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的人生观与家庭观
(豆瓣长文的图文编辑功能有限,本文已上载于公众号“光影心话”5月1日期,并配有相关配乐与插图。https://mp.weixin.qq.com/s/hMCOcoIHcIN_3umZlErnxQ)
. 相较于四大名著中其他几部作品,《水浒传》是唯一一部着重表现中国古代普通百姓市井生活及庶民人心、人性的作品。其特殊之处还在于,宋朝末期国之将亡、纲常崩坏的背景设定,给作品中许多人物创造了最大程度展示内心真实想法的空间。譬如,哪怕是杀人放火,只要理由充分,也不会承受杀头等重罚。——这在太平盛世、法度森严的朝代,是不可想象的。
对比一百单八将中其他人物,宋江是唯一贯穿剧情始终,并发挥重要作用的角色。因此,纵观《水浒传》整部作品,他也是被描写最多的一个形象。
宋江,字公明,绰号呼保义、及时雨、孝义黑三郎,梁山一百零八将中排名第一位。他原为山东郓城县押司,因和通缉犯晁盖互通往来的书信被阎婆惜发现,失手杀妻,后被革职。辗转被发配江州。却因在浔阳楼醉酒题反诗被判死刑。于处决当日被梁山人马解救,最终落草。
宋江一生看似风光无限,被很多现代人笑称是宋末上市企业第一CEO。往深了看,却是一个被家族、兄弟、儒家文化裹挟致死的可怜之人。从“聚义厅”到“忠义堂”,煌煌的烫金大字背后,难掩的是其对孝悌、亲亲的巨大恐惧与宿命感。堪称宋末民间第一凤凰男。
下面,我将以心理学、社会学的视角,分四个节点,分析1998版《水浒传》中宋江几次关键抉择背后,中国传统家庭教育对个人认知的影响。
第一节点:杀阎婆惜
电视剧中对杀妾的经过交代得十分清楚。
阎婆惜因父亲病逝而无处容身,被媒婆卖给“及时雨”宋公明做妾。而宋江却对夫妻生活颇有畏惧,从未主动向她展露情义,乃至性欲人伦。以致阎婆惜寂寞难耐,最终与被宋江救助的落魄书生通奸。一日,婆惜无意中发现宋江与窃取生辰纲的通缉犯晁盖有书信来往,并以此要挟宋江,甚至提出各种要求,包括要宋江立休书以便与情人私奔,赠送房产以保其日后生计等。但拿到契书后,又不依不饶,再度威胁,争执期间,被宋江失手杀害。
为什么通匪的文书对宋江来说如此重要,以至于哪怕忍受通奸之辱、夺室之恨也要将其夺回?
这里有两个隐藏的威胁:兄弟情义与家族声誉。前者是其立世之本,后者是其立身之本。
从来只有起错的名字,没有叫错的外号。“及时雨”不仅表明了宋江对朋友、兄弟的热切心肠,也表明了他将兄弟情义看得极为重要,甚至是拿其当作立世之本来经营。
先简要介绍当时的历史背景。宋朝末期,地方小城大多数以人情关系维系社会稳定,这也是历史上人治大于法治的重要体现。并且,地方越偏远,人情关系的影响越强大,甚至经常出现官府若要执行收税、纳粮等政策,须先经过地方族老同意的情境。以至于,出现了个人的影响力(或叫经营社会关系的能力)比银两更值钱的境况。
彼时,只要不越过造反等统治阶级的底线,这些人对当地的影响力比官员有过之而无不及,譬如剧中的卢员外、柴大官人等。这也是后面地方官故意袒护宋江杀人之罪的主要原因——概超不过人情。而梁山好汉们愿意让宋江坐第一把交椅,其在江湖上多年积累下的巨大人脉功不可没。
为什么,对宋江来说,书信的暴露比杀妻之罪后果更严重?
