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的“故事”
还有一部分智人从非洲跨过阿拉伯半岛来到了印度我突然意识到写书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我以前只是知道,但是没有深刻意识到。是因为我最近看了尹烨译本《基因组:生命之书23章》、梁冬的《睡觉》、河森堡的《进击的智人》。这三人专业方向、文化水平、学术背景和从事职业都不相同,写的东西也不一样,但是又有部分内容牵连。尽管都可以叫通识科普,可是在专业性和趣味性的把握上却差异巨大了。不过对我们普通读者而言,还是拓展了不少知识边界的。
其实归纳起来,这三本书都涉及到共同话题:先天基因和后天环境对人的塑造到底有多大影响?今天的我们到底是如何被造就的?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呢?作为人类中的个体,看到这些与自己相关的话题,肯定会如饥似渴地想一探究竟。
《基因组:生命之书23章》是一本比较严谨专业的书,且语言通俗易懂,适合非专业人士阅读。作者是马特.里德利,牛津大学动物学博士,做过记者,是杂志《经济学人》的科学编辑。译者是华大基因CEO尹烨,哥本哈根大学博士,基因组学研究员。诚如书名这是一本生命之书。它把人体内的23对染色体进行排序,写就了23章。每对染色体为一章,每章都有一个代表基因,每个代表基因都有一个与人息息相关的故事。把一件极复杂和专业的事情用讲故事的方式给人们讲清楚了。
除了我们熟知的本能、性别、智商、记忆等是写在基因里的,我们的疾病、压力、个性、命运也与遗传颇有关联。在这里我并不想宣扬宿命论或后天环境论。如作者所说,我们只是在揭示遗传发展的规律和事实。特别是涉及到智商等因素,很多人容易激动和走极端。我们现今说的智商本质上可分为三类: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科学家已经发现人类的6号染色体是探寻智商遗传性奥秘的最佳之地。也就是说在6号染色体上确实存在着主导人类智商的基因序列,相比现在风行的智商测试题,这些基因序列更有说服力。在科学家研究出这一结论的时候,各种智商遗传的基因决定论甚嚣尘上,以至还衍生出了“优生学”等各种现在看来荒谬的观点。经过多年,现在的人们对于这一结论明显没有以前激动了。大家更倾向认为:先天的智商基因犹如深埋的潜力,能否挖掘出来也需要后天环境的精心培养。如果一个人具有优秀的智商基因,再加上后天的有效引导,那些沉睡的基因才能被激活发挥作用。相反如果一个人天赋很好,后天疏于管教,最后泯然众人矣。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智商的遗传或许听起来并不新奇。但是疾病的延续我们可能知之较少。科学家研究表明,除了某些已知的家族遗传病比较明显的携带了遗传基因,还有一些患老年痴呆症或肿瘤癌症等疾病的人,他们的基因序列明显和没有患病的人群不同。患者中的某些基因片段明显少了一些复制,这导致他们罹患这类疾病的概率比普通人增加了60%以上。如果再加上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如熬夜、抽烟、酗酒,心情持续抑郁等,那他们的发病时间和概率会大大提前和增加。所以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相关医院做基因检测,可以做一部分筛选和预防。除了基因检测,基因编辑技术也有了比较大的发展。也就是人类如果想获得哪一方面的能力或者不想要一些不好的东西都可以进行基因编辑。所谓“逆天改命”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了吧!不过如果真要做费用是无法估量的,而且就目前来讲,出于伦理道德和公平性的考虑,也不太可能推广和普及。
