成年了)。
倒推回去,成化十三年时汪直十五六岁,确实是那些大臣眼里的“年幼”。
在成化二年失去家人、被官军净身时,他顶多只有四五岁。在这个年纪,有的人已经有清晰的记忆,有的可能只有片段,但也会有人完全想不起来四岁之前的事情。
而且,从史书上看,汪直的种种行为和反应,看不出来有因为当年这段经历而作出什么过激反应。他完全自认是汉人,更是以宪宗的心腹太监而闻名。
当然,我们现在已经没法搞清楚,汪直后来有没有回过大藤峡看看。但是如果以本文的说法来看,很明显汪直是怀着浓厚的兴趣去了解过自己的家乡。
因为在西游记第一回的这篇赋中,就能和现实中存在的广西大藤峡处处对应起来。
首先,就是花果山。根据文中描写,它位于一个“汪洋”的包围中,并且那里的水势跟流沙河那种险恶地方有得一拼。
大藤峡“河道曲折,危岩奇突,险滩密布,暗礁四伏,巨浪翻卷,漩涡连绵,江水汹涌,涛声若雷”,并且其出口处的弩滩,还常因船只出事而闻名。
丹崖怪石,削壁奇峰。就在大藤峡留有明正德年间“敕赐永通峡”摩崖石刻的峭壁,那里就是由厚层紫红色石英砂岸组成的。而在大藤峡江心中,还有石鸡石狗、石鼓。这些被当地瑶民认为是“神石”,传说它们当年在明军进攻大藤峡时,曾经化作神鸡、神狗、战鼓,为瑶民起义军助力。
除了以上的三种神石,大藤峡怪石众多,栩栩如生。像什么鹅儿头、铜鼓冲。从这里,不难发现如果有人真的以大藤峡为原型,那么此人能写出“天真地秀、日精月华”的仙石孕育出石猴来,就确实不奇怪了。
而把孙悟空写成石猴,这点也是这本西游记作者的原创。在此之前的孙悟空,要么只得猴名而完全像个人,要么则有兄弟姐妹甚至有老婆,完全不像如今我们看到的版本里提到的那样无父无母、由天地生成。
从这一点中能看出,作者再次将自己的经历投射到主角身上:他回忆中想不起来自己曾经的亲人们,因此自觉孑然一身。只记得自己是由一处风光秀丽、山峦险峻、远离中原文明的边陲之地而来。那里没有儒释道的诸多礼仪教化所束缚,人们在大自然中快乐无忧地生活着。
然而稍稍看看大藤峡的历史就不难发现,当地瑶民的生活,安定少,苦难多。面对着大明官府的高压政策,瑶民们愤而反抗,于是才有了当地的连绵不断的战乱。
但这也正是我推测西游记作者在年纪非常小的时候就离开了故乡的缘故。因为要是他年纪再大些,已经足以记事了,那么当年在大藤峡发生的战事就只怕会成为他永生难以磨灭的梦魇,而不是一块记忆中美好的净土。
“人言断藤峡,险峻天下少。我视断藤峡,培塿一拳小。
蜂屯蚁聚千万家,跣足蓬头尽猺獠。数十年来肆猖獗,三广生民苦骚扰。
五征不克势益张,处处孤城未能保。圣皇当天赫然怒,选将提兵奉天讨。
内外群公总豪杰,百万精兵雄矫矫。共言困守非良图,必欲长驱且深捣。
雷霆砰訇鬼神怒,几日群山尽倾倒。百鍊钢刀破新竹,万里长风振枯槁。
岩居穴处皆荡焚,瘴雾蛮烟都汛扫。积尸如山血如川,诛夷只许留襁褓。
兔窜狐奔网罗密,我军追戮如芟草。大藤根株悉已断,五岭封疆真再造。
振旅班师归柳营,黄童白叟迎遮道。自言固望来苏久,不图便见成功早。
从今水陆是通衢,来去行人免迂绕。有田可耕山可樵,共享承平永安好。
圣皇睿算天助顺,群公整顿南荒了。丰功伟绩万古传,附骥成名愧台老。”
上面这一首,便是当年奉明宪宗朱见深之命,率领十六万大军远征大藤峡的成化年间名将韩雍所作的《平断藤峡诗》。天顺末年、成化初年震动大明西南的大藤峡起义,正是被他所灭。而大藤峡中那条有名的、可供两岸民众攀附渡江的大藤,也正是被韩雍命人砍断的。
从里面这句“岩居穴处皆荡焚,瘴雾蛮烟都汛扫。积尸如山血如川,诛夷只许留襁褓”,足可见当年瑶民的下场。
而最后那句“诛夷只许留襁褓”,直接证明了韩雍手下的官军,将大藤峡中的成年瑶民屠戮殆尽,只留下年幼的男童女童,挑选出模样好、不记事的,送到京城的皇宫里来。
这批人当中,除了汪直,另外还有明孝宗的生母纪氏。
继续再探究大藤峡。这里既然有好水、好石,可有好洞好瀑布,一如书中所写的那片可供众猴们在里头快活过日子的水帘洞?
有。但严格来说,不是一处地方,而是好几片地方合而为一的描写。
大藤峡有一处除了浔江八景外,非常有名的景点,离桂平市城区较近。
雨丝洞
雨丝洞的瀑布高约六十多米,从山上奔流而下,在岩石缝隙间掉落时,形同下雨一般。雨丝洞瀑布落下的地方,位于一个幽深的高大山洞中。但它的瀑布并非像书中或影视剧所演绎的那样,瀑布在外而洞在内。雨丝洞是山泉在里面洞顶上落下,然后一直顺山岩流至山脚。也就是说,雨丝洞有水有洞,但里面是不可能住人的。
这里没法住进一群人,但是在历史上,大藤峡的瑶民们,的确是居住在“洞”中的。因为根据明史记载,当地瑶民们居住的地方,就名为“罗渌洞”(又称罗䘵洞,罗渌垌),并且分为上中下三洞。
顺带一提,这个罗渌洞也是太平天国西王萧朝贵的老家。他&经常“天父”上身的那位东王杨秀清,都跟汪直是老乡~
挖洞为穴,以洞为居,这是瑶民们从祖先处流传下的风俗。因此,大藤峡瑶民后人的汪直,听闻了这个传统后,也安排了自己笔下这些可爱的猴子们,在这处洞天福地里逍遥自在地生活着。
最后,“三岛之来龙”。其实这句乍看之下跟前一句十方之祖脉对应,无非是作者夸花果山风水好的意思。
但是在查大藤峡的时候,我发现了一处地方,总觉得和“三岛之来龙”有些关联,因此也都在这里提一下吧。
在浔江,历来盛产鲥鱼,这种被张爱玲喻为人生三大憾事之一“鲥鱼多刺”,足见其美味程度。而在明代,鲥鱼更是皇室的贡品,是要放入太庙祭祖的,因而又被称为“鲥贡”。
在当地,人们将鲥鱼称为“三来鱼”。因为每年三月时,这些鲥鱼就会不远万里而来,朝拜弩滩上的一块鱼王石。拜完即东返,不再西上,因此当地流传着“鲥鱼不过鱼王石”的民谚。
当然,这其实是鲥鱼的习性,旅行产卵,并非真的是来拜鱼王石的。但是古人们看到这一幕,肯定免不了会加以绘声绘色的流传,时日一久,也就诞生了鱼王石的传说。
在中国历史中,鱼化为龙、龙鱼互变的传说,源远流长。这块受众鱼朝拜的鱼王石,也许在汪直的笔下,将它摇身一变,从“三来鱼”,化身成了“三来龙”,借以遥指自己心目中的那块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