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读书会3/4月总结】
两月一度的摆烂又来啦!
上次摆烂→_→【春天读书会1/2月总结】
1. 伊夏
欢迎来到“马里乌波尔”致郁三部曲!【不是】
最近把沃丁的《暗影中的人》也读完了,对第三本引颈以待!怎么说呢,我3月4月最爱的书基本上是和着现实的脉搏一起读的。最近就是没办法停止共情也没必要停止。
这本已经聊累了,但还是逢人就推。希望你听了我的播客,或者在文化有限里听到它。希望你不觉得德累斯顿很远,希望你意识到,有些炸弹其实就在你我身边爆炸。
2. 四火
飞毯终于还是飞回了自由的天空,肥土镇的故事也渐渐隐身于广袤的异度世界里。以轻盈飘逸的叙述方式娓娓道来关于仿佛另一个时空真实存在的小镇变迁故事,热热闹闹的人们以各自方式生活在这里,群像大幕拉开,眼花缭乱五彩缤纷的日子像画轴似的层层叠叠展开,眨眼间,小孩子们变成了大人,大人们成了老人家,如同定格动画般,咔嚓咔嚓,爽朗的笑声和忧郁的泪水都静止在一帧帧的梦境深处,这个过于美妙的梦境让人不自觉的从心底溢出的温暖与平静,每个人身处其中都能构架起一间专属自己永不消失的小房子,这间屋子就在花顺记的周边街道,不远转角是花家兄弟的蜜蜂房,街坊邻居每天都在附近公园晒太阳,路上碰见会亲切的聊聊天气和菜价,大家都在忙碌着自己热腾腾的日子,我也是。有时候心被击中是一瞬间的事,比如现在的这一刻,我合上书页,我想生活在那。
生如浮萍,命若蝼蚁,在过去时代燃起的瞬息万变的火焰里侥幸求生,求得一线对那些晦暗不明未来的隐隐期盼,坚韧决绝不给自己留任何后路。父辈们扎实的过日子,咬牙切齿的隐忍,为生活为子女们忙忙碌碌的奔波,在回忆的翻页里我们会品尝到一些眼泪,让人忍不住眼眶发涩,对已发生的遗憾,离去的亲人挚友,最亲的人,这份感情太真挚纯净,以至于这段回忆篇章在当下的时代里如此珍贵。人一生是不断发展向前的,学会勇敢,学会珍惜,不丢失自己,每个人的记忆都是一本厚厚的书,有的人写在纸上,借此翻阅光阴的痕迹,而我们中大多数人,会成为时间的一部分,成为自己人生唯一的主角。
从未觉得文字叙述可以这么的轻巧,如同奶油蛋糕上不经意碎裂后融化的糖霜,布劳提根式的成人棋局对弈太过随性,它像小时候我们走在街边偶然路过的那家布置最精妙的玩具店,橱窗里琳琅满目目不暇接,它四处充满美妙的泡泡,以至于带来太多附加的幻影问题,以至于你控制不住的喜爱它,琢磨它的神秘,推敲那些不可理喻的转折延续,或许这一切并不存在,或许是爱上了虚构中的灵感源泉,让人哑然失笑。情节总是在并非刻意的尴尬境地不断向前,企图寻找到故事的终点站,那么事实看起来并不如意,就让我们就此放下虚弱的戒备与徒劳,重新以孩童的姿态面对生活的万花镜,无论多少次,在某个时刻,还会想要再次翻开书页。
3. 可云 - 春天播客警察
只想放一句话:
……种种细节表明人只不过是广袤空间里的一粒尘埃,他所能做的一切就是像一个长途跋涉的士兵或流水线上的工人那样随波逐流。他能活动,但独立感、意义感已不复存在。
是黑塞故意让人一拳打进棉花里。是我固执又不开化,死守自己的边界与准则,企图用自己的视角去洞明整个世界。但世界向来不这么运行,生活不费口舌,选择直接拉人进入花花世界。然后发现曾经良苦用心构建起的准则是废纸,人应当去体验,而非设想。突然理解了学霸猫这几年变化的心情。
4. Y.L
5. 蝠气算个屁啊
时常看到像这样的埋怨:“为什么我们中国拥有最丰富的历史素材,却没有人能够写出像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一样伟大的作品?” 扯淡吧,中国的马尔克斯不是还好好地活着吗?他不就叫莫言吗?他不也写出来了这样一部惊天地泣鬼神的牛逼小说吗?没错,我们这个国家拥有着最丰富的历史素材,也拥有最能把它利用好的鬼才作家,好好读他的作品吧,年轻人们。
存在,不存在,肉体的,意志的,寻常的,罕见的,貌似是在包裹着哲学外衣的故事中探索现代人的共同命运,但卡尔维诺所处的年代实际上早已不是卡夫卡所处的时代,而是被冷战阴云笼罩着的时代,分析人的精神状态或许对他根本不再是什么迷人的课题,玩弄概念才是卡尔维诺的兴趣所在,如何高技巧地将写作发展成一门艺术,才是他的看家本领,第一次领略,震撼,感慨。