那么肯定有些人会讲,有了这项技术可以造福人类。人类的生老病死问题不就可以解决了吗?我们的终极问题不就没有了。其实不然,人之所以是今天这个样子,会有今天的体形特征、自由意志、健康或疾病,生存或毁灭,其实是自然演化的结果。7号染色体上CFTR基因的一种突变类型会导致一种肺部和肠道的危险病变--囊性纤维化,但是这种突变类型同时也会保护人体免受由伤寒杆菌引起的肠道疾病--伤寒的侵害。这犹如硬币的两面。假如我们删除一个胃癌患者体内的致病基因,那谁又知道会不会因此破坏他整个身体的免疫系统呢?所以基因的突变并不能说是不好的,一分为二地说它可比我们聪明多了,它会根据环境的变化而作出自然演化。现今很多转基因的农作物或食品就是科学家改变了植物的某些基因,减少植物受的虫害或鼠害等,以提高适应性和扩大产量为前提进行的转基因研究。在转基因这个事情上我们确实需要辩证地看待。
《基因组》这本书原版现世于1999年,基因组工程上的重大研究进展无疑是上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对人类在健康与疾病和遗传学上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对于我本人而言,我更肯定如今的自己是必然和偶然的结合体。我的智力、记忆力、理解力和后天的学习教育环境成就了我的现在。我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也是基因和环境造就的。我慢慢对我大脑内的活跃分子和抑郁因子释怀了。它们之前总是时不时地在深夜降临,影响我的睡眠。但又犹如硬币的另一面,通常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有很多灵感和深刻都是来源于它们。但是睡眠是如此的重要,近几年我深受其扰:入睡前经常辗转反侧,入睡时间过长,睡眠较浅等问题一直缠绕着我。
所以看完《基因组》,我又看了梁冬老师的《睡觉》。我一直觉得睡觉这事儿太重要了。当我在节目中看到主持人问尹烨老师:我们都知道运动和睡眠对身体健康都很重要,如果硬要选一个,哪一个更重要?尹烨老师回答:睡眠。我的想法被再次印证的时候,我又开心又苦恼。尹烨老师说:睡觉的时候,相当于我们身体内的免疫系统在修复,我们身体的各器官也放慢了工作节奏进行自我调节。也正是因为有这些体内自我修复和调节,才能让我们的身体和精神处于持续健康状态。所以当我看到微信读书根据阅读关联,推荐了《睡觉》给我的时候,我又马不停蹄开始翻阅了起来。其实这本书的知识密度并不厚,里面涉及到很多中医的理论和方法大多也是熟悉的。除了知道了肠胃、肾、呼吸等因素对我们的睡眠有影响外,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作者告诉我们如何自我调节睡眠问题。和很多人一样,我也试过换被床垫、换枕头,睡前喝牛奶、泡脚;放轻音乐、冥想;戴降噪耳塞,睡前数羊或练专注等各种温柔或强制的方式让自己入眠,结果都收效甚微。没想到书中作者说,最好的尽快让自己入睡的方法有两个。其一是想象自己记忆中睡得最舒服的一次,每次入睡的时候就想着这件事,想着那时候的状态是怎么样的。比如你睡觉最舒服的那一次可能是:某年秋天周末的一个午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外面鸟儿叽喳,凉爽的风儿从窗户吹进来,彼时你也没啥压力,一切都很放松。你伴着秋风和鸟叫慢慢地睡着了,可能还做了一个美梦。这是你记忆中最舒服的一次睡觉经历。你每次入睡不成的时候就想想它吧!另外一个方法是:记住你将睡未睡着的那一刻,那一刻略带暧昧的感觉是非常美妙的。要学会享受它!我现在就是运用第二个方法,入睡时间从之前的2个小时缩短到半个小时,真的大大提高了我的入睡效率。
如果说《基因组》是从遗传学的视角告诉我们“我们是谁”?那么《进击的智人》就是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揭示了“是什么造就了我们”?作者给的终极答案是“匮乏”。尽管我觉得这本书很多观点并不严谨,很多数据也遭读者质疑,以及这个答案也很片面,局限性较大。但这并不妨碍我从这本书中获得了很多启发。看这本书之前,我觉得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已足够悠久,秦汉之前的历史好像远古时代的传说。看完这本书之后才感觉五千年的时间在几十万年的人类演化史中可能连个零头都算不上。只是五千年前人类文明得以衍生发展起来,人类的记忆被保存延续下来。
