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荔枝」的书评
几百年前的汉朝,汉武帝为了吃荔枝,移植了一批荔枝树至长安,并特意建了一座扶荔宫。当时或许有个倒霉的小官吏摊上了移植荔枝的任务,并为此殚精竭虑,疲于奔命。在那年秋天,移植的荔枝树死后,小官吏的结局如何?是否因此掉了脑袋?
几百年后的唐朝,唐玄宗为了博杨贵妃一笑,下发命令必须要在贵妃的诞辰吃到来自岭南的新鲜荔枝。又有个倒霉的小官吏,他被同事坑害从而摊上了任务,同样为此殚精竭虑,疲于奔命。
史书不会记录这类末等小事——写大人物都怕笔墨不够——我们只会读到“武帝起扶荔宫,以植所得奇草异木。”“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什么品种的荔枝更耐变质?何时采摘为宜?飞骑转运至少要什么速度?用什么马?走哪条路线?
除了负责荔枝转运的李善德外,无人再考虑这些——成功了玄宗与贵妃高兴,杨国忠有功,高力士达到目的;不成功玄宗便唯李善德是问,杨国忠无过,高力士依旧可以达到目的。还好从岭南出发的浩浩荡荡的荔枝队伍,最终有一骑到达了长安;还好贵妃笑了;还好游戏结束了,主办方愿意顺便救下无辜的李善德。
刚开始我也像书中人物一样,以为运送荔枝不过是玄宗赠与贵妃的一场罪恶浪漫;直到高力士这“第三人”的出现,才发现一切都是他进行政治斗争的手段——一通操作下来,既打压了以鱼朝恩为代表的右相势力,又在玄宗面前点明了自己的功劳。小到李善德大到唐玄宗,不过都是棋子罢了。
而在此过程中,李善德的苦心竭力、阿僮父母留下的被砍毁的荔枝树、胡商苏谅与李善德的情谊、驿馆与附近农户的死活,都不被上等人在意。那么最终,唐朝也只能“荔枝吃得实在太多啦。”
给本书评三颗星,是因为它文笔一般;刻意“讨好”读者(996福报、做人开心等梗);写得太过仓促,对所触及的原本可以写得更好的东西挖掘得不够深刻。但如果把它当做粉丝向的微博文章来看,这些便都不成问题。不过我是把它当一本书看的,难免会失望。
另外关于荔枝运送,我一直觉得连根带土运送会更好,在快成熟前挖出根部,路上走个二十天,到了长安刚好成熟,然后快马运送到宫中。也有史料支持这个想法:“以连根之荔,栽于器中,有楚南至楚北襄阳丹河,运至商州、秦岭不通舟揖之处,而果正熟,乃摘取过岭,飞骑至华清官,则一日可达也”。不过作者用的是另一种方法的高配版:“乡人常选鲜红者,于林中择巨竹凿开一穴,置荔节中,仍以竹箨裹泥封固其隙,藉竹生气滋润,可藏至冬春,色香不变。”孰好孰坏,我一个业余读者,就不费脑细胞啦。
写本篇书评时,《长安的荔枝》一书在豆瓣尚无条目,因此写至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