竟然敢嘲弄尼采、但丁与耶和华,安部公房的胆子真不是一般地肥啊!可是,超现实主义不就是要让平凡普通的人感到目眩神迷吗?看得太过瘾了,简直通篇都是神来之笔。
库切很厉害,能用文字捏造出让读者恶心的场域,而令人反感的原由正是小说主人公中年文学教授的内心独白——为自己的错误辩护,并且将控制不住的欲望冠以“人类本性”的崇高名义,可这一幕又何曾不是每个人都多多少少利用过的卑鄙手段?当然,也由此也能得出结论:我们内心奉行的行为准则,并不适用于我们生活的外部世界。
6. Cathy
之前一直不是很能欣赏莱姆的风格,这本却意外地合我胃口,可能是因为人物和话题都比较简单吧,哈哈。就是讲两个机器建造师造出了各种各样的机器,一如莱姆在其他书里写的各种各样的药水,每个故事写得荒诞幽默的同时,也带来很多思考的空间。
父母有权终止残障儿的生命或者放弃治疗吗?当社会对于弱势群体百般苛苛,来到世上对他们来说,到底是祝福还是诅咒?不曾亲自经历的“外人”们是否有资格指责不堪重负选择逃避的父母们?如果说社会对待残障儿的态度,就是面对每一个可能被视为“无用”的普通人的态度,那么这种社会观念应该如何改变?
如果你和我一样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法律实操,这本纪实文学作品肯定是不够用的,但是,法律的出发点不就是社会针对这些问题的一次次讨论吗?“‘尊重生命’这一大义凛然的口号无法在现代社会通行,是因为考虑到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关于尊重生命的讨论往往是不彻底的。”行为和制度的转变首先需要存在观念上的转变,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出发点。
▽丰田彻也三部曲▽
生活过于沉重,不妨轻松一下。虽然话题并不轻松,《护目镜》讲经济衰退后的日本,《暗流》由丈夫的失踪思考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和相遇,《咖啡时间》相对小巧轻盈,戛然而止,但余韵悠长。
“人生必不可少的是什么?什么能成为活下去的原动力?是酒,是恋爱,还是金钱?不过这些都太强烈了。要我说,还是一杯咖啡。一杯咖啡,和口中哼唱的歌,就可以成为生活的慰藉。
以前读不来漫画,大抵是没有读到适合自己的漫画,这套书是一个很好的开始,除了愉悦的阅读体验,书的质感也轻巧舒适,谢谢读库。
7. 无印
精彩!托尼朱特认为,对法国历史尤其是法国大革命的冲突解释造就了20世纪的“法兰西病症”,带来的左右派系之争延续了数十年之久,法国知识分子在参与公共讨论时也无法摆脱政治化的影响,意识形态立场第一,专业知识技能反而屈居其下。他以布鲁姆、加缪、阿隆三位孤独的“局外人”为例,论述了知识分子在面对党争浪潮时应有的勇气和责任,而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则是加缪的部分,如果说布鲁姆和阿隆还是或多或少地直接参与政治,加缪则展示了一个政治外围的知识分子在矛盾挣扎中的道德坚持。
是引人入胜的游记,是记录详实的人类学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文学作品。贯穿于列维·斯特劳斯考察过程中的,是他对人学学、宗教信仰,乃至整个人类发展史的思考与反思,而人类学家的身份又让他在蒙昧主义和折中主义之间保持客观的立场,不时插入的风景描写也非常生动鲜明。PS: 斯特劳斯在旅途中最常想起的音乐是肖邦的《离别(Tristesse)》,这大概也是书名的来历吧。
8. 康宁
开篇第一句就说自己为莽撞个性吃足了苦头,然而也是真性情的率真少爷,幸亏有豪猪和阿清婆。好读又有趣的书。
爱吐槽的老头,有时候还很毒舌,但还是跟着他走了22条火车路线,看了一路的风土人情。那时候的北上广厦门西藏青海西宁和现在很不一样,越早去看看越好,以后说不定变得面目全非,想留住的风景都留不住。身体被困住,就心灵跟着去旅行吧!
