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管子
先秦时期的中国古代经典如《管子》《春秋》等创作初衷都是一样的,都是写给统治者看的。主要内容也差不多,就是告诉统治者怎么做一个合格的人上人,你只要这么做,你的国家就会怎么怎么样,你和你的子孙就能世世代代统治下去。他们希望统治者采纳他们的治理方案,统治者拿大头,他们拿小头,统治者是君,他们是臣,共同携手治理小民。不论说得多好听,多有道理,本质上都是希望成为统治阶级一员,等他什么时候成了统治阶级,这个阶级身份就固定下来,整个社会都按照现在的阶级身份世世代代流传下去。从这方面看印度种姓制度跟中国的宗法制度本质上是一致的,有话语权的人都希望自己是高种姓,现在也是。
儒家初期尤其是孔子时期,提出的很多道德修养标准都是针对统治阶级的,君子就是封君之子,现在大家都是平等的,再拿这些标准来要求自己就有点不伦不类了。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但是会很爽,德高其位,也毕有烦恼,起码会过得很纠结,自己的亲人过得也不会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