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号住宅解读 | 为何把现代主义风格住宅称为“园”?

在把自己的研究课题聚焦到“家宅造园”之前,在其他平台,我的研究范围也曾包括中式家居的现代化转译,我最终发现“中式”和“造园”虽看似雷同,其实却大有不同:“中式家居”侧重的是中式的外形外相,而“园”则更加指向精神范畴,“园”不仅体现了传统文人的诗情画意,更是中国传统老庄哲学的载体。有了阴阳融合的价值观,有了生活情趣,就能用“心”驭“物”,在家中编织出一个外形可中可西的“园”。
家宅造园的案例其实并不多,而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又是少中又少,所以找到16号住宅这颗“珍珠”,我也是非常欣喜。作者吴状虽然并未以“园”的标签自我标榜,甚至承认作品是以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柯布西耶的13平米海边小木屋为灵感,但看过作品后,却没人能否认里面透着的园林意趣。

16号住宅的前世是80年代的老破小,位于南京林业大学围墙夹角挤出的一栋三层高小楼的底楼,加上前业主在后院加盖的一个储藏室,面积仅46平米。之前报道16号住宅的文章,大多是从小户型和柯布现代主义居住效率角度来分析的。然而16号住宅最有价值和启发的点却是居住的情趣二字。通过心中之情趣来构建现实中的家宅,这便是我所理解的“家宅造园”。
.
.
一。借景

陈从周老师说,园林的设计者有了诗情画意,才能创作出他理想的园林。我认为16号住宅最原始的设计冲动大概与空间中的一个三角形天井有关。天井位于原户型的客厅和杂物间的夹角处,施工期间,工人师傅多次建议吴状在天井上方封块玻璃,不影响采光又能防止日后雨雪和枯叶的困扰,但吴状宁愿日后从窗户爬出去对天井进行维护,也不愿意封玻璃。他说:“我内心很渴望风霜雪雨能够进来,虽然有时候会恼人,但一场场落下来,真切提醒着时间的变化,自己的成长以及家人的老去。”

带着浪漫如此的情趣滤镜,从一个设计师的角度来看,天井的确充满了无限的设计潜力:它连接着两个空间,可以给原本昏暗的室内带来更多的自然光源;天井两边开窗,视线可以透过窗洞向外延伸,甚至穿透客厅和前院的窗洞,洞洞相错之处,恍恍惚惚之间,虽居于46平的小空间内,却可以借到更广阔的室外心理空间;最后,天井邻客厅和卧室,是一个绝佳的天然造景空间,植上几株清丽的草木,可借自然中的四时美景,当然包括吴状心心念念的风霜雨雪。
《园冶》借景篇中畅谈景的范围,认为“景”不仅有树石林泉,还有与听觉有关的莺歌、樵唱、虫鸣、雁啼,与嗅觉有关的兰香、荷香、桂花香、菊香、梅香,与空气湿度、温度感觉有关的淑气、爽气、凉气,甚至连人的日常活动都美妙似景,诸如“扫径护兰芽”、“卷帘邀燕子”。计成认为真正的借景,不光要做到借有形的景,对风云雨雪、天光声色、人事活动等难以模状之物,也需要应时应地而借。
这也许是“园”最本质的意义了吧:自然中充满着诸神之诗,只有静下心来,打开心房的窗户,突破生而为人的局限,才能融入这诸神之诗之中。而诸如蚊虫之类的困扰,吴状夫妇也有着最原始的处理方式:像古人夜观天象掌握节气规律一般,蚊子也有其出没的规律,学会与蚊子共处的思维方式,相信同样也可以帮助夫妇俩度过生命中所有不那么如意之处。

吴状扒去了原先如牢笼一般的安保铁笼,扩大了窗户的面积,还用在多个窗框处用桦木板进行了包边处理。一开始看到细部照片时,我还以为这只是现代主义爱好者对于细节的处理罢了。后来望向窗外的绿植时,我才发现这是设计师有意的在提示观者,窗框即画框,视窗即景观。据说16号住宅大大小小一共有15个门窗洞,居住空间被前院,后院,天井三处有绿意的自然景观包围,室内空间的气场呈现出向往伸展的态势,又把窗外更广阔的自然呼喊进来——16号住宅怎能被物理上的区区46平米所限制?
.
.
二。可游
利用天井借景,是设计师的风花雪月,可如果要在16号住宅中选一个最吸引人的设计,我会毫不犹豫得选择客厅和卧室的动线安排——围绕着天井的曲径通幽:在风花雪月的“宜”字之上,还有一个锦上添花的“妙”字。何为“宜”?在现有环境下因势利导,而不是不顾一切的强行植入。何为“妙”?答曰:实用情趣具备,适宜妥帖之外,还令人出乎意料,有如神来之笔。





