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读时刻 | 4月读书记录(附Notion书单整理方法)
4月打卡天数:29/30,阅读书籍共计9本
和三月一样,这个月依旧是阅读了9本书籍,这次稍微分了下类:绘本(1本)、短篇小说集(1本)、非虚构(1本)、心理建设(2本)、旅行类(2本)、诗歌(2本)。

正式进入本月书单前,我先回复一下之前大家总是问的记录软件,我用的是Notion,2021年开始就一直用的这个软件记录,除了记录书影,我也会用它记录食谱、理财和其他的一些事项,比如现在的装修进程、物品采买我也是用它记录的。只要不在里面放大量的图,使用起来就很流畅不会卡,有些友友可能是被英文界面劝退的,但其实只要掌握一些基本操作就可以了,以这个书单为例,只需要新建一个Table view即可。

表格建好后就可以更改名称、添加分类了。

每一列的分类都可以根据自己需求添加不同的模式,此处分享一下我用的:书名、封面、作者、国籍、类型、渠道、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出版社。

书名-默认的Name模式
封面-Files&media(可以添加图片)
作者-Multi-select(多选)
国籍-Select(单选)
类型-Select(单选)
渠道-Select(单选)
开始时间/结束时间-Date(时间)
出版社-Select(单选)
打卡页就更简单了,键盘上打斜杠/,下拉找到Table,就新建好了一个表格。我用了三列,分别是日期、书名和进度。(不用notion也可以用excel或手机备忘录新建表格,其实都一样)