与劫天子生辰纲的贼人有书信往来,显然是可以与造反画上约等号的。这将会毁掉宋江在明面势力(或叫官方认可的势力)中,所有的积累。前面说到,造反是红线也是底线,哪怕在后面立地为王时期,宋江也只敢呼号一声“替天行道”,说的接地气一点,就是帮天子管理地方,约束“不道”行为。造反,对于深受儒家忠君思想熏陶的宋江来说,是万万不敢的。
相较于此,杀妻之罪可以用“激愤”、“失手”等借口搪塞过去,加上他在乡里积累的名望,甚至都能落一个“妻辱杀之”、“斩杀奸人”的义士名号,占领道德制高点。地方官只要还想在地方有所作为,就绝不敢轻易杀害这样有巨大影响力的义士。
宋江经营兄弟情义的根本原因,并不是真的义字当先。“孝义黑三郎”,孝在义前。此处的“孝”并不是狭义的遵从父母、教育孩子,而是更广义的“亲亲”——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并列,并与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异曲同工。即以自己为中心,按照关系亲密程度的不同,经营各自的关系。亲亲,就像是“老吾老而后人之老”,“幼吾幼而后人之幼”,“友吾友而后人之友”。
相比之下,对宋江来说,之前偶然救下的阎婆惜,是连“人之友”都不如的、几乎是完全陌生级别的社会关系。加上对方本身毫无社会资源(影响力、人脉关系),与能劫生辰纲、又是地方豪强的晁盖等人相比,孰轻孰重一目了然。因而,用些许财物换取安宁并不是因小失大,反而是一笔划算的买卖。当然,一切的前提是与贼人的关系未被官方发现,否则区区小吏绝无逃脱可能。
后续的发展也证实了,杀妻之罪对于宋江来说只是丢了一个可有可无的小小官职,有朋友们的帮助,哪怕被发配江州,宋江一样能在官府里找到营生。但一旦造反,则立斩不饶。往日手段通天的朋友们连法场都敢劫,而不敢帮其消去罪名,其严重性可见一斑。
家庭教育中“亲亲”观念对人的影响
中国的文化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传承”。具体到家庭、宗族生活,也可以叫“继承”。很多人说现代社会,传承与继承的观念已经很轻了,也很少有人会愿意子承父业,或像宋江一样将“身后事”看做人生大事。这当然与当前的社会经济、文化的极速发展有关,但并不能认为传承的观念已经断了。相反,无论是心理学当中的气质论,还是近几年医学当中的“表观遗传学”,又或是历史当中类似的故事反复上演,无不证明了传承的巨大影响力。
“亲亲”现象在现代职场和官场中尤其普遍。领导者不是“唯贤是举”,而是“唯人是举”;新人到职场中必须站队,否则就会被老人或其他派别打压(这在山东尤其明显);下属与领导人关系的亲疏会直接影响其工作中得到资源的多寡;想要快速升迁就要和领导人保持一致;“干活不由东,累死也无功”,等等。
这些现象无不是以关系的亲密程度决定运行规则,与现代西方管理学以理制人的观念相去甚远。
“亲亲”现象发生的天然优势在于,此观念的植入发生在极早的人生阶段中。在孩子的婴幼儿时期,其人格的形成,包括认知偏好、行为习惯等,无不受到来自父母、家人等亲密关系的深刻影响。孩子对朋友、老师、上司的态度大多承袭自父母的观念。这种继承,有时以完全的复刻呈现,即父母什么样,孩子什么样。有时以逆反式的对抗呈现,即父母什么样,孩子反着来。有时以“传承后创新”的形式呈现,即父母什么样,孩子从中去芜存菁找到更好的方法。但无论如何,孩子对社会关系认知、理解的第一手资料均来自宗亲传承。至少从时间层面,这是难以逆转的。
“亲亲”观念如果不加以理解、控制,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至少表现为两个方面:个人为轻与盲目式亲亲。
仍以宋江为例。以“亲亲”作为核心生存理念的宋公明,从不或很少能顾及到个人生活、个人感受,并经常对他人的感受选择性无视。宋江对自身大多数事务的评判标准都是“关系价值”。他,对关系近者,蝇头小利也当涌泉相报;对疏远之人,杀人放火于我何干?这样的作风在他将俘虏扈三娘送与自己好色的兄弟王英做妻一事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概因王英于我有旧在先,而扈三娘则是后来的兄弟。前面的“杀阎婆惜”也是一例。哪怕是结了婚,只要关系价值达不到,杀之也不可惜(剧中宋江对杀妻一事从未表达过后悔之情,这在现代是不可想象的)。
在现代婚姻生活中,亲亲现象也屡见不鲜。很多男士对处理婆媳矛盾左右为难。不是他们不明事理,而是因为他们在衡量“关系价值”的过程中无法取舍。一者是结发夫妻,一者是生身父母,屁股坐向那一边都不对,讲道理反倒是其次中的其次了。
从另一方面看,正是“亲亲”观念,影响了他们对自己和他人的判断。一者无视自己和他人合理的个人情感需要,改之以“关系价值”作为应对标准;二者对关系亲密者有着盲目的信任和情感偏好,以至于在面对此类问题时举棋不定,左右为难。这既是宋江的人生底色,也是长久以来影响着大多数国人的文化观念。
与西方社会聚之成团,以团体与个人为运行核心的观念不同,中国更多以关系构成社会的运行基底,并且这种现象将在未来不断地重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