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阅读之旅
作者:夏雨涵 (朴凡心理咨询师)
阅读,于我而言,有着复杂的感受。记得小时候,我喜欢看童话故事,看民间传说故事,那时候母亲就数落我,心智不成熟,她买了很多大部头的作品,像史记、资治通鉴、各种国内外的名著、诗歌散文,希望我能腹有诗书气自华。怎奈我心智幼小,这样的“大部头”全部被我束之高阁。到了初高中,语文课推荐书目里面的书,大部分我都没有兴趣,好像我更青睐于电视剧。所以中学时期,我的文笔也是平淡无奇,常常会感到写作文是一件困难的事情。青少年时期,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是被上课,作业,刷题,考试给填满了。有时候读课外书,大多也是读一读青春小说或者读者杂志之类的。那些真的阅读各类名著或专题著作的人,那便是让人仰视,觉得他一定是品味超群的。
我真正开始阅读,应该是从大学或是读研开始,我的启蒙阅读是《南方周末》。虽然是报纸,《南方周末》却没有普通报刊的敷衍与形式化,总能在生活事件稍稍沉淀之后挖掘出更有意味的东西。因为着迷于《南方周末》这样客观、理性、深邃的视角,我也开始出现一些思辨意识。接触到心理学,尤其是毕业后进入心理咨询行业,似乎我的阅读之路又踏上了新的征程。我开始对人,对社会产生浓厚的兴趣,甚至对文学也有了一些兴趣。尽管受限于自己的阅历,阅读的内容并没有很高深,但阅读对我来说显然成了一个有意思的事情。这种主动阅读的习惯,也得益于身边的一些读书群体,大家一起阅读,一起讨论分享。在阅读中,我们不断拓展自己的意识边界,也寻找着心灵的碰撞。
现在我是这样理解阅读,这是一种可以安放灵魂的方式,正如同看电视剧、看电影、打游戏、旅行一样。但阅读有一个不同于后者的特点,因为书籍和文字是最具涵容性,它可以将所有伟大的思想囊括在内,并且会一直存在着,等到恰当的时候再与你相遇。所以现在我不再为看不懂的内容而羞愧,也不会被裹挟着去阅读所谓“名著”,你所感兴趣的书籍,正是目前与你最匹配的思想。
最后,分享杨绛先生的一句话,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
祝大家读书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