下面进入正题~
1.绘本
巴西的双胞胎漫画家法比奥•穆恩与加布里埃尔•巴的作品,主人公布拉斯是一个以写讣告为生的作者,他并不满意自己目前的工作,因此利用晚上的时间开展他的写作事业,而他的父亲则是巴西家喻户晓的大作家,因此布拉斯一直生活在父亲荣耀的阴影下。在一次参加父亲的颁奖典礼前,他因小酒馆的一场劫匪意外而丧生,年仅32岁。
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从第二章开始布拉斯便又“复活”了,这本书叙述时间线是打乱的,所以这些故事比较像一个个纷乱的梦境,梦境中是布拉斯在每一个人生岔路上所做出的选择,虽然这些“梦境”的结局无一例外都是死亡,但死亡给了布拉斯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看待生活和所有其他事情,借由死亡他看清生命的本质,也开始去关注生命中那些珍贵的瞬间:11岁时的初吻、21岁与好友的旅行、28岁邂逅的真爱、41岁的第一个孩子……正是这些“活着的时刻”一点一点拼凑出了布拉斯完整的人生。
我们永远无法预知死亡什么时候来临,以何种方式来临,但借由这本书我们或者也可以试着想一想,我们的人生是由哪些选择构成的?属于我们的无法忘怀的时刻是什么?如果生命在今天结束,我们是否觉得这一生活出了应有的价值?
2.小说
虽然没有看过李沧东导演的电影,但依然能从他的文字中感受到极强的画面感。这本短篇小说集中的主人公几乎都是动荡时期的底层小人物,不过因为我对韩国历史不了解所以并不清楚这些故事所映射的真实事件,只能依稀感受到李沧东似乎一直在试图追问关于个人、存在与生活的意义。
《天灯》中信惠被审讯的过程也像是自我叩问的过程,不坚定的革命信念、从小被母亲灌输的价值观与隐约浮现的个人意志之间的矛盾被粗暴的审讯一下子全激发出来了,信惠对自我身份认同开始产生怀疑。这个故事通篇都让我有一种绝望感,好在结尾处让我看到了一点希望,信惠似乎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价值。
那颗星星悬挂在空中,我站在这里。任何人、任何东西都无法抢占那颗星的位置。我心里也有一颗星,世界上的任何力量都无法将它夺走。“是的,这就是我的生活。”
同名篇《鹿川有许多粪》中截然不同的兄弟俩,哥哥俊植像极了在生活中狗苟蝇营的我们,小心翼翼巴结着领导,按部就班地工作,结婚、努力买房,勉勉强强地朝着所谓的中产阶级迈进;弟弟玟宇就不一样了,面容清秀、手指白净,是个可以为了理想奋不顾身的仿佛不食人间烟火的存在。在弟弟的映衬下,俊植显得愈发世俗油腻,难怪连俊植的妻子都难掩对这个小叔子的微妙情感。然而我们大部分人不就是挣扎着活下去的普通人吗?没有了不起的理想和抱负,可能拼尽了全力也不过只是买下了一间建立在粪便之上的新楼盘里最便宜的一层楼里的小破房,尽管这地方的名字挺诗意,叫“鹿川”。
可所谓的生活和自由真的就比裹着脏污的活下去更高贵吗?
你凭什么那么理直气壮?你怎么到了这个年纪还在为正义和道德而战?你为什么不像我这样为了养家糊口,为了职场奋斗而四处看人脸色?你有什么资格高高在上,超越一切?
俊植的爆发是一记现实对理想强有力的重锤。小说中有一幕是俊植抱着鱼缸提着金鱼挤在城铁中,当时我心想金鱼一定会死!鱼缸一定会裂!最后鱼缸还在,金鱼死了,是的,建在巨大的垃圾堆层上23坪安乐窝还在,而那些所谓的纯真、正直、体面与理想,都死了,死在了生活的倾轧下。
3.非虚构
作者小林美希是一名自由记者,报道聚焦于年轻人的雇用、结婚、生产与育儿、重返职场等问题,这本书也不例外,探讨的是女性婚姻、育儿以及重返职场的问题,书中14位被采访的女性无一不是对丈夫充满怨恨甚至“希望他去死”,究其原因主要来自两方面的压力:丈夫的不作为和社会制度的不完善。
丧偶式育儿让女性疲惫不堪,家务劳动又得不到认可和尊重,而社会则用另一种方式将育儿女性推出劳动力市场:女性一旦因生育离职后,很难再就业;职场女性因为要兼顾家庭而被贴上“无法胜任工作“的标签受尽歧视;男女工资的巨大差异又使得女性不敢轻易离婚,因为一旦成为单亲妈妈很容易陷入经济危机。
其实这些问题也不是日本社会所独有的,就目前的大环境来看,想要消除职场的性别歧视、改善婚育女性就业环境、完善托管制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本书也仅是罗列了问题(数据佐证还算详实),并没有进一步去探讨解决措施。
另外从这本书里倒是了解了一点日本的「遗族年金制度」(分“遗族基础年金”和“遗族厚生年金”)
◎如果另一半生前为加入国民养老保险的个体经营者,那么他死后有子女的配偶和子女有权领取遗族基础年金;
◎如果另一半生前为加入厚生养老保险的公司职员,那么他死后有子女的配偶不仅可以领取遗族厚生年金和遗族基础年金,还可以领取中老年遗孀额外津贴。
除此之外,有子女的遗孀还可以领取子女抚恤金,反正七七八八加起来数目也不少,也难怪这些日本女性更希望丈夫去死而不是离婚,毕竟这样更划算嘛。
4.心理
千万不要因为书名看上去像是心灵鸡汤就错过这本畅销90年的经典生活哲理书!哲学家特兰·罗素通过这本书在试着向我们阐释为什么身处现代都市的我们即便衣食无忧、身体健康、行动无碍,却依然感觉不幸福。
罗素认为不幸福很大程度上归咎于错误的世界观、伦理观和生活习惯,它们破坏了人们与生俱来的兴致和胃口,而幸福的根源正来自于此。罗素分析了生活中那些最常破坏幸福感的消极心理因素,看的时候我也一直对照着反思自己的情况,收获良多。
◎自我沉溺(罪恶感、自恋和自大)
◎空虚、对这个世界失望
◎总是有意无意去和别人比较——对大部分人来说,温饱这一底层需求早已被满足,我们在意的也并不是下一顿饭在哪里,而是能不能比别人吃得好。
◎无法忍受平凡单调的生活——相对来说兴趣广泛的人更容易克服这一点,因为他若失去了一样,还可以找到另一样替代,受制于命运的情况也越少。
◎对自己不熟悉、不擅长的事过分恐惧——应对恐惧的正确方式是全神贯注,理性、镇静地思考它,直到你彻底了解它。个体所能遇到的最糟糕的事情也不可能重要到影响宇宙存在,要学会告诉自己“好,这也没什么了不起的!”
◎常常胡思乱想、对一件事反复思考——虽说思考不是坏事,但理智的人只在有目标的时候才反复思考他的困难,我们需要学会在合适的时间充分思考一件事,而不是在所有时间里断断续续地思考这件事。
◎嫉妒别人拥有的,忽视自己拥有的——提升幸福感很重要的一环便是学会增加仰慕,减少嫉妒,享受我们当下的幸福。
◎罪恶感——给自己定的标准太高,觉得自己配不上那些好的东西,潜意识里觉得享乐不对。
◎受迫害妄想
◎与所处的环境格格不入,过分在意别人的认可——年轻人很容易觉得身边即世界,所以当感觉与自己所处的环境不相容时会感觉孤独与愤懑,加上又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以致于不敢跳出目前的舒适圈去寻找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与环境。这让我想到了上个月看的《被讨厌的勇气》里提到的,真正的自由是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他人认可。
对此,罗素在书中提出了一系列帮助提升幸福感的具体生活建议:让自己的兴趣尽量广泛;对关心的人与事表达出更多友善;培养忍受或多或少的单调生活的能力;亲近自然;寻找能够发挥自己才能的工作;避免沉溺自我。这些道理也许我们都懂,可为什么听了许多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因为我们并没有将这些道理付诸实施!毕竟100本幸福指南也帮不了一个从不试着改变自己人。
作者洛莉·戈特利布是美国的一名心理咨询师,这本书记录的是她职业生涯中部分来访者的案例。一方面,她作为咨询师接诊一个个来访者,倾听他们的遭遇和困境,帮助他们一步步走出来;另一方面,她自己也是一名患者,也正在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因此这本书是以治疗师和来访者的双重视角来展现心理治疗的过程。
原来患者对咨询师说的也不一定全是“真话”,虽然他们确实想解决问题,但还是会习惯避开那些与自己观点不吻合的线索,他们会虚构一个世界来让自己躲避那些他们觉得不愉快却又无力改变的事情;有的患者会将痛苦与持续性的抑郁当做保护伞,从而逃避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也有人会用愤怒来掩盖其更深层次的情绪……这些来访者的情况虽然不尽相同,但依然可以从中感受到一些共性的东西,尤其当面对人类的终极问题——死亡、孤独、自由和无意义时,人们的恐惧、逃避和痛苦都是相似的,从他人的思考和处理方式中我们可以学着用新的角度看待问题,也学着和自己和解。
针对患者根深蒂固的行为模式和内心挣扎,心理咨询师能做的是帮助来访者了解真正的自己,让他们变得不那么容易反应过激、不那么苛责,引导他们重新去思考那些被隐藏起来的真实问题所在,重新构建内心的秩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最终拯救我们的还是我们自己。
5.旅行
这本书与其说是游记,不如说是作者的一次圣地巡礼,日本绘本作家安野光雅随着安徒生笔下安东尼奥的脚步走过西班牙台阶、天坛圣母堂、真扎诺的花会、图斯库卢姆之丘、那不勒斯……沿途的风景成了作者笔下的一幅幅水彩画,勾勒出一个清新明快的,氤氲着水汽的意大利。要是可以做成明信片就好了!



