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说写作(1):事实和想象
第一章 事实和想象
不存在完整的事实。甚至不存在现实。这是个起点。是审美的源头。
第一节 事实
首先,记忆是不可靠的。同时,记忆不承认遗忘。所以,记忆在不断补全、调整、修复,甚至是篡改存在过的“真实”。
个体的事实,是不稳定的。集体的事实,是牢靠的。不管哪一种事实都不是事实。
不真实的事实,给我们的生活埋下了众多鲜为人知的伏笔。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当然,大多数人并不渴望所谓确定性,但他们幻想着他们的生活是顺遂人心的。这种祈求安宁的心理,给我们,或者给记忆一种倾向性的诱导——我们过去的世界,都是对我们自己有利的。哪怕那些不幸、灾难、痛苦......都是我们嘴里的自己的一部分。记忆、感觉、感情、逻辑、关系.......都无可厚非的只能是主观的。
主观性,相比所谓客观性而言,更具有弹性。当主观的事实被我们储存起来的时候,酒或者醋就开始酝酿。情绪,在游移——如果你能抓住它,你就有机会有所抒发——抒情性由此而生。关键是,你能用怎样的频率与抒情性不期而遇?同时,抒情性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抓手,一个钩子,一个榫卯......情绪和情绪如何产生某种链接,变得尤为重要,把记忆关联起来,通常可以作为某种创造的技巧。
间接性。自我书写是可耻的。即使在单纯的抒情阶段,只是停留在自己的世界里,也是不道德的。因为作者带领读者进入了一种不可调解的混沌状态——你自己不可能了解你自己个,除非借助外力。间接材料,首先提供了一个参考系,然后就是那伟大的距离感。距离不止对于读者是有利的,更重要的是帮助作者和自我厘清关系。
第二节 想象
主动想象是一种补偿机制。但如果想象停留在抒情阶段,我们就会被禁锢在自我认知的囚笼里不得解脱。很多时候,想象的目的决定了想象的角度和技巧;但有时候,也会反过来。尝试走出自己的阴影,看到自我之外的世界,或许能给我们的想象提供一个新的方向。
或者我们可以尝试把自我当做观察的普通客体。在众多观察对象中,找到一些有所触动的东西,然后叫身体的感官上场,不要轻易使用所谓理智。然后,尝试把自己拉入那个“不存在”的真实中去,就像品尝葡萄酒一样,在某些东西在你的感官层面多停留一会。然后,尝试着给出一个“是否真实”的判断。
第三节 事实和想象
事实可以是想象的起点,也可以是一个普通的被想象的枝节。
想象的持久化来自于“逻辑结构”。我们需要绘制一个草图,一个起点,有时候是一片云,一点光,一个姑娘的笑脸或者白纱裙。然后,尝试做出一些支撑——从你的过去的经验触发,如果你在一个明媚的睡眼惺忪的午后,遇到那个穿着白纱裙的姑娘,你会记住什么?你会做什么?你会想什么?
如果,你不会想象。那就可以尝试三点透视——来他个胡思乱想,你可以借助脑图工具,把一个词语当作主题,也可以是一件事,或者一点情绪,然后它们的子主题是什么?然后,子主题还不会联系到新的孙子主题,孙子主题还会不会有子主题?一路向下。然后,试着在这个网状的结构中,找出几个合适的点,开始做云朵——阳光——白纱裙的想象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