9. Hari Kari
在地下城,一边做着美味且神奇的料理,一边为了拯救法琳而进行的冒险故事。虽说料理不一定美味,但确实很神奇,没有吃过的食物(也不可能吃到的食物)让自己不停的饥肠辘辘。虽然拯救的过程跌宕起伏,但是复活术的存在让冒险成为了一场过家家般的游戏(还是很危险的,还是会死)。另外,玛露希尔小姐真的是我理想型了呜呜呜。《迷宫饭》轻松好看极了,干酿史莱姆,梦魇烩饭,在不停的探索中还有很现实的道理呈现出来。在花絮的小剧场中认真的讨论了,为什么梦魇是让人做噩梦而不是美梦呢,在一个学者的考察过后,其实是“人对于幸福感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悲剧则是无穷无尽的。” 人的欲望是迷宫中恶魔最好,最渴望的粮食啊。是欲望催生出了迷宫吗?其实也不是,还是得像莱欧斯一样,对欲望,对魔物,对好奇这件事本身怀着热爱呀!
10. Laura
清显毫无防备地暴露着自己的资质,一副易于受伤的裸体含蕴着尚未足以左右本人行动动机的官能,宛若一只沐浴着初春雨水的小狗,眼睛和鼻子都沾满淋漓的水滴。同他相反,本多打从人生的第一步起,就觉察到世情险恶,他选择这样一条道路:将身子团缩于屋檐下,以便躲避过分明亮的雨水。
聪子欣然弯下腰来摘花,淡蓝的和服衣裾裹着她那窈窕的身子,似乎过于丰腴的腰肢显露出她已经是个成熟的女性了。清显在自己透明而孤独的头脑里搅起一阵水花,看到水底沙子般微细而混浊的沉积,随之泛起不快的情绪
据本多分析,清显从十三岁起,听到人们为自己长得漂亮而喝彩,心里就滋生了倨傲的情绪。这是一种霉菌般的感情,是一旦接触就会发出铃声的银白的霉斑。
清显依然觉得这个世界就像一只皮囊,下面开了小洞,似乎听到“时光”的水滴从那里一点点滴落下来。
本多此时很快明白了清显的内心动态。他终于懂得:要想同清显继续做朋友,就得节制粗俗的友情;新漆的墙壁不可轻易触及,以免留下手印;甚至对于朋友的死活,有时也只能袖手旁观,尤其是那种因隐瞒而变得优雅的特殊的痛苦。
清显的眼眸此刻储存着一种切实而诚恳的愿望,甚至连本多也爱怜起来。这是祈望将一切都停止于暧昧而美丽的彼岸的眼神……在这种冷峻而近乎破裂的状态中,以友情做交易的无情的对峙,使得清显成为一个乞求者,而本多却成了审美的旁观者。这就是他俩暗自希望的状态,也是人们称之为两个人的友情的实质。
这种挫折的愤恨,失败的创痛长久持续下去,会把人引入一种崇拜的感情。每逢有人对清显冷言冷语,饭沼就十分震怒,而且,凭着一种连自己也莫名其妙的不合道理的直觉,去理解这位年轻主人无可救药的孤独。清显之所以远离饭沼,一定是因为时常发现饭沼心里有这样的饥渴。松枝家众多用人中,目光里深藏这种明显、无礼的饥渴的,只有饭沼一个人。
经主楼后面,穿过女佣宿舍前面,踏上桧树林间的道路。严霜冻得地面隆起来,木屐踏碎霜层,现出晶莹、纯净的断面。桧树上夹杂着褐色枯叶的干爽的绿叶丛中,布满了冬日轻纱般的朝阳,饭沼从自己吐出的白气里,感受到自己被净化的心灵。小鸟的鸣啭由微蓝的晨空不停歇地沉落下来。凛冽的寒气一阵阵袭击着胸间的肌肉,有时使他心情激荡不已。“为何不能陪伴少爷一同来呢?”他为此而悲叹。
清显仿佛处于毫无亲密感的冷酷的抽象语言森林中,感到自己的身子微微发热,他知道这种兴奋都是受到本多的影响。这对于他来讲,永远是一种并非发自内心的欢愉,可是一旦遥望着落在积雪花圃上的枯树长长的阴影,还有那充满明朗的滴水声的银白的领域,他感到哪怕本多直接看出了自己沉浸于昨日温暖幸福的回忆中,也会明显地采取无视的态度。清显对本多雪一般纯洁的裁断甚感高兴。校舍屋顶上铺席大的积雪滑落下来,闪现出湿漉漉的黝黑的屋瓦。
本多流露出近乎滑稽的真挚的叹息,这叹息在旭日里化作白色的气息飘荡着,在清显眼里,看上去仿佛汇成一种朋友对自己关心的依稀可见的形态。于是,他心中暗暗泛起强烈的幸福感。
好久没有发读书笔记了,我个人觉得三岛由纪夫的这些文字真的非常的棒,对感情的瞄向层次丰富而细腻,非常值得学习啊!
