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赋异禀编剧邪会】话题讨论笔记
这里是天赋异禀编剧邪会每日讨论的话题笔记,不记录细节,就写写每天讨论了什么,得出什么结论。
2022.4.23:凭什么不能卖惨?
我不是特别认同大部分编剧,特别是好莱坞编剧们对于剧本不应该从头悲到尾的论断。他们认为故事不管多惨,到最后一定要给予微光。当然,我自己写故事会保留这份温柔,这仅仅是出于我觉得过于压抑会让人绝望,而绝望不是我想传递给人的情绪。但我不能因为自己这样认为就觉得所有人都必须在故事中予以希望的微光。像不丹电影《红色欲望》 就不是一个常规的作品,它从头悲到尾,以少女自杀结束。有些社会就是暗无天日,故事最后要不要给予希望的微光取决于创作者对所处社会的理解和认知。如果Ta认为他的世界已没有希望,他有权利用通过悲剧叙事向世界发出咆哮。另外,由谁可以推荐我几部类似的影片呢?那种从头到尾都看不到希望的电影。
2022.4.25 关于片名:
一部好的电影需要一个非常吸引人的片名,但我们也时常会看到很多平平无奇的片名,电影仍然能够大卖。有时候你会怀疑,如果片名真就这么重要,为什么有些电影片名如此平庸,但票房却高的离谱?片名当然不是影响卖座的唯一因素,但有个好的片名绝对不会是一件坏事。一部电影不一定会因为片名大卖,但很有可能因为片名导致影片无人问津。孰轻孰重,编剧萌可自行掂量。
2022.4.27: 关于人物【主人翁是否一定要主动?】
或许有被动的主角儿,不过基于我及其匮乏的阅片量,我很难想到一个被动的主人翁能成为一部影片的核心人物。主人翁的命运悲惨不代表 Ta 不够主动,比如《奇迹·笨小孩》里千玺饰演的厂长,或是《我不是药神》里徐峥主演的药贩, 再远一点《盲山》 里的白雪梅,《熔炉》里的孔侑饰演的老师,这些人物都看似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甚至有些努力的结局也并不美好,但人物从内心爆发出来的力量促使着他们与这个世界抗争。他们的抗争不一定要以胜利结束才能体现出“正能量”,比起结局圆满,更加令人动容的是人物内心的执念所转化成的行为,是抗争的这段过程。当然,这些执念在道德层面不一定都必须是对的,也就是说不是好人才能当主角,即便主人翁是个大坏蛋,他也必须在能够跟观众建立共情的基础上积极主动。
2022.4.29日:主角必须有弧光吗?这个说法有多绝对?有没有不带弧光的主角叙事?
99%的电影主角都需要带有弧光,当然,凡事无绝对,即使是好莱坞给出必须要有孤光的标准答案,限定创作者思维并不是可取的。剩下的1%是一道裂缝,说不定能照进一束光芒闪瞎好莱坞的眼睛。这种光芒在电影工业化产生之前可能出现的概率比较大,在美国之外的文化环境中出现的概率比美国文化要大(个人感觉)。之后电影语言趋于美国化,虽然电影产业规模空前,但可能性却变得越来越少。我个人钟爱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这个单元的原因也在此,它可能会让好莱坞眼前一亮,让美国人知道,原来故事可以这样讲。
主角弧光并非只有一个方向,自下而上,从若到强,从反到正,它可以是多维度的,也可以是反向的。这取决于故事想表达的立意。有些令人深省的作品主角有时候也会从明媚到暗淡;从充满希望到无尽的绝望(素媛);从单纯善良到充满算计(甄嬛)。
2022.5.3日: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
虽然不是没有一些优秀的作品可以塑造讨巧而没有什么缺点的人设,但就从普罗大众视角而言,在剧本中塑造毫无瑕疵和缺点的人是非常容易翻车的。人无完人,再怎么正派的主角都有自己致命的缺点,而故事来自人物,人物决定故事和情节。比如主角恐高,故事最关键的时候让Ta站在高处,你的主角单纯,就设计Ta被人陷害或欺骗,你的主角放不下一个人深爱着的人,那就干脆让Ta像甄嬛一样,在关键时候去毒死挚爱好了。给人物设计缺陷不仅仅是为了让叙事和情节更加合理,更重要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观众对“完美人设”越来越不感冒了,而人性的弱点更容易让角色与观众建立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