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海昏(一)
“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李延年
李延年一首《佳人曲》,将李夫人送至武帝身旁,此后多年获武帝独宠,万千宠爱于一身,甚至在李夫人离去之后,依然被葬在了皇后之位,可见武帝对其用情至深。
“孝武李夫人,本以倡进。初,夫人兄延年性知音,善歌舞,武帝爱之。每为新声变曲,闻者莫不感动。延年侍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上叹息曰:“善!世岂有此人乎?”平阳主因言延年有女弟,上乃召见之,实妙丽善舞。由是得幸,生一男,是为昌邑哀王。”
——《汉书·外戚传》
而这位“昌邑哀王”即为海昏侯刘贺的父亲,刘髆。

元平元年,即公元前74年,汉昭帝刘弗陵驾崩。19岁的刘贺在封地昌邑国被征召,进京继承大位,登基为帝,27天后旋即被废,之后重回封地,11年后迁居豫章郡,34岁离世。
刘贺一生,跌宕传奇,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皇室血统,由王而帝,由帝而民,由民而侯。
忧与欢,黑与白,生前事身后名,都隐藏在奢华的大墓中。
海昏侯国遗址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是我国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格局最完整的典型汉代列侯国都城聚落遗址。

遗址包含完整的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墓园、主墓及三座袝葬墓、车马坑以及祠堂、寝殿、都城遗迹,内涵丰富,规模宏大,曾在2015年入选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还在2019年成为10项重大田野考古发现之一。

自2014年起,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配合国家文物局,对西汉海昏侯刘贺墓进行发掘清理,集中出土了大量金器,包括金饼385枚、马蹄金48枚、麟趾金25枚、金板20块。其中,主椁室西室北部出土金饼189枚、马蹄金15枚、麟趾金10枚,外棺与内棺间头箱出土金饼96枚、马蹄金33枚、麟趾金15枚、金板20块,内棺底部出土金饼100枚。




金饼,平面呈圆形,柿饼状,正面较为光滑,中部内凹并有铸造冷却时形成的龟裂纹,背面凹凸不平,边缘处呈现水波纹。


金板,平面呈长方形,表面较为粗糙,浇铸而成,边缘有浇口。

西汉太始二年(前95年)春天汉武帝巡视归来过后,回长安后颁布了一道诏书,称自己登西陇高原曾经喜获白麟,又在渥洼水边见到了天马,在泰山见到了黄金。欲表祥瑞,于是就将黄金由原来的方形、圆饼式样,改铸为天马的足蹄以及麒麟的脚趾的形状,并正式以“麟趾”“褭蹏”作为金币的名称。

褭蹏金、麟趾金
“褭”字读音为niâo,在《吕氏春秋》中指“古之骏马也”。《汉书·武帝纪》注释中说“古有骏马名曰褭,赤喙黑身,一日行万五千里也”。根据这段记载,可知“褭”是指古代的一种良马。
“蹏”字读音为tí,与“蹄”字同音。因此,“褭蹏”指的是马的足蹄。后来颜师古在注释《汉书·武帝纪》时,就直接将“褭蹏”写作“马蹄”,即“武帝欲表祥瑞,故普改为麟足、马蹄之形,以易旧法耳”。
从此以后,汉代就有了以“麟趾”“马蹄”为名的金币,俗称麟趾金、马蹄金。

马蹄金,分大、小两种,形制相似,均呈马蹄状,中空 ,斜壁,前壁高,后壁低,使顶部呈一斜面,底部较为规整。顶部镶嵌有琉璃或玉石,近口沿处外围一周饰有金丝掐成的一组纹饰,其下为数周横向水波纹。马蹄金底部或铸有或贴有“上”“中”或“下” 字。


“麟趾金”“褭蹏金”多用来赏赐那些效忠于皇室、有军功的大臣。

麟趾金,中空,斜壁,前壁高,后壁低,光面,底部呈椭圆形。顶部镶嵌琉璃或玉石,近口沿处有金丝掐成的纹饰,后壁靠近纹饰一端有金丝攒成的花蕾状凸起。麟趾金底部铸有“上”“中”或“下”字。



关于海昏侯墓为何会有如此多的黄金,有学者加以研究后认为原因有三:
一是刘贺先后为昌邑王和皇帝时积累的大量财富并未被褫夺,这大量的财富非寻常诸侯可比。
二是刘贺于海昏侯在任时谨小慎微,不敢铺张。作为废帝,他十分清楚自身的处境,因此行事低调,全无过去张扬的行事风格,在这样的情况下,其大量的财富也就没有被消费出去。
三是西汉的一项特殊制度——酌金。酌金是诸侯在祭祀宗庙时需要交给中央的酒和黄金,其中主要是黄金,这也是西汉中央削弱诸侯的举措之一。然而,刘贺作为废帝,被禁止参加祭祀,也失去了进酌金的资格,从而节省了大量的黄金。

除大量黄金外,海昏侯墓还出土了10余吨铜钱,共计有200余万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