原户型是一个三进式的空间,厨卫—餐厅+书房—卧室—前院,边上三角形的空间是原业主自己搭建的储藏室,和主空间不联通,只能从后院进入。为了更大程度的利用室内空间,吴状把原先的储藏室改成了卧室,并在原来客厅和储藏室之间封闭不通的墙面处开了一扇门洞,这样新卧室就能和其他室内空间相联通。如此就解决了室内的基础动线问题,形成了公共/私密两条动线。
不知是故意还是巧合,新开的门洞宽幅仅650mm,和一般800mm的门洞相比是更有挤压感。看平面图,我愿意相信它是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实际状况。而设计的妙处在于,利用这个看似劣势的实际情况,把其窄小地不像门洞的特点放大,一来卧室入口因为异常而不容易识别,二来并不阔绰的相邻空间在其对比之下反而显得更加开旷。设计师更进一步,顺势而为,沿着天井两面开窗的墙面,加上了一条L型的贴墙低矮台面。此台面既可当作地台沙发,下面镂空又可存放图书杂志,更是从客厅进入卧室的台阶和走廊。一转一折,使卧室有了一定的私密性,台阶的设置使门洞变得更加出乎意料,不设门不封闭让门洞又有了一丝魅惑力:正因为看不透搞不清,所以更想前去探个究竟。而天井和窗外的绿意则给这一转一折,一上一下才能进入的卧室加入了曲径通幽的天然意趣,而家宅则变成了园。

我还注意到客厅的屋顶被做成了南低北高,南北倾斜的态势,而卧室的屋顶却刚好相反,不知这是因为实际条件还是刻意为之,或两者皆有。无论如何,倾斜的屋顶会影响人的心理,有引导限定人在空间中游走的功能。在16号住宅内,客厅至卧室的入口虽看似隐秘,但细细品味,却发现无论是屋顶的态势,天井边L型蜿蜒的台面/小径,甚至是从天井引入室内的光线都在暗暗引导人上前探索,设计巧思令人赞不绝口。
.
.
三。整体性

吴状说16号住宅空间的灵感来源于柯布的小木屋。事实上,柯布的小木屋也有向外延伸的窗户,为可“观”,也有洄游式的室内可“游”路线。但细细分析,小木屋开窗少而小,能量向内回收,而16号住宅能量向外扩张。而两个作品的“游”之路线也带着不同的意味,柯布的“游”是以实用为目的,为了使小空间显得更大;而吴状则不仅出于联通两个空间的实用,更有情趣意味。16号住宅整体呈现出一种简单纯粹一体化的样貌,也许这是吴状受柯布和他的小木屋影响最大的一个方面了吧。
柯布西耶,西方建筑界的现代主义先驱,他的事业似乎一直基于其整体性和本质规律性的哲思的。而在他的小木屋内,无论是空间还是室内家具,都成熟地运用了其模度理论;无论是内在尺度,还是外在样貌,都展现着其万物一体化,简约纯粹的理念。
一般情况下,家装可以很复杂很冗杂:墙面涂料,地面贴砖,各种家具的选择搭配,以及布艺色调的碰撞…但在我看来,吴状却只选择了四种元素:浅木色桦木板,白色乳胶漆,深灰潘多磨,绿植。室内所有的木作都运用了桦木板,包括墙面顶面贴皮,柜子,自制家具,门和窗;而地面,地台运用潘多磨;其余室内空间用白色来喘口气,而绿植则从各个门窗外映进室内。不要小看简单而有限的材质和色调,按不同的方式搭配则会给室内营造出完全不同的感觉。这里我想着重分析一下16号住宅中墙面和顶面的色调搭配对于空间居住感受的影响。


客厅:吴状在客厅的墙面和顶面都采用了桦木板装面,给人一种山居木屋,被包裹保护,想要居于其中的感觉,但这只限于单纯望向被木皮包裹的一侧。当你望向客厅的另一侧时,餐厅+书房的外部墙面是白色,就会引导人的潜意识往内走,加上客厅的屋顶内高外低,好像一个牙膏管道,不知不觉中,你就被空间像挤牙膏一般推着往里走。