《进击的智人》作者是河森堡,本名袁硕。原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讲解员,热爱历史,曾参加过益智类节目《一站到底》。难怪看他百科时总觉得有种莫名的熟悉感,可能之前在电视上看到过。我看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他完善了我对人类演化的历史时间轴的认知。把智人这一物种的演化迁徙途径像地图一样画出来了。几十万年前智人(也就是现在的人类)的祖先最早从非洲出发,经历了千难万险跨越了撒哈拉沙漠穿越地中海到达欧洲;还有一部分智人从非洲跨过阿拉伯半岛来到了印度之那半岛。接着他们遇到了青藏高原的阻碍,一部分智人北上进入了现在的中国境内在此安顿;另一部分智人则继续南下,彼时地球的气温更加寒冷,海平面也更低。东南亚的很多岛屿比如爪哇岛和苏门答腊岛与印度支那半岛形成了一个古陆,他们正是凭借着延伸进大海的古陆和零星分布的岛屿,还有不断精进的造船技术,终于在4万多年前成功登陆澳大利亚。进入中国境内的一部分智人也没有停止自己探索的脚步,继续北上进入俄罗斯跨过白令海峡(白令海峡那个时候是陆桥)来到了北美洲,又从北美洲挤过巴拿马海峡来到了中美洲和南美洲。当15世纪欧洲殖民者发现美洲新大陆时,当地已有土著印第安人。而万年前智人穿越白令海峡时,他们进入的是一个从未有人进入的美洲新世界。大约1万年以前智人已经扩散到了阿根廷最南端的火地岛。经过6万年的迁徙,除了南极之外,这个世界上的所有大陆都被智人征服了。我相信只要世界还有远方,他们就会继续进击下去。
当我读到这一段,我的心灵是非常震撼的。这无疑拓展了我的知识深度和广度,仿佛跟着作者经历了一次人类历史的演变和发展。至此我看历史的眼光从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到人类进程几十万年。如果你要问智人为什么一直在迁徙移动?用“匮乏”来解释也不无道理。因为以前物资匮乏,随着族群规模的扩大,还需和其他物种竞争,有限的固定的资源无法满足生存的需求,物竞天择。所以总需要一部分智人走出去以寻求更稳定更利于生存的空间。这和殖民者为了满足自己国家对于原料、市场、劳动力的需求是一样道理的。
一定程度上来讲,确实是匮乏塑造了历史。也造就了我们今天的局面。从智人定居在中国境内开始,从蛮荒的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再到华夏文明的形成之前,都被叫作原始社会。夏商周被称为奴隶制社会,夏朝大概是在公元前2070年建立,代表着中华文明的开始(因为它产生了一系列的制度、政权、文字,是可以考古到有文字记载的奴隶制社会),秦朝之后才开始了正式的封建社会的进程。清朝灭亡也标志着封建社会的结束。之后进入到民国时期,过渡到新中国算到现在才有了中华上下5000年的历史一说。其实在夏朝之前早已有人类生存在华夏大地上很久,只是之前文明程度过低,也无法考古到夏朝之前的更多文物。所以无法用文明来定义。
我是写完这篇文章才想起来拟标题的,写完之后有很多标题涌现在我的脑海。比如:“基因的演化”,“我们为什么在这里?”“人之所以为人”,“人类的进程”,可是我觉得这些标题略感冰冷,没有温度。最终我决定用“你我的故事”这个标题来记录这一切。因为这确实是我们人类的故事啊!
evalee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世界那么大,你到看过吗? (1人喜欢)
- 广州生活 (10人喜欢)
- 告别2024,期待2025:打开自己--暨巴尔干之行 (1人喜欢)
- 诗词中的美学
- 一件旧衣服 (10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