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撰十年》21:重庆,误入阿凡达?
- 序
想对自己过去的十年做个总结,从2011到2021。
也不算是“突然”,从想法的酝酿到今天的落笔,也有一年了吧,以前“不敢写”,没底气,现在敢写,但说不清哪来的底气。
为什么从2011开始?细想,或许真正意义上,我是从那一年开始了“自我探索”——背包旅行。一晃十年,所以说这一次首先是对过去的总结、肯定和告别。
然后另一个想法就是:调整好状态,开启下一个十年。不敢说2021是一个分水岭,但至少很多事情都发生了改变,特别是我的心态,从“出去”到“归来”。
关于这个“十年”怎么写?我的确犯了难,花了很长时间,断断续续整理完1个T硬盘后,对着十年的图片和视频,总算理清了一条路:摒弃时间轴线,避免太多分支事件的杂乱无章。采用“城市回顾”的单点介绍,然后数十个城市串起我的足迹,我的十年。
而每个城市里,又有着一个“十年”。城市里的“那人、那山、那笑脸”都将是我的情感重点。
- 零
疫情前,凡是有朋友问我,年假几天去哪里玩比较好时,我脑海里都会第一时间浮现重庆,然后多半会屁颠屁颠的主动写好三天的攻略。
为什么这么热衷重庆,我也不知道,可能就是因为“她好”,所以单纯的想分享给身边人。
- 一
坦诚说,以前对重庆没多大感觉,没有必须要去的理由。论火锅,成都可能名气更胜一筹。论风景,兰州更粗犷浑厚。论历史,西安挡在面前。
后来一次去成都,因飞回青岛的机票太贵,恰巧重庆起飞的机票便宜,所以为了省下碎银几两,我第一次走进了重庆。
晚上的廉价航班,计划中留在重庆的时间只有3小时。查阅网上资料,洪崖洞是推荐打卡地,所以就跟风去了那里,没想到这股风从此把我吹进了“重庆的森林”。

站在洪崖洞上,看见对面嘉陵江的夜景时,第一眼就被震撼,狠狠的抽了自己一个嘴巴子,“先前你怎么能对这样的光景,无动无衷”。
夜景,是一个城市最性感的一面。重庆的夜景,性感之处就在“从上帝的角度俯瞰人间”。由于山城地势的原因,很多光影都“流动”在我们脚下,所以有一种“望人间”的感觉:脚下的人间,灯火通明,而我们在九霄云上,静观繁华。
黑夜里,嘉陵江千厮门大桥的那束光带,更是一绝。就那么突然地撕破黑夜,从一片混沌中驶来。愈来愈近时,除了脚下的共振外,似乎还能看清乘着光束飞翔的,一张张脸。





跟着人群步入一个梯口,一步步向下,感觉“下降了”好久,才到地面,外面就是江边。偶然一抬头,千厮门大桥正在头顶上的夜空里闪闪发光。背身转去,刚才站的那个地方,已经笼罩在灯海里,没了踪迹。
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神奇地方,有如魔幻的阿凡达·潘多拉星球。于是我戏剧性的退掉了当晚的机票,决定多给自己一点时间,看看重庆。
本意想让重庆为我省下碎银几两,没想到后来我把自己都“赔”给了重庆。





- 二
天亮时分,迫不及待起床,在光下,终于看清了昨晚的一切。原来重庆真的是一个3D魔幻之城。
山叠着山,房子“压着”房子。当你以为已经到达地面时,你的下面竟然还有一条熙熙攘攘的老街。当你以为已经到达最高处时,抬头发现,原来自己又处在另一层空间的入口。




重庆的魔幻不仅体现在洪崖洞的“静”上,当坐上轻轨后,一切又都“动”了起来。一会儿百米江上,一会儿普通楼宇中。
我一时间有些接受不了这种光怪陆离的“穿越”,车厢里显得很兴奋,另类的存在着。但身边的重庆人一脸漠然的坐着,好有趣啊这座城市。




从轻轨出来后,有些迷茫的思索:后面如何探索重庆,一个人的出现,有如神助!
她叫倩倩,多年的好友,因为计划中只是“路过”,所以本不想去打扰她。但她循着朋友圈里的踪迹,准确找到了我的“重庆位置”。
见面后,没有过多寒暄,一键开启“潘多拉星球”。她知道我喜欢吃,就开车带我上了山,拐了多个弯道后,在一个类似山顶村子的地方停下,走进路边的一家小馆子,吃了一顿地道的重庆饭。
她告诉说,这是她上学时很喜欢吃的一家馆子,虽然地方有点偏,不是很高档,但味道很不错,相信我也肯定喜欢。
在那里,我也第一次喝了天府可乐。我对这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小吃或饮品,特别感兴趣。如同“冰峰”对西安,“北冰洋”对北京,“崂山可乐”对青岛。它们不见得有多好喝,但作为一座城市的记忆,是给外乡人最好的见面礼,也是外乡人“入乡随俗”的最好诚意。