11、樱桃子
是一本工具书。与一般鸡汤书不一样,它很真诚,也接地气,分享了很多现实生活中的实用思维工具和切实可行的方法论,很多感受感同身受,很多描述如同亲临,很多弯路也的确走了很久,读完全书醍醐灌顶了一下,仿佛在蜿蜒泥路中找到了通往罗马的康庄大道,突然透亮了一下。文笔也很可敬可亲,译文流畅,像是在听一位智者分享人生哲学,目光睿智深远,徐徐道来,受益匪浅。
是毛姆阅读世界名家名著的一些心得体会,书中谈了10个大家的大作,和一些名家的八卦和个人成长史。前几章我是按着下巴颏读完的,类似于偶像塌房了,墙上挂的人物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的感受。我看到了《红与黑》的司汤达现实生活中是个自视甚高的二流子,喜爱逢场作戏,没有激情的生活就像要了他的命,一定会搞点事情刺激一下,还有几个作家是大赌棍,赌的倾家荡产了也不亦乐乎,也为了赌资在疯狂产出…生活真是千姿百态奇奇怪怪可可爱爱。
读完全文对毛姆佩服五体投地,他的观察之细微,感受之道地,以及阅读面之宽广,对经典著作反复阅读欣赏的喜爱,基本功扎实到无可挑剔,语言之切中要害,点评人物事件之到位,看法之犀利,个人思考的深入和角度…这种穿越时空长河,作为一个无名后辈,能有那么多共通的感受被他击中的感觉,好美妙,这大概就是阅读的魅力,也是毛姆在书中提到的小说给人的精神享受,以及阅读的真善美。
12、南郁青
张光直先生回忆自己在入狱前的经历,他为什么会走上考古人类学的道路,而他走上考古人类学的道路原因就在于他想要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的原因。最先了解到“张光直”是在李零的《历史就在你的脚下》(对北大历史系新生作的报告)。作为一个考古人类学家,业余还有一些小说,这些角色无一例外都参与了20世纪的洪流,我想张光直是想弥补自己未能参与进这洪流的遗憾。
张光直的父亲是台湾的第一位白话诗人,在北京做老师,台湾光复后回到台湾,也因此张光直是在北京成长,在台湾长大(与保钓一代的王正方相似)。那个时候张光直也受时代氛围激励,而他的老师又是地下党,于是在1949年,张光直被捕入狱,第一次去他家搜查的特务对他们家中鲁迅等人的书视而不见,只拿走了一本《三民主义》,这件事给他震动;他在监狱中看到的既有意志坚定的革命者,也有叛变投降的变节者。他于是开始思索,在这样一个大时代下,为什么立场不同的人都在投身同一件事。出狱后,他报考了台大考古系,1955年赴美,1975年回到大陆,1978年前后与参加革命的兄弟相见,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返回过台湾。
张光直是个四海为家的考古人类学家,但他心中还是有个属于他的家。
本书附录《万世师表》书中对旅美学人提出的问题令人震动:
将来若是你们的孙子孙女——不论是用中文还是用英文——问你说:爷爷,你在中国最艰苦的时候,给中国干了些什么事呢?请问你们如何回答?
而这个问题让主人公“发怔半天,一时说不出话来”。
在今天这样的时刻下,谈艰苦奋斗是不合时宜的,可小时代已经结束,摆烂、躺平不是长久之计,特别是在中国的大地上,总会有人站出来。
张光直在《番薯人的故事》中要去探讨问题的结论,那是他50年前的事情,想必他找到了他的答案。在繁杂的互联网面前,今天去找寻结论并不轻松。
回忆录四部曲之一,记录他故乡、家族、抗战的遭遇。王鼎钧是兰陵人,兰陵离我家不远,大约六七十公里,又同属于北方,所以想来在那个时候的两地,生活习俗差异不大。王氏家族在兰陵当地是大家族,他的长辈中,有早早牺牲在北伐战争中却被茅盾写下的,茅盾在他一万多字的介绍白话文小说的文章中,有一千多字都在介绍王鼎钧的长辈。抗战打破了王鼎钧家族原有的轨迹,也让王鼎钧逐渐成为王鼎钧,小学停办后,王鼎钧在疯爷那里接受教育,疯爷是兰陵进士的爱子,在日本人眼中他是游击队领袖,在游击队眼中他是汉奸领袖,这样率性而为的人又怎能不被视为疯子呢。王鼎钧离开家乡也是机缘巧合,某天一位贵人来到他的家中,在得知王鼎钧需要上学后,将他引向了李仙洲的国立第二十二中学,于是王鼎钧告别父母,走上了游学的征途。
伴随王鼎钧、张光直成长的,是田汉、聂耳等人的歌曲,无论是张光直的北京、台北还是王鼎钧的兰陵,我想这些歌曲激励了他们,就像我在听到这些歌曲时难以自已一样。
【目前欢迎新人入群,有需要豆邮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