在北极圈的冻原上寻找雪鸮的踪迹、追寻驯鹿迁徙的足迹、观赏座头鲸跳出海面、拍摄交配的麋鹿……星野道夫道夫带给我最大的感动是让我看到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性。没有KPI、没有push、没有结果导向,劳作了一整个夏天的人们在漫长的极夜来临之时可以安心地在家休憩度日,孤独也许是不可避免的,但人在这样的环境里更容易学会安静与观察。
在阿拉斯加这片土地上,只要你愿意,值得探索的事物可太多了,一望无际的森林、深邃辽阔的星空、无人踏足的冰河以及那些远比我们人类在这个地球上存在时间更长的动物们。
我们在城市忙碌的日子里,可能有一头鲸鱼正跳出阿拉斯加的海面,一对黑熊母子正在雪地底下等待春天的来临,大批的驯鹿在冻原上开始它们的长途迁徙,一只偷树莓的红松鼠正往院子里悄悄放下一颗香菇……光想想这些也有一种被抚慰的感觉。
我们有两种时间,一种是刻画在月历或时钟上匆忙的每一天,另一种是模糊茫然的生命时刻。天地万物,都平等共存于同一个时间长流里,而这种奇妙的感觉,让我们留意到另一种时间,也让我们对日常生活,有了更大、更远的视野。
(建议配合纪录片《阿拉斯加:地球上的冰冻王国》一起食用!快乐翻倍~)
6//诗歌
本月的两本诗集一本来自波兰诗人辛波斯卡(特别喜欢《种种可能》),一本来自葡萄牙国宝级诗人佩索阿。坦白说我并没有什么诗歌鉴赏能力,很多诗我都读不懂,更别说感受那些作品中的伟大和深邃,这受限于我的文学知识储备、生活阅历以及对文字、意象的敏感性。
但!这并不妨碍我从诗中获得些别的东西,比如说美感和韵律,又或是某一刻被击中的触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觉得读诗是读一种感觉,与其追求理解,不如寻找共鸣,寻找阅读过程中感受到和诗人同处一个时空的美妙瞬间。
分享一些诗集中我喜欢的句子来收个尾吧~
我为自己分分秒秒疏漏万物向时间道歉
“玫瑰是红的,紫罗兰是蓝的,糖是甜的,你也是。
全都是我的,但无一为我所有,无一为记忆所有,只有在注视时属于我。
同样的事不会发生两次。因此,很遗憾的 我们未经演练便出生,也将无机会排练死亡。
地球上住着四十亿人,但是我的想象依然如故。它和巨大的数目格格不入。它依然为个体特质所动。

以上,谢谢大家观看,也祝大家5月愉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