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日日是好日。
人心很奇怪,如果没太多的选择或期待,抓着仅有资源和目标,专心去做,是很容易满足成事。当选择和期待多了,却让人欲求不满,反而会偏离了原先的初心。
举个常发生在我身上的例子。每当我工作忙碌心情烦躁时,就会起心动念想看电影。当下会觉得,只要能看上电影,管它什么电影,可以摆脱眼前这烦人的现实就能让我开心。
但是,当我有大把时间可以看电影,又是另一个难题。
面对满柜的DVD电影碟片,目标众多难以抉择时,“要挑一部值得我花上三两个小时去看的好电影”的念头便占据了内心。我会大把时间耗费在挑片,挑到后来连原先的兴头都没了。就算看了精心挑选后的电影,也没有因为精心挑选,就真有多好看。

为什么会这样呢?
有可能打从一开始,我的精神实际上就欠缺目标。我所谓的目标,只是想攫取逃避现实痛苦的浮木,一但真正上了岸,对于一切眼花撩乱的物质感官就无抵抗的能力。
我误以为我有纯粹的目标,以为看电影就能让我快乐。但实际上,这目标只是个思想口号,我真正爱的只是填充和麻醉,迷失在感官给予的物质幻象,错把这些貌似可供选择的电影碟片当成目标。
眼前的目标越多,越容易失去目标。企图独占的杂念越深,就越容易丧失感受力。于是精神上开始活力不足,进而欲求不满、精神抑郁,这是一连串心智迷失的过程。

被现实生活吊打过的人都知道,久旱逢甘霖的可贵之处。人在饥肠辘辘时(无论生理上或心理上)能吃上一碗热腾腾的白米饭,那美味才会让你难忘,让你有感悟,每一粒米有情感碰撞的质地。所谓的美食,不一定建立在多样丰富性,而是在于简单食材的纯粹感。
再以恋爱为例。人们若一开始就认定恋爱就要找真爱,而不是其它条件,一但确定喜欢一个人,心会被对方所填满,吃啥做啥都不重要,只要能腻在一起,能从对方身上找到一种对生活的希望和热爱,那才是精神的伴侣,爱情高贵的所在。
然而,当人们在恋爱中自认有资格只想“择优”,想要阅人无数,企图从多元多样的对象中挑选,榨取更多满足自我的条件,这时,爱情的珍贵品质会迅速瓦解,剩下的只会是镀金的外壳,一切终将徒劳无功。

所谓的向往,是建立在对有限条件的珍惜,并非欲望的无限放大。人越是现实,心往往越是苍白。想要精神不空虚,只能努力防堵自己的欲求不满。一旦确立简单明确的精神目标,要比被当下眼前物质和感官所迷惑,更能够抓住事物的核心。
在近期难以推陈出新的电影世界中,我们已经可以感受到一种另类的气象。更多导演和获得奖的电影,已不太执着于创意或逼格,而是着手思考面对物欲横流的时代,人的精神如何重新找到目标,活得体面和高贵。
以下我推荐三部近期看的电影,它们都没有花里胡哨的元素。


《健听女孩》
今年奥斯卡的最佳影片。本片除了有那么一点替弱势发声的政治正确外,其它一点都不像典型的奥斯卡,实际上就是一部好看的心灵成长电影。很多影评说,片中流露出平凡中见卓越的气质,正是评审一致推崇背书的主因。
本片女人公出身聋哑家庭,父母兄长全是听障,她是家中唯一的能听能说话的“正常人”。这一家子靠捕鱼维生,女孩天天陪家人出海捕鱼,要顾及上课,又得忍受外界异样的眼光,当家人的生活翻译,她没法多愁善感,显得沉默早熟。
女孩因位热爱音乐,且暗恋男同学而加入了合唱团,被音乐老师挖掘出唱歌天赋,眼见前景大好,现实条件却被迫要她和家人妥协,扼杀她的音乐梦。这道原生的苦楚,让她每一段歌声都充满丰沛复杂的情感。
相较同龄人的眼高手低,迷失于虚荣的诱惑,健听女孩长年承受特殊家庭带来的身心压力,使她能快速成长,能克服原生家庭的缺陷,走出自己的音乐之路,找到坚强的精神信仰。导演鼓励人们锻炼返璞还淳的老灵魂,重新认识自我。


《日日是好日》
本片和《健听女孩》一样有着走出心灵迷途的基调。黑木华饰演从学校毕业的女主人公,资质平凡的她对未来十分茫然,百无聊赖下,和同学决定到树木希林饰演的茶艺师的住所学习传统茶道。
日本茶道师傅举手投足看似简单,实则规矩繁琐,更注重一份待茶之心。年轻的女主人公数度想放弃学习这枯燥无味的课程,然而咬牙坚持下来,一过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透过岁月的积淀,她豁然开朗理解了茶道追求的真随,体悟了一期一会的生命况味。
职人精神的作品虽不少见,本片难得在它的韵味细腻,不愠不火,彷佛煮着慢茶与观众诉说大家没看破的道理。


《灵魂乐之夏》
今年奥斯卡的最佳纪录长片。1969年当美国媒体把伍德斯托克端上神坛同时,多少因为肤色的隔阂,遗忘了掉同年也具备历史意义的哈莱姆骚灵音乐节。本片导演重新挖掘出这些尘封五十年的影像,还原这场消失音乐会的精神熠光。
这场音乐会聚拢了当时最知名的黑人音乐巨星,如史蒂夫.汪达,妮娜.西蒙,比比金⋯⋯等,这些歌者用高能量的热情,以吟唱、呐喊、诵诗、舞蹈与台下数以万计的贫民区黑人相互取暖,鼓励他们不畏歧视和贫穷,活出信念、活出身而为人的荣耀!
他们扯着喉咙,传递福音,全身散发出一种超越种族隔阂的平等和高贵,让嘴上高喊爱与和平,实则更关注在嗑药狂欢的嬉皮士相形失色,力道十足地戳破白人世界的伪善。透过胶片拍出的现场氛围相当震撼,让人肃然起敬。

也许,存在于人身上的有两种时间:一种现在时间,一种历史时间。现在时间就像身体,承受着生老病死;历史时间则像心灵,酝酿着生命感悟。
一颗高贵之心,对历史时间势必有所省察,它从不是展现在“求多”的欲望,而是建立在“知少”的体认。人们总是一再失去精神的目标,只因心性不定、过分索求,浑然不觉“少即是多”的满足。
就像先前說的,我眼前有再多的电影碟片,却陷入选择焦虑症,总想挑出好片,那还不如沉下心来,认真对待每一部和你此刻命运相遇的电影。
其实,只要清楚了目标,放手去做,眼前资源的多少根本不重要,这才是靠近“润物细无声,日日是好日”的良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