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世家子弟史可法对阵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五子多铎:残酷的扬州十日
明末清初的权力的游戏
史可法,因祖上对朝廷的功勋得以世袭锦衣百户,是“京圈”地道的世家公子哥出身。 崇祯元年(1628年),26岁的史可法登进士第,从文职出身,32岁迁升为右参议,负责镇守池州、太平两地 负责镇守池州、太平两地,37岁接管凤阳、淮安、扬州等地,42岁迎来职业生涯的巅峰,凭拥立福王朱由崧而成为内阁大臣之一, 进入首辅大臣班底。

然而史可法看似平稳步上升的职业生涯却处处潜伏危机。首先,对内,崇祯帝朱由检自缢后,史可法身为崇祯帝的死忠粉悲痛万分,在与四高层密议福王朱由崧是否够资格的候选人时,有四大臣提出福王的包括贪、淫、酗酒等在内的七宗罪,史可法并未反对此一评价而被认为史可法也对此附议。其后,在举荐内阁大臣同僚时, 凤阳总督马士英想入内阁成为福王登基后首发阵容,史可法极力反对后,马士英向福王密告了史可法曾认为福王是个不合格的继承人,福王登基后成为弘光帝,重用马士英,史可法失势,只能辞别中央,退任地方。
史可法的联虏平寇外交策略的提出,也让史可法军事上退无可退。 南明此时处在清朝、闯王两方面压力之下,史可法为首的诸臣,主要采取的策略是希望能够借重清朝的力量,首先剿灭流寇李自成势力,再谋求后续打算。但南明朝内既不能同仇敌忾又结党营私,而清摄政王多尔衮也在此刻写信给史可法,扬言要联合李自成南下攻明,借这封信要求史可法明确表态。然而对于这封来信,苦于朝内无皇帝、无同僚支持的现状,史可法仅能给出一封替统治者辩解的耿直却苍白无力的回信,而未能提出任何切实可行的连纵策略。强势的多尔衮十分不满意这样的答复,宣布进攻,至此史可法的外交联合政策宣告彻底失败。
史可法再次上书彻底惹烦弘光帝。我们再回到史可法的出身来看,他受荫于祖上世袭,仕途平步青云得到赏识又均在崇祯帝在位之际,既感恩于祖祖辈辈得益于明天子的庇护,又兼具世家公子兼济天下的富贵倔强脾气赋予的以国家存亡为己任的信念感,于是史可法在已知失势之际,不甘于只退守扬州不发声,他上疏弘光帝催促他效仿先帝好好干活,自然这封劝谏无比烦人,石沉大海。
史可法朝内失势,外交策略失败,加之南明政府的偏安腐朽,使得史可法体制内无援助,孤军抗清,而我们从史可法的政治生涯每一步的言论,都可见他耿直不阿的节气, 因此当清顺治二年(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多铎兵围扬州。向史可法发数份劝降书,无一例外地被史可法坚决拒绝。多铎用了24天攻陷了扬州城,史可法志绝殉国,时年43岁,距离他进京勤王拥立福王成为内阁大臣之一的黄金时代仅一年有余。

爱新觉罗·多铎,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五子,阿济格、多尔衮同母弟,满洲镶白旗旗主。 多铎于顺治元年1644年以定国大将军之职被多尔衮带同作战入关,击败李自成之后旋即于1645年任主帅挥师扬州。

多铎与多尔衮为一母同胞。其母阿巴亥在其年幼时被逼为努尔哈赤生殉,此后多铎与多尔衮相依相扶。崇德八年(1643年)清太宗皇太极崩,多铎力劝多尔衮继位,并以其率领的镶白旗拥戴。虽然多尔衮在权衡利弊后,立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位,但多尔衮手握摄政王军政大权,对即是其自小报团取暖长大忠心不二的胞弟又是其政治上值得依赖的左右手悍将多铎视为羽翼,委以重任。
多铎挂帅任,内有多尔衮全力支持,又手握清主力军队,全力以赴,终于顺治二年(1645年),多铎率领清军攻占扬州,杀南明督师史可法,并制造“扬州十日” 。多铎名声大振,时年仅30岁。

扬州十日是悲剧。但不是史可法一人的悲剧,是明社稷的悲剧,是明百姓的共同悲剧。史可法身处摇摇欲坠的南明,耿直劝谏不足以使的昏庸的君主惊醒——而自朱由崧被讨论是否能撑起南明江山上任之初,史可法就已然明了这位君主不堪重任的品行缺陷,匡扶他上位的不是史可法,而替他前线抵挡清军铁骑的却是史可法。对比得势,风头正茂的多铎,史可法守不住扬州,是必然。也有史评,如果史可法可以被劝降,在多铎连发五封诚恳的劝降信时,像洪承畴一样明哲保身,或许多铎就不会因为在扬州城耗费的时间而震怒进而屠城了。或许吧,但徽商汪氏兄弟不也曾斥巨资30万两黄金贿赂多铎以求扬州免于被屠而无果——每一个小小的因素造成的偶然,就像震动的蝴蝶翅膀,稍微挥动的不同就可能会有不同的情景出现,但历史就是历史,我们可以有无尽的猜想,但它永远只能给我们一个既定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