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彩纷呈——古代东西文明交流中的玻璃艺术”展8 拜占庭、罗马帝国、萨珊王朝玻璃器
(接上篇)下面这组展品产地和类型更为丰富,既有亚洲的,也有欧洲的,展现出当时各地玻璃制品的多样性。


两件均为公元6-7世纪拜占庭帝国耶路撒冷的单柄六角方瓶,用有模吹制法吹成,即把高温玻璃向模具内吹制成型,使之具有模具的形状。下图六角瓶呈现自然风化而成的金色光泽,局部因风化剥落。下图黑色的方瓶呈现出石制器物的效果。此类器物上多装饰有基督教或犹太教标记,推测是当时的宗教器物,制作于圣城耶路撒冷。

公元前1世纪-公元1世纪希腊化时期-罗马帝国初期的肋纹装饰碗,碗壁极薄,肋纹高高隆起,造型和上一篇中的肋纹装饰碗几乎一样,不同的是这只碗表面布满了自然形成的风化膜,呈现出彩虹光泽,很像一只打开的珍珠蚌壳,蚌壳上经常能看到这种夺目的光彩,这是大自然奇妙的装饰。

公元1-2世纪罗马帝国东地中海地区的葡萄纹瓶。古罗马人喜爱饮酒,葡萄纹饰象征着硕果累累的丰收。这只葡萄纹瓶的葡萄做得非常饱满,整体形状更像一只菠萝,颜色和菠萝也有几分相似,金光闪闪、非常可爱。

公元5-7世纪伊朗萨珊王朝的磨花玻璃碗。它并非一次成型,而是经过了热、冷两步加工,第一步先加热吹制,制作中保留了较厚的器壁,冷却之后再利用磨具磨制出蜂巢状图样,如果器壁做得过薄的话磨制过程中会出现裂缝,所以每一步都需谨慎。 这只碗的巧妙之处在于,从不同的角度看,它会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如果只盯着正面的六角形蜂巢看,会有一种视错觉,以为它们是凸出来的;转到侧面看,蜂巢边缘的棱清晰显现,从而知道它们其实是凹进去的。这种利用人视觉特点的设计很有创意,蜂巢状的磨饰纹是典型的萨珊玻璃器风格。 这只碗是从伊朗萨珊王朝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又埋在中国的,是出土文物,呈淡褐色。日本正仓院藏有一件几乎一模一样的“白琉璃碗”,也是从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唐代时由日本遣唐使从中国买走,之后一直在日本传世,从未埋入土中,2019年日本德仁天皇登基时曾展出过,那只碗颜色更浅,保存效果更好,几乎没有留下任何任何风化痕迹。从这些文物上,折射出那段中西交流的历史,显现出丝绸之路当年的繁荣。

公元1-3世纪罗马帝国东地中海地区的革袋形瓶,有趣的是,这只瓶子在吹制成型的过程中捏制出了动物的四肢。古代人以牛皮和羊皮制作皮袋,作为救生圈使用,也可作为容器,注入牛奶用于制作酸奶和奶酪,或用于储藏和运输葡萄酒。这只瓶子借鉴了皮袋的造型,写实逼真,既有艺术性又有很强的实用性,让人不仅想起吹起来的牛皮筏子,“吹牛皮”的说法就是来源于此。


公元1-3世纪东地中海地区-西亚的鸟形鱼形串珠。以色彩斑斓的粘稠状玻璃制作成栩栩如生的鸟形及鱼形串珠,多数上面有穿绳孔,推测是首饰配件。从下图能清晰地看到小鸟上的穿绳孔,鸟儿形态很像水鸟,很像鸭子,是和鱼儿一起出现在水中的。

公元1-2世纪罗马帝国东地中海地区的双耳尖底壶。这件器物的颜色是柔和典雅的埃及蓝色,让人想到产地地中海蓝蓝的海水。它是使用分为四块的铸型模具将吹制而成的玻璃塑型制成。壶身刻有平行的横纹,同时能看到非常明显的模具接缝处形成的竖纹。这只壶底部尖尖,无法独自立住,在它背面有一个支架支撑(接下篇)。
© 本文版权归 夏日旋律summer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