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靖难之役″与迁都北京 》陈再明22、5、1
朱元璋有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从孙。为了保持朱家王朝的长远统治,在加强皇权的同时,又实行分封制,把他们分封在全国各地。洪武十三年(1380),燕王朱棣就藩北平,在诸王中势力最大。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死,因其长子朱标早已病死,便把皇位传给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是为明惠帝,史称建文帝,年号″建文″。建文帝即位后,已感到叔父们对他皇位的威胁而忧心忡忡,就和他的亲信齐泰、黄子澄等密议削藩,决定先削周、齐、湘、代、岷诸王。但对燕王朱棣则有所顾虑,以谢贵为都指挥使,在北平城内监视朱棣的动静。 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在诸子中城府较深,足智多谋,他已看出朱允炆这个侄子皇帝早晚会向他动兵。他找来和尚道衍(姚广孝)商量对策。在姚广孝的策划下,一方面在后苑中暗地里练兵,日夜铸造军器,另一方面要朱棣佯狂称疾,装成半疯半颠。当谢贵到王府去察看时,朱棣在盛夏时节还围着火炉,颠颠抖抖地说:″寒甚!寒甚!″在官中行动时也扶杖而行,用来欺骗朱允炆的耳目。 建文元年(1399)六月,朱允炆密令张昺(北平左布政使)、谢贵动手。同时又密敕原来为朱棣所信任的北平都指挥张信逮捕朱棣,但张信却把朱允炆的策划都告诉了朱棣。朱棣令其亲信护卫指挥张玉、朱能潜纳勇士八百人入府守卫。七月,朱允炆又下令逮王府官属,谢贵等统率北平屯田军士围王城,而朱棣王府护卫的精锐军士都被调到开平,形势对朱棣十分不利。他决定先擒杀张昺、谢贵,命张玉、朱能乘夜攻夺了九门,控制了北平,起兵反抗。 燕王朱棣起兵,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即以诛奸臣齐泰、黄子澄为名。起兵不久,就拔居庸关、破怀来、取密云、克遵化、执都督宋忠、降永平,扫平了北平的外围。这时,经过朱元璋大肆杀戮功以后,朱允文已无将可使,只好起用倖存的老将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军十三万伐燕。师至真定,于滹沱河为燕军所败,退保真定,坚守不出。朱允炆听到耿炳文军败,根据黄子澄的推荐,任李景隆为大将军去代替耿炳文。 李景隆至德州,进抵河间进紮。为了引诱李景隆深入,朱棣亲率军直向大宁。李景隆得知朱棣去大宁,就帅师直抵北平城下。朱棣早就叫姚广孝协助世子朱高炽防守北平,景隆几次攻城皆被击退。朱棣回师至北平郊外,内外夹攻,景隆不能支持,一直败逃到德州。燕军跟踪追至德州,李景隆逃至济南,又败李景隆所率残部十余万人。这时,朱允炆才感到李景隆的无能,便以盛庸代李景隆为大将军,于东昌背城而战,大败燕军,张玉死于战阵,朱棣也被围。藉朱能援军的接应,朱棣才得冲出包围,回到北平。建文三年(1401),朱棣又率军出击,于真定打败盛庸,又攻下了顺德,绕过济两,直至徐州,进抵宿州。当两军正在肥河相持时,朱允炆以为燕军快要北归,竟下令把徐辉祖所率军队撤回南京。但在移师之际,所运军粮为燕军所截阻。燕军乘南军缺粮,军心动摇之际,全力进攻何福军,直趋扬州,攻下高邮、通、泰等地。 建文四年(1402)六月初三日,燕军自瓜州渡江,这时南军已毫无抵抗能力。十三日燕军就进抵金川门,守卫金川门的李景隆和谷王穗开门迎降。朱允炆不知去向,有人说是在宫中自焚死,也有人说是由地道出亡为僧。朱棣便于南京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也称明太宗,年号″永乐″。这次历时四年的夺位战争,就是明史上所谓的″靖难之役″,亦称″靖难之变″。朱棣进入南京后,就大肆杀戮为朱允炆出谋划策及不肯迎附的文臣武将。有″读书种子″之谓的方孝儒,因不肯为朱棣写即位诏,除九族外,又加上朋友及门生全被诛杀,成为历史上空前的″被收十族″的惨案。被杀者达八百七十三人,谪戌绝缴死者不可胜计。其他齐泰、黄子澄、景清等,也都赤其族,谓之″瓜蔓抄″。 永乐元年(1403),朱棣命户部尚书厦原吉疏浚吴淞江,度地为闸,以时蓄泄,动员了十多万人,到第二年九月完工,苏松农田大利。接着治理南北大运河的水利工程,使漕粮北运可以畅通无阻。永乐九年(1411),命工部尚书宋礼浚通会通河,开浚从徐州至临清,南北置闸三十八,调剂水量。运河的疏通解决了南粮北运问题。这样,北京作为首都的物供条件也已具备了,朱棣就于永乐十九年(1421),把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北京是朱棣的发祥地,又是辽金元的故都,为了有力地抵御蒙古贵族的进犯,将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比南京更为适宜。永乐二十二年(1424)七月,定都北京的第三年,明成祖朱棣病死于北京。帝位由皇太子朱高炽即位,是为明仁宗。其后宣宗继位,明代的″仁宣之治″,比美周代的“成康之治″和汉代的“文景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