餐厅+书房:空间墙壁一面用桦木板做成展示板,另一面用桦木板做成书桌和通顶书架,空间的其他墙面和顶面都留了白,相比客厅有逼着你动的势能,这个空间则更有平衡之感,让人更加安心的居于其内。我想这会不会是夫妻两花最多时间呆着的空间呢?吴状说为了不让空间显得咄咄逼人,他们撤掉了书架的背板,露出了白色的前面底色。我非常赞同。试想如果加上桦木色的背板,本就狭长的空间会显得更加狭长,不利于安心定心。

卧室:这里则只在顶面上用了桦木板,四周墙面则都保留了白色乳胶漆。这样的安排使空间有种压顶的感觉,逼着你坐下来,或躺下来,让过剩的思维安静下来。不过这里是卧室,让人坐下来躺下来也是设计师的用意吧。
分析了一圈,你有没有发现,空间就像是我们身体外的另一个大身体,在不能改变空间比例的情况下,色彩在空间里的布局则有调节大身体对我们小身体的影响。深色收缩,令人安定;浅色扩张,令人扬升。有意识的安排空间中色彩布局,就像上帝之手一般,引导人在空间中的行为。
.
.
四。异议

16号住宅处处都好,唯有卧室给我带来一种不安全感。细细分析,这种不安全感来源有三:
一。床边高起的柜子遮挡了后门的走道。躺在床上的时候,这块区域位于视线范围之外,如有异常动静,也不能在第一时间内察觉到。

二。卧室和客厅交界处没有门的遮挡,从客厅的角度来看,这是情趣。而从实际睡眠聚气需求角度来看,则有屋大伤阳气之嫌。古人的屋大伤阳气之说,说的是空间如果比我们的身体大很多,一般情况下,我们自身携带之阳气会随着注意力蔓延开去,而聚焦在自身上的则少了。举个例子,如果要集中精力办公,你会选择开放式的办公平层还是封闭的办公室?尤其是在卧室空间,夜间意识活动静止,先天阳气被解放出来,修复治愈我们的身心,以便白天再次生发。真阳之气聚集之人,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不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就如冯唐所言“有一个混蛋笃定的核,在宇宙间不易被风吹散”;而阳气耗散之人则易受周围环境影响,而忽视自己内在的声音。这样说不是指所有的大空间都不好:开放式的办公平层鼓励交流,而卧室则需要收藏聚气,具体问题还需具体分析。

三。我理解设计师为何要如此规划床和衣柜,是因为这样靠在床头的时候,就能看到对过窗外天井中的造景。如此借景构思在其他空间可以是妙笔生花,但在卧室却分散了本该分给伴侣的注意力…

从聚气养神的角度,我尝试修改了16号住宅的卧室,纸上谈兵,见仁见智,如有不当,请多包涵。调整床头方向,用柜子拉平卧室斜角;天井之景仍在侧,只是被另一边的窗外之景平衡了;卧室内侧,与客厅交界处加上隐形推拉门,可开可合,也不影响从客厅望进来的视野;在床边加上与桌同高的矮柜,给床保护的同时,也补充了收纳空间,也配合客厅的一体化平面设计。
.
.
五。尾声

16号住宅没有一个中式符号,连名字也是西方工业化的,但我却看到了中式园宅的现代演绎。既有传统文化的底韵和意趣,又有适应现代社会节奏的效率和简约感,不愧是一个令人启发的好作品。至此,从作品精神性的角度,我已经对其分析结束,而吴状的创作灵感——13平米海边小木屋,我却想更进一步探索。
柯布所追求的建筑标准化,和自然化的尺度比例,在木构建筑体系里,也是其一贯的内在逻辑。这就设定了中西建筑理念可对比交流的基础。不同之处在于,柯布作为一个西方人,追求的是秋天一般剥落无用之物,只保留最本质的精华的简约和效率。而东方人追求的是如同春天一般的生发感,在木作上雕刻各种有象征意义之饰,是寄托对生活的美好愿景和精神追求。
生发和收藏,精神和物质,中式和西式,如果我们用割裂对立的眼光来看,是不全面的。即便是以其居住效率的理论闻名于世的柯布,后期却创作了与前期“住宅是居住的机器”思想完全相悖的精神性作品——朗香教堂。而这种转变是在海边小木屋之中发生的,小木屋赋予其的灵感和能量不可忽视。而中国传统园林是相较于庙堂存在的精神空间,吴状在自宅作品中自然结合了园林和柯布思想也许不是巧合。柯布小木屋和中国园林有什么更多的内在联系?西方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应该如何跨越时空长河对话和解?让我们一起在下期慢慢抽丝剥茧。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