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外公辞世后的一些想法
关于两次葬礼
成年后只参加过两次葬礼,一次是姑姑的儿子我表哥的葬礼,一次就是这次我外公的葬礼。实话说,两次葬礼给我的感受完全不一致。我表哥和我从小不是很亲热,对于他的记忆都是在孩童时期,存在记忆中较多的是看不起我们家,或者对我也是不冷不热的那种感觉,导致于我基本也遗忘了表哥的种种,偶尔能回想起来零碎的事情。
过年的时候,我和我堂弟说外公看起来苍老了许多,我表弟如一贯的内向不说话,没想到正月还没过完就离开我们了。家人们子女辈的都是哭的前气不接后气,坐到地上需要人扶;五天的葬礼流程,才正式告别了外公,外公于2022年3月1日星期二下葬于罗金桥公墓。
关于葬礼的习俗
在我少不知事的时候,参加过奶奶的葬礼,那个时候带着白色孝别着花,面对别人投来的眼光,觉得我是个异类不喜欢戴始终要拿掉,到后来记忆模糊的只记得抬上山那天,送葬的队伍和满天的鞭炮声以及纸糊的房子燃烧的火焰
这次外公的葬礼,流程大同小异,城市和乡下的差异仅在于有些固定流程因为人的原因或者原材料的差异,删减了一些,但是还是觉得格外耗费心力。我经常在想,逝去的亲人真的是喜欢这样子大搞特搞吗? 我又想到我自己如果也有一天离开了人事,真是希望走的比较轻松不去叨扰别人。我想起了国外Tiktok上逝者丧礼现场播放逝者的留言,结果是“咚咚咚,我要出去,这里好黑”,现场的好友们都忍俊不禁,虽然都是穿着严肃的黑色衣服大家之前比较肃穆,但是谁又能不被这么逗比的人逗笑,即使去世后也不愿意给亲朋好友增加心里负担。我觉得这就是我欣赏的人面对生死的豁达及乐观。当然,这个在今时今日的中国,或者是说在我这种传统家庭是办不到的。
关于钱财的一切我不太喜欢的
不论外公的死因是病逝还是医疗事故,家人们对于亲人病逝的伤感及对于钱财的精细程度之间的差异,真是令人咋舌。一方面是父亲的去世哭的悲天动地,一方面对于对于办丧事的开支和收入都是排在日程,像一个精密的财务系统运转,竟然让我感觉办个丧事都需要关注“ROI”,说来就有点可笑了。
关于几个印象深刻的画面
外公是个比较独立的人,和亲人们走路一般都走在最前面;如果今天有啥安排,外公都是提前准备好,不拖拉哈哈,然后就吐槽外婆动作太慢了,然后他们俩就拌拌嘴,两个人生活了六十多年,跨越了多少个时代。如果外公知道有小辈来看他,都会站在阳台上提前用目光笑着迎接,他是多么希望和小辈们在一起。
不苟言笑的堂弟,在每次下跪的时候都觉得很肃穆,看得出他是个很有感情的人,虽然他也不哭也不表达,最后在棺材上山的时候遇到一些阻碍,全家上阵,表弟冲上去肩膀扛起来巨大的圆木那种用力的表情,真是感觉为了外公出最后一点力气的感觉。那种拼尽全力,对于事情认真的样子,是在亲戚日常交往当中看不到的,让我重新认识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