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怎样做读书笔记的
查看话题 >读书打卡:第十五个100小时(2022年3月4日——2022年5月2日)

我终于提前完成了这100个小时,提前了两天。因为之前的过于拖沓,懒惰,我对自己很不满意。这次我给自己定了期限,两个月100小时。必须完成,简单粗暴。代价是,视疲劳爆发了。
平日里我有一些书是在书店看完的。去书店看书也是我阅读效率最高的时候。如何能在书店看完一本书呢?我的经验是,去到书店选择一本能看得下去的,不是大部头的,你平日大概率不会买的书,直到看完再离开书店。有时运气好,我会抢到书店里阅读区的免费椅子,还可以做点笔记,回到家后黏贴到本子上。
废话不多说,开始这100个小时部分书籍的介绍:
1、《娜塔莎之舞:俄罗斯文化史》
本书先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开始,里面的娜塔莎·罗斯托娃明明是贵族却可以无师自通地和下等贫民在一起舞蹈,要知道她从来不曾学过那种被认为是低俗的舞步。这是为什么呢?托尔斯泰似乎用这种方式来提示俄罗斯民族的精神内涵,如纽带一样维系着俄罗斯民族,就算是不同的阶层也斩不断这深厚的文化基础。这也是本书用“娜塔莎之舞”来命名的原因。
18世纪之前,俄罗斯贵族仍旧过着粗糙的生活,文艺复兴运动跟俄罗斯半毛钱关系都没有。彼得大帝崇尚欧洲文化,建造了梦幻般的圣彼得堡。欧化并没有使俄罗斯获得自我认同,相反,这使得俄罗斯人心中产生了分裂,他们生活在欧洲大陆的边缘,他们是属于东方还是西方?哪里是他们的归宿?这一直是困扰俄罗斯人的问题。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说过,欧洲不了解俄国。也就是在最近,我突然冒出一个想法,欧洲为什么非要了解俄国呢?谁说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急需要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之上?我想这或许是俄罗斯的一种自恋吧。
2、《鲁迅全集》3、4

鲁迅全集第三本包括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收录了鲁迅1925到1927年的杂文、书信等。
其实说是杂文,里面相当一部分是他和陈西滢的骂战。具体的原因感兴趣的上网百度都能知道,我就不多说了。但说骂战,刚看几篇还是觉得精彩的。陈西滢那一方有徐志摩、李四光等一众人的加持,但他们绑一起也骂不过鲁迅。
不过骂战看多了就觉得无聊了。或许在当时当刻,这种锱铢必较是有意义的是必要的,但是它不具备传世的价值,也无文学上的意义。因为是鲁迅全集吧,所以鲁迅的一切文字都收录。如果单就作品而言,我不认为这些属于作品。
令人激动和有瞬间感染力的还是那篇《记念刘和珍君》,上学时这篇文章被选为课文是有道理的。我还记得一些当初需要背诵的段落。那个时候是非常抗拒的,现在看,内心是很受震撼的。想到刘和珍君那文弱书生,还是个女孩子,惨死在一次集会游行中,真是太难过了。她们只是朝气蓬勃的青年,还不知道这人世的艰难,世道的险恶。
鲁迅并不是鼓吹者,号召者,他很冷静,他曾经说:“倘若一定要问我青年应当向怎样的目标,那么,我只可以说出我为别人设计的话,就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有敢来阻碍这三事者,无论是谁,我们都反抗他,扑灭他!”“我之所谓生存,并不是苟活;所谓温饱,并不是奢侈;所谓发展,也不是放纵。”
第四本我没有做详细的笔记,我查了一下,发现那些看不上鲁迅又骂不过鲁迅的文人并非草包,几乎每一个人都在文学上有很高的建树。而在第四本书中,鲁迅的立场是有些许的变化的,他不再是那个坚决不号召什么的文人了。
我对这套全集有一些失望,因为里面收录的称得上文学的作品是在太少太少了。而我对鲁迅的日常并不感兴趣,对他和文人之间的骂战更觉得无聊。我想以后我对作家的个人全集会谨慎购买。
3、《孤独是迷人的》
【美】艾米丽·狄金森

诗人在25岁之后就过上了幽闭的独居生活,幽闭到她好哥哥的妻子相处了五年,彼此欣赏,成为知音,同住一层屋,竟然没见过面。
她56岁去世,留下了1800多首诗,像一些作家一样,她死前恳求把她的作品全部烧掉。不知道是真有此事还是事后人们为了增加诗人的传奇色彩进行的杜撰,总之当然是没有烧。
这大概是我第一次认真读外国诗人的作品。因为翻译的问题,我一直对中文翻译过来的外国诗歌不感冒。这本诗集好在有中英文的对照,虽然我的引文很烂但还是依靠词典看了下去。我觉得读诗尤其是私人化的事,一首诗的意境是朦胧的,怎么理解都不能算错。这本诗集的感觉有一点点像宋词,但是翻译成中文之后,那种感觉还是少了很多。所以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把我们的宋词翻译成英文,那么外国人看到英文的宋词大概也会有同样感觉吧。
4、《文学课》
【阿根廷】胡里奥·科塔萨尔

这本书是纯干货, 因为这本书,很多以前我看过的他的短篇小说,没看懂的,我终于有机会可以找到一些答案,不过这些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我被他的真诚深深感动着,这让我对他的作品有了不一样的感觉,那上面像蒙上了水晶纱一样,变得迷人了起来。我觉得自己就像坐在课堂上,他也在给我讲课一样,我听得那么入迷,真希望这样的课堂永远不会结束。
5、《夏日》
【南非】库切

