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记录日记
查看话题 >想吃东西的时候,是真饿了吗?
生活中有许多似饿非饿的瞬间,我们都或多或少经历过:
- 工作&生活压力上头,以为我会花很多时间在学习上,无法好好吃饭,却反而更有食欲;
- 本来不饿的,看到朋友都在吃,挺香的,淌口水我也馋了,就也吃了一份;
- 晚上回到家打开电视和零食,边追剧变吃得停不下来;
- 终于完成工作指标了,马上就想要好好吃一顿庆祝!
这些究竟是“真饿”还是“假饿“,大多数人都已经混淆不清;
今天,逾食就来帮你分辨!
I.身体之饿 = 真饿
这种感受来自于胃,会觉得肚子很空,有咕噜声,胃有一阵一阵的小抽搐;整个人会比较紧绷、易怒;感觉有些虚弱、难以集中精力做事情。
所以有时候,要是你的朋友突然易怒敏感、不专注听你说话,先弱弱地问一下:“你是不是饿了?需不需要投喂?”
II. 假饿
1.条件性 & 适应性的饿感 Conditional hunger
这种感受来自于嘴巴 (唾液分泌)。
通常,在看到和闻到美味佳肴的时候,就会开始有唾液分泌,俗称 --嘴馋,这是在外界刺激下的饥饿感;

到了饭点,也会及时不饿,也会想要吃些什么,这是时间条件下的饥饿感;
在吃饭的时候,碗里&盘子里总觉得不能剩下太多,所以就算吃饱了,还是会继续光盘,这是对食物浪费&金钱&享受饮食时间,产生的似乎饥饿的感受。
2. 情绪饥饿 Emotional Hunger
在产生某些正面或负面情绪时,会感觉好像需要吃点东西。
在压抑、压力、焦虑等负面情绪袭来之时,吃点东西,可以让人更加平静、或者暂时逃避这些情绪;
在无聊、不知道做什么时,食物似乎是一个可以消遣时间的伙伴;
在快乐、获得成就、完成某个里程碑时,食物可以让快乐加倍,是庆祝喜悦的必备,不知不觉就会在这种时刻更需要食物。
在我们知道自己是那种类型的饥饿时,就知道该如何进行下一步啦。
1
如果是“真饿”,是来自于胃的感受,就问问自己:现在究竟想要吃什么会觉得满足?然后去品尝和享受每一口,直到你觉得满足舒适。
2
如果是条件性 & 适应性的假饿 Conditional hunger,在遇到刺激食欲的条件时 (如食物的味道、饭点、别人都在吃等等),可以试着拉开自己和这些条件的距离;喝杯水、出去透透气、或是给自己几分钟感受一下胃究竟有没有真饿?如果过一会还是感觉到了真饿,那就跟着满足感去吃吧。

3
如果是情绪饮食,就要去寻找是哪些复杂的情绪引起的假饿?为什么需要食物去逃避 & 放松 & 惩罚 & 奖励?下一次觉得情绪不对想吃东西的时候,花几分钟去寻找这个情绪和它的根源,即使可能会痛苦。不要批判自己,简单的去完全感受那个情绪、爆发那个情绪。
食物是处理这些情绪的方法之一,但并不是唯一的方式。如果用食物的频率比较高,我们也可以试着去找别的方式,比如听歌、冥想、泡澡、画画、写日记、读书、找人聊天等等。需要时,也可以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来缓解和接受这些情绪。

在我们小时候,饥饿仅仅是胃的一个信号。
长大了以后,这个信号被习惯、经历、情绪引导着,让我们自己都分不清楚。
或许,假饿,是一种自爱和自我保护的机制;是文化和习俗的延续;它随着经历逐渐成为我们的一部分。分辨它、看到它、了解它;我们既可以选择它、也可以选择其他的方式代替它。
希望逾食的这个分享,可以给你带来些许平和 & 接受、还有更多掌控感和力量感。
文案 | Emily Jin Fu
排版 | Lisa Yulin Liu
搬运|枣糕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 本文版权归 逾食BeyondFood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