我们后来去了磁器口,一个每座城市都应该有的老街。那里人多热闹,琳琅满目的小吃,我一饱眼福的同时也一饱口福,本想留着肚子晚上吃火锅,但无奈太过贪心。


不论去哪,我总会下意识的绕开人群,凭着感觉去寻找“原住民地带”,几乎不会失手。这次在磁器口就进入了一条无人的小巷,看到了“另一个重庆”。




幽深的胡同里,飞奔的少年;硕大的古树下,一段长满苔藓的青石板路,拾级而上,半掩的老门前躺着一只正在熟睡的老狗;正对面屋顶的瓦片上,一只花斑老猫在晒着太阳;不知是谁家的衣服掉在地上,小心捡起,重新挂在树间的晾衣绳上……




- 三
倩倩是一位音乐老师,学校的事比较多,不能长时间陪我,我也很强烈的“推开她”,“该干嘛干嘛去,我自己转转就好”。让我感动的是,或许她怕我迷路,事后还特意给我手写了一个重庆旅游地图,里面详细标注了“吃+行”攻略,重庆妹子,不仅热情,而且还心细。


采纳她的建议,我去了三峡博物馆,仅凭“三峡”二字,我就知道定会不虚此行。
事实也的确如此,我在这个“小众旅游景点”里,愣是待到闭馆。自己又不要脸的蹭了一路导游,听完三峡、重庆的前生后世。从几十亿年前,地壳运动下的“壮丽三峡”开始,到三千多年前“远古巴渝”的诞生,再到近代“抗战岁月”,以及离我们更近的“城市之路”。






沉迷于那一幅幅历史文明画卷中,没有时间细读,就拍成照片,后来仔细研读。遗憾自己留在“三峡”里的时间太短,也由衷羡慕那些每天都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


- 四
老川美和交通茶馆是我对重庆的重要印象之一。
很多人或许没有听说它们,我也是一次工作采访中,从一位毕业于老川美的雕塑老师那里得知的。她强烈的建议我去看看,那里有着老重庆的影子。
我倒不是刻意追求“文艺”,但就是喜欢老川美的那种调调,一处处斑驳的老墙上重焕现代生机,大胆新潮的涂鸦,总会给人一种“生命在延续,生命在重生”的欢喜。






交通茶馆就在老川美旁边,是一个隐匿在闹市的小空间,我不去过多赘述它的历史,网上有着各种不同传奇色彩的版本。
其实,它很普通,并无什么传奇,总结起来无非是一处三十多年如一日,供“闲人”喝“闲茶”、说“闲话”的地方,在城市变迁的滚滚洪流中,也一度面临着拆迁、消失的命运,后来得到众多人的守护,得以保存,故事就是这么简单。


我作为一个过客,混杂在当地茶客中,“一本正经”的看着他们打牌、喝沱茶、讲段子,虽然全程静默,但也不无聊,“看别人的故事”也是一种享受。交通茶馆里,老茶客的喜怒哀乐,也是一份很有味道的风景。
眼前形形色色的人,有的是几十年如一日的茶客,有的是路过的艺术家、川美学生、路人,但鱼目混杂之下,所有人都很和谐的存在着,各取所需,互不惊扰。
我找不到原因,反而又多了一个疑惑:为什么本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地方,现在却成了大家争先恐后驻足的目的地,是我们越来越富有,还是越来越贫穷……






老式的木架结构,参差不齐的房梁,斑驳的台面,塑料壳的暖瓶,吱吱作响的方桌长椅,满是油渍的四页老吊扇……如其说,是我们今人注视着过去,不如说,是过去在锐利、公正、温情的看着这个世界,看着我们……





- 五
关于重庆,我还有很多故事没听过,还有很多地方没去过,还有很多人没擦肩过……一直期待着与这座城市的更深交流,在一碗碗豆花、一杯杯沱茶中嗅出它最真的味道。


重庆,故事未完,待续……
下一站,进入湖北,那里有一座小城,叫十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