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今日:关于2008年的记忆
回到2008年,那是具有很多“集体记忆”的年份。
2008年的春节,南方经历了严重的雪灾,没有电,没有供暖,没有见惯大雪呼号的南方人承受着冰雪带来的一切。在外打工的叔叔返乡时买了能买到的所有蜡烛。那是种很细长的白色蜡烛,点燃时火苗会冒得很高,燃烧很快,照亮的范围很小。这已经是叔叔当时能买到的最好的蜡烛。没有电的时候,蜡烛是唯一的光。
南方的冬天,不是刺骨的冷,是湿哒哒的寒气。它像是蔓延在空气中的冷雾,在看不见的每一处,让你想把身上的衣服再裹紧一些。在那个冬天里,缺少电力支撑,几乎每户人家都采用了最原始的取暖方式:炭火。把炭烧着,放进火盆,再加上几块黑炭搭成一座小山的模样。家人们聚拢在火盆四周,把手悬在上空,感受炭火缓慢的温度。
那是电视时代,没有电,意味着隔绝在家门之外,其他城市的风雪刮不到此处。我们也只有在后来才知道,有多少人因为这场特大雪灾围困在路上,回不了家。那是一个春节,他们没能回家。
不能回家的,还有2008年的汶川人。
当时还是小学,学校门厅里摆着两张桌子,放着一个约30厘米宽的纸箱,上面贴着一张红字,写着“捐款”两个大字。带着红袖章的学生干部认真记录善款,有时还附带讨论某个有钱的同学捐了“50元”。大家都还小,讨论的话题停留在“为什么救出来的人要遮住他们的眼睛”“如果埋在一个小卖部底下是不是就不用担心”……
不过悲伤是没有年龄之分的。2008年,5月12日,下午2时48分,坍塌与毁灭,坚强与善良,打开电视机的每一刻,眼泪都止不住流。我们记得忍着眼泪播报的新闻主持人,记得“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的横幅,记得用双臂守护教师谭千秋、最牛校长叶志平……14年过去了,我们长大了,我们没有忘记你们。
2008年中国的每一个城市,几乎都在经历“震后反应”。
那年夏天,学校加班加点地加固每一幢教学楼,框架结构成为了人们谈论的热点话题。地震演练、火灾演练……一系列应急演练进入校园。那年的“小升初”的作文题是“写给四川同学的一封信”。“众志成城”成为印在人们心底的新成语。
很快,一曲《北京欢迎你》传遍大街小巷,冲淡了悲伤。
鸟巢、水立方、吉祥物、开幕式,“奥运会”的一切都是2008年的重磅消息。同学的父亲是火炬手,我们都激动地冲到她家里去,她从一个盒子里小心翼翼地拿出火炬,火炬上半部分是银白色的,上面印着红色的祥云,下半部分是红色的,像焰火的颜色。只是轻轻触摸祥云的纹理,都能感受到奥运的神圣。
善于淡忘的人们,也就这样一头扎进夏季,五月也成了过去。
2008年,太忙太快太难忘。短暂的一年,悲喜交加。回顾2008年,所幸这些记忆都在还脑海,还能再记起,再次谈起,这样那些年的眼泪,也就没有白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