这是一本库切写的库切死后的库切的传记。有点拗口,其实就是库切假设自己已经死了,然后有记者收集了他生前的日记啊,资料啊,信息啊,想要采访与库切有关的几个比较重要的人物来完成库切的个人传记。这本书像纪录片一样展现了库切生前的一些日记,磁带录音,以及记者对于与库切相关的几位人士的采访记录。当然,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库切虚构出来的——这正是小说有意思的地方——库切虚构了一本库切的自传,那么这还是不是库切的自传呢?
书中一句话形容:他本人并不具备酒神的狂欢气质,但他赞许酒神的人生信条。
我觉得这本书是一本超越自我的自传,库切是一只狡猾的狐狸,他用一种虚构的方式为死去的自己写自传,反而比通常意义上的自传更加真实。因为他可以堂而皇之地将真正想说的话赋予虚构的故事之上,用虚构做真实的挡箭牌。这是书中的那个库切能做出来的事。
6、《明朝那些事儿》1-3
因为看《江河月明》而看这套书,可这套书和电视剧一样不靠谱儿。我不知道它是正史还是野史,或许不能这样划分,只能说是当年的畅销书吧。第一本还凑合,第二本开始有点水,第三本就水得非常严重了。感觉像是用金庸写武侠的套路来写历史,但说实在的,作者的文笔和眼界跟金庸没法儿比。到了第四本我完全看不下去了,我心中的疑问一个也没法解开。所以,弃了。
7、《极简关系》书店读完


虽然腰封说是后疫情时代的深度反思,其实和疫情没什么关系,可以把这本书看做作者自我成长的梳理,也可以完全看做一本工具书,教你如何极简生活。
读完之后我觉得极简生活并不是简单生活,它并不是单纯的减法。要坚持什么,摒弃什么,确定这些并不容易。一个不坚定的人,内心空虚的人,不独立的人,是做不到极简生活的。
从实用的角度说,我学到了很有用的一招儿:对于该扔却舍不得扔的东西,不妨假设它们如果自燃了会怎样。我对应几样旧东西想了下,如果它们自燃了我竟然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看来我可以毫不犹豫地扔掉它们了。
8、《老妓抄》书店读完

这本书最近好像在豆瓣里评价颇高。一路看下来,我始终没有GET到点。我承认作家的细腻,但是这种细腻对我来说,有一些多了吧(我只能这样说了)。
书中有两篇让我印象深刻,第一篇是《鮨》,一个家道中落的豪门公子,从小不爱吃饭,总觉得食物沾染了陌生人的气味,令人恶心。他的母亲没办法便洗净了手在孩子面前亲手做寿司给他吃,他眼见着母亲干净的双手做出的食物,开始吃了起来,渐渐地他开始正常吃饭,茁壮成长。后来家业败落,亲人都死了,只剩下聪明优秀的他早早赚够了一生要用的钱,便不再工作,过起所谓的逍遥自在的日子,或者也可以说是混吃等死的日子。
他总去一家寿司店吃寿司,那家寿司店的女儿渐渐对他产生了微妙情感。有一回,两个人在街上相遇,聊天,女孩问他:你真的喜欢吃寿司吗?他便给女孩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从那之后,他再也没去过寿司店。
读完之后,我在想,为什么呢?说不大清楚,可能那种东西说破了,就没必要再执了。
第二篇是《东海道五十三次》,次其实是驿站的意思。
文中有两对人物,作乐井和小松是父子,外子和“我”是夫妻。四个人因为走东海道而相识。作乐井对东海道有着难以言说的狂热,他一生几乎都走在东海道上。外子是“我”父亲的学生,后来两个人结婚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事,他们之间没有什么激情,从未热恋,从结婚第一天开始就相敬如宾。婚后是蜜月吧(记不大清了)夫妻俩走东海道,遇到了在这条路上已经闻名的作乐井。后来虽然外子常常怀念那段旅程想要再来一次,却被工作、生活琐事所阻挡。数年后,夫妻俩一同外出,有机会再走一次东海道,就在他们要出门的时候,突然有人来访,那个人就是小松。他告诉夫妻俩,父亲作乐井已经去世了。
“我”感叹着岁月的流逝,虽然和外子这么多年从没有火花一般的热恋过,可两个人相濡以沫走到现在,似乎那情感更加隽永。
读完这篇,我也感叹着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厚重,持久。另外让我觉得有趣的是小松。在文中“我”感叹着小松和作乐井父子连心,他继承了父亲的遗志。但我很怀疑,父亲作乐井不过是想不断地走在江户到东海道的路上。而小松是要搞旅游开发,这真的是父子连心吗?有点讽刺啊。
9、《那不勒斯四部曲》之《我的天才女友》微信读书读完
我是先看的电视剧,再读这本书,不得不佩服电视剧的选角,每一个人物都非常贴合。情节也几乎没有改动,是照着原著来拍摄的,非常用心。真希望国产电视剧能学学人家。
毫无疑问我喜欢莉拉,她是真正的天才,是女人里面的天才,这不仅仅指智力上的碾压,更重要的是她的自我察觉,她的尝试,她的勇敢,她的反抗,她的坚守。但她确实挺讨厌的,没办法,你不能要求一个天才像莱农一样庸俗可爱,那是不可能的。
以上。
休息一个月,养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