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3年英使访华,封闭自大是坍塌的开始
《庄子》里有句话说“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或许就是这样一类事件,当时看起来不以为然,事后却影响深远。
1792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任命马戛尔尼为大使,借为乾隆补贺80大寿的名义出访中国,主要目的是发展对华贸易,希望中国开放更多口岸,降低关税,给予租界,并派公使长驻中国等。当时英国国力强盛,却痛失北美殖民地,对外贸易大受影响,急需寻找新的海外市场。
访问并不是临时兴起,早在1787年英王就派遣过一位大使,但大使在海上病死,出访夭折。彼时英国大量进口中国商品,却在这里卖不出什么东西,贸易逆差很大。另外,英国商人与官府也矛盾重重,税收是其中之一。清廷规定进出口只能在广州通关,虽然朝廷设立的关税不高,但粤海关对外商收税时,并不明示税收的条目和标准,以各种名义进行盘剥,最终缴税通常超过正常应收的四倍以上,一般商人很难负担得起。超额征收的税款很多都被官员中饱私囊,粤海关的官员是当时炙手可热的肥缺,据说富可敌国。
除此之外,行商制度也引来争议。清廷规定,外商只能通过广州的行商买卖货物,与官府对话需通过行商传达,出行也受行商严密管制,双方还时不时发生经济纠纷。另外文化差异太大,如果一个英国人触犯法律,整个商队都要被追责,这常常惹怒英国人。总而言之,英国人虽然从广州赚了不少钱,但过得并不舒心。为了抗击这一广州体制,英国商人曾经到朝廷上诉,也要求过谒见两广总督,甚至试过直接北上到宁波通关,无一以失败告终,他们迫切渴望通过正式建交来解决贸易纷争。
1792年9月26日,使团从朴茨茅斯港启航。这次出访阵容非常豪华,团长马戛尔尼是前驻俄公使,是一位富有远见卓识的资深外交家,成员包括军事航海专家、医生、画家、博物学家、乐师、卫队等六百多人。团长及主要成员乘坐的“狮子”号,是当时英国海军的主力战舰,配备有64门大炮,射程超过2公里,而当时清廷的大炮射程只有几百米。使团为乾隆准备的礼品都是向实力雄厚的厂商定做的,包括天体运行仪、蒸汽机、减震马车、先进武器等,甚至准备了科学实验示范和乐队、军队及热气球表演,总价值高达15610英镑,当时英国的顶级大地产主一共400户,这400户人家的平均年收入也只有10000英镑,使团的规格之高、数量之庞大也创了当时欧洲出访中国使团之最。马戛尔尼信心满满,他认为这展现了英国最先进的科学和技术,一定会让乾隆刮目相看。
使团访问的信函是通过两广总督呈报的,乾隆皇帝第一次收到来自英吉利的朝觐请求,而且语气非常恭顺,他很高兴,多次下旨要求地方官员好好招待,并破例准许使团从天津登陆,但同时他也要求官员要展示中国实力,让英国人有所敬畏。当时清朝仍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没有平等外交的理念,把外人来京一律视作朝贡,殊不知世界格局早已大变。经过九个月的航行,1793年6月20日,使团靠近澳门,自从踏上中国领地,团员都受到了非常热情的招待。官员赠送给使团大量食物,甚至专门养了两头奶牛在船上供英国人取牛奶。据使团成员巴罗记载,为了接待使团,清廷前前后后拨款达到17.3万英镑之多。直到登陆天津之前,使团成员和中国官员的交往都是非常愉快的。
面见皇帝之前,双方发生了激烈冲突,马戛尔尼拒绝对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礼。对清廷来说,贡使行三跪九叩之礼是不得让步的传统。但对于英国人来说,双膝跪地是屈辱的,这将有损英王的尊严,不利于平等外交。至于最后跪没跪,到如今也没弄得太明白,但不管怎样,这场礼仪之争让乾隆很不高兴,他已经对英国有所了解,知道英国是海上最强大的国家,而且品性野蛮,一直觊觎澳门,甚至似乎在清廷战争中帮助过敌人。信中表现得非常恭顺的英国人,实际并不诚恳,甚至可能不怀好意。作为一个老政治家,乾隆对此非常敏感,他要求官员降低使团的接待标准,并且严密监视使团成员的一举一动。
9月14日,乾隆接见英使,马戛尔尼递交了英王的信函,除了简单寒暄之外,没有其他交谈。在随后的几天里,马戛尔尼参加了很多次觐见和宴会,但始终都没有机会谈起贸易。19日,他向和珅提交了一系列贸易请求,乾隆获知后非常不悦,并且嗅到了危险的气息,他命官员们尽快将使团遣送回国,叮嘱防止英国人挑起事端,适时展示军队力量以震慑英国人。英国使团第一次访华宣告失败。
1793年10月7日,使团离开北京。这次他们没有从天津港返航,而是从北京经杭州、江西等地坐内陆船到广州,使团成员对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宗教司法、经济民生、风土人情等方方面面都做了非常仔细的观察,很多人都写了日记,画家把沿途看到的风景也画了下来,这些记述后来成为欧洲研究中国的重要材料。马戛尔尼这样写到,“我在考察中发现庞大的上层建筑根基空虚,而且我看到枝干繁茂的树木将迅速凋谢的征兆...事实上帝国已发展到不堪重负,失去平衡,不管它多么强大有力,单靠一只手已不易掌控局势...如果在我本人去世之前它已崩溃瓦解,那么我将不感到意外。”尽管谈判失败,使团并不是一无所获。经过常山的时候,马戛尔尼在钦差的允准下命人挖走了几棵茶树。这些茶树后来被送到印度。有人认为,如今印度的茶叶树种正是那时马戛尔尼带过去的。
访问的影响并没有止步于此。当时使团成员中有一名12岁的男孩,他是副使乔治·斯当东的儿子,人称小斯当东,是马戛尔尼的见习侍童,负责在马戛尔尼觐见皇帝的时候提衣角。这个男孩非常有语言天赋,在海上的9个月,从零基础开始学习中文,到达中国之后便担任起了临时翻译。1800年,20岁的小斯当东再次来到广州,此后在中国一共生活了将近16年,他翻译了《英吉利国新出种痘奇书》,将英国的牛痘接种术传到中国,挽救了无数中国人的生命,为中国消灭天花病毒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他还用了10年时间翻译和研究了《大清律例》,这是西方对中国法典第一次比较全面的翻译,被认为是中英直接文化对话的开始,也奠定了他本人在欧洲中国学家的地位。1836年,英国再次派出阿美士德使团来华,小斯当东被任命为副使,在他的建议下,大使阿美士德拒绝行三跪九叩礼,结果连嘉庆帝的面都没见到就被驱逐出境。1839年,中英矛盾激化,英国国内对是否发动战争的争议很大,小斯当东极力主张对华开战。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人在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时没有得到的东西,通过坚船大炮都得到了。
参考书目
1、《小斯当东与中英早期关系史研究》,侯毅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马戛尔尼使团使华观感》,作者:[英] 乔治•马戛尔尼/[英] 约翰•巴罗,商务印书馆
3、《饥饿的盛世》,张宏杰著
4、《怀柔远人》,[美]何伟亚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5、《清代朝贡制度研究》,何新华著,中国书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