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临床与理论(胡扯)
第一句话我想说“精神分析的理论跟临床实践有一毛钱的关系。”那一毛钱的关系是理论提供了一种看待问题的视角。
经常有人问我“A流派主张情感克制,中立,保护自己隐私,如同镜子般投影内心,严格设置。”“B流派主张走进来访,给予温暖,在乎共情,设置灵活。”然后问我谁好谁坏?我听见这个问题内心第一个想法是:“这人一定不做临床,或者临床做得很差。”
为啥这么说呢,因为A流派做得好的可以一直让来访说话,当来访说了几十分钟甚至是几个小时后,咨询师一句话就让来访明白自己毫无逻辑,胡言乱语的话被听懂了,一句话就能把关键点找出来,前因后果说出来,来访体验到非常深刻的共情,那怕咨询师没有任何情感流露。B流派做得差的可以无时无刻都在共情,动不动就是“我理解你”“我体会得到你的感受。”“说说你的感受,展开来说说”然后来访可能就冒火了,因为咨询师只能理解浮在表面的情绪,还没有感受整理能力,需要借助“我理解你”来表达我看见你的感受了。主动靠近来访,突破设置还会把关系搞得更差。
说得再通俗一点,理论就如同拳法,你问谁流派厉害就如同再问泰拳厉害还是自由搏击厉害。我只能回答,那位日复一日练拳,强身健体,每天真人pk在实践中改良的厉害。
来问我心理学知识的人很多,里面很多人是人际关系有问题,人善被欺负,爱好者,想学心理知识搞明白对方也可以武装自己。然后学了大半年觉得自己是资深心理学爱好者,结果去到现实照样被“毒打”。所以理论都要结合自己生活做调整,直白点说就是需要现实检验,有人学知识不是活在现实而是逃避现实链接。这个现象临床也常见,学了几年的客体关系以为治疗得好人格障碍了,结果人格障碍上来就是一顿贬低一顿骂,被一回合打趴下,然后回去就骂精神分析是垃圾。
其他事物是理论指导实践,而精神分析是反过来,是你得先听懂来访说的是什么,能够在各种复杂的关系中待下去,在攻击和贬低中存活,精神分析的理论才有用,提供的是一种视角。
所有精神分析大师都说过一句类似的话,放下理论去听来访说的是什么,当发现“新品种”的时候应该抛弃所有理论,在临床中总结。
最后关于咨询设置,我都要听醉了。设置的目的是为了让来访更快的好起来,只要不违反咨询的伦理道德!比如一个依赖倾向严重的来访,你在场外互动就是在害他;但你遇到有严重分离焦虑的,你不场外互动就是在给他二次创伤,场外互动是可以的,协商收费就行。一位思维逻辑无法凝聚的来访,你咨询时间到了就结束而他还没有说完,那是在继续打散他思维的凝聚,可以让他继续说,按分钟收费。咨询频率也不是必须一周一次,不是咨询师说了算,是来访的体验说了算,他能够吸收每一次的咨询,他想说,他自己知道加频率,咨询过程中唤起大量痛苦需要时间消化,他自己会降低频率。必须一周一次是咨询师预判来访是一个感受麻木的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