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乌石地区姓氏变迁
乌石地区原有50多个社(自然村),近30个姓氏,自乌石林氏开基后,各姓氏逐渐式微、迁徙,或归入乌石林氏,至清末民初,乌石有30多个社,全部为林氏居住。从乌石姓氏的变迁,可看到闽南地区自南宋以来,世道沧桑变化的一个缩影,现按乌石5个行政村各社姓氏的变化略述如下: (一)山兜行政村 深水坑社原有深水坑、新园姓林,冬尾营姓余,倒亭姓叶,粟仓、紫仔埔姓氏未详;大厢社原有大厢姓余、方,过溪赵姓赵;山兜社原有下曾姓曾;邱厝社原有邱厝姓邱、岩下姓黄;东行社原有东行姓李,朱厝墓姓朱,店仔、后康姓康,岩山边姓许;西坂社原姓蔡;埔仔社原姓氏未详。 深水坑、新园林氏,原属何派系未详,后继接入乌石五房;倒亭叶氏即今南叶、北叶,是乌石的“西叶”,今林、叶混居;邱厝邱氏,据杜浔文卿《邱氏族谱》所载,杜浔邱氏始相邱文卿的六弟仁卿“居漳浦七都海云岩下”,即邱厝社,今邱厝已无邱姓,其去向不明;东行李氏称”东行李”,居东行下厝社,大部分融入林姓,20世纪50年代尚有一户李姓, 移居坂上社;西坂蔡氏称“西坂蔡”,原系宋元时期及明初西坂保的著姓,时浯江东岸称”东窑”,西岸称“西坂",时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蔡姓豪强蔡孟贞参与邓茂七起义活动,后被官军剿灭,其部分族人避居地仍称西坂。至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西坂人蔡明复,字以修,号心来,中式进土,官潮阳知县,升南京户部主事。后来未知何故,其子蔡笃敬迁居莆田濑溪白沙,衍族成村,并以故里西坂为村名。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其后裔蔡震仲请漳浦人、时任刑部左侍郎的蔡新为撰《莆田白沙西坂蔡氏族谱序》,序文载蔡新《缉斋诗文集》。 (二)苑上行政村 苑上社原有苑上姓余,南山姓陈;芹山社原姓王、叶;大林社原姓马、胡、林。 芹山王氏,据《乌石林氏宗谱》载,乌石林氏二世祖林进“娶本都西坂芹山王舍的女儿七小娘”足见芹山社原有王姓,而族谱所载在社名“芹山”的冠以西坂,足见宋、元及明初,西坂是“保”。又芹山有叶姓,见佛昙白石《叶氏祠堂碑记》,乌石东西南北四方均有叶姓,东为岩埭 叶氏,西为倒亭叶氏,南即此芹山叶氏,北为彭林叶氏。20世纪50年代,芹山叶姓仅存一户,且已改为林姓。 (三)浯江行政村 后埔边社原有杨厝姓杨,周仔林姓周、楼仔尾、后溪原姓氏未详;溪尾社原姓氏未详;大厅边社原姓蔡;大学社原有张厝姓张;三风厅社原有许厝姓许,马厝楼姓马,下仔尾姓郭,下溪原姓氏未详;牛运堀原姓氏未详;石亭仔山边的濠潭埔原姓氏末详。 后埔边杨氏祖祠称杨厝厅,祠的右前侧有井,称铜钟井。后来,杨姓式微,村落为乌石林六房大举派所衍居,就杨氏祖祠改建为大举派祖祠,称“公厅”,旧称杨厝厅仍存。清末,大举派分衍广东海陆丰的后裔回乡认祖,以祖地有杨厝厅、铜钟井为标志;周仔林周姓载《甘林赵氏族谱》。大厅边即明代蔡孟贞的居住地,其后裔迁居西坂社;三凤厅是乌石太爹林黼府第,林黼随父六房公林震居住在附近的下仔尾社,他的三个儿子林一初(举人)、林一阳(举人)、林一新(进土)俱登科第,时称“三凤齐鸣”,故称其府第(后为祖祠)为三风厅,其左侧与许姓房屋紧靠,许姓不卖给林姓,造成三凤厅左侧没有护厝(厢房),而许姓房屋至今尚存其址。三凤厅社东侧居住马氏,建一座土楼称马厝楼,楼已倒塌,仅存一座规制不大的圆拱石门;下仔尾社郭氏是乌石地区唯一的郭姓居住地,据《漳浦县志》载,浯江桥是宋元祐二年(1087年),乡人郭宽建”。浯江东岸东窑地区是否有郭姓,情况未详。也许宋代的郭宽就居住在下仔尾社,记以存考。 (四)后垅行政村 后垅社原有曾厝姓曾,后凹仔李姓李;石牛尾社原姓陈、郑、叶、吴;大油甘社原有杨公顶姓杨,下吴墩姓吴,周仔园姓周;马割社原姓马。 石牛尾原陈、郑、叶、吴混居,这些姓氏与附近水头(陈)、石牛寨(郑)、彭林(叶)、下草(吴)等有关连,如叶氏,后来回居彭林,成为乌石的“北叶”,清乾降间,出了举人叶鸿业,呈知县徐尚忠给示禁匪、禁赌、禁豪强之事,在石牛寨东北的一座庙前立禁示碑。后来,叶氏衰败,澎林社废;吴氏与下草吴氏同源于石榴象牙庄,吴姓认为海云山(岩山)是周围各姓共有,故把早逝的崎溪进士、工部主事吴宗熹葬在海云山大尖峰东峦,面向大海、墓碑碑文为:“明赐进士、工部主事滨阳吴先生之墓”,墓至今犹存。 (五)潭仔头行政村 潭仔头社原有潭仔墘、楼城边姓蔡、李,后周仔姓周;打山社原姓郑、陈、马;山郑社原有顶郑的尾学、后壁沟姓陈,社中墙仔内姓杜,下郑姓郑;东埭社原有魏厝姓魏,沈厝姓沈,寮田姓陈,埭仔埔姓李,巷口姓氏未详;下东埭社原姓李、陈;下尾仔的竹仔树原姓氏未详;桥头圩社原有徐厝角姓徐,乌园姓郑,总兵府姓李,圩仔姓王;南埔园原姓氏未详。 桥头圩在浯江桥西端,原来只有村落,没有圩,圩场在西侧潭仔头楼城边,称楼脚圩,载《漳浦县志•圩场》;浯江桥原有浯港桥之称,载万历癸酉《漳州府志》,浯江桥下成为一个港口,桥头是货物集散他、后来楼脚圩场向东移至桥头,改称桥头圩。桥头圩原有4个小村社,分居4个姓氏:徐、郑、李、王。其中总兵府李姓是后来的。清康熙间,总兵李近(亦作李瑾),是县城东郊黄仓街社人,妻徐氏,传说因总兵被家乡族人慢待,所以就建府第在外家浯江桥畔徐厝角,其后裔回居黄仓街。桥头圩4个姓氏各建一 座小庙,分向东、西、南、北,分祀观音菩萨(庙向南)、王爷公(庙向北)、关帝君(庙向西)和王公(庙向东),现王公庙已废,社中尚有小庙三座。 (六)其他地区 此外,赤土乡的赤土、荷芽原姓何、倪、马、李、丁,上柳、下坂原姓柳,涂山原姓庄,万安、坂项原姓陆、苏;绥安镇的石厝原姓石、李,北叶、南叶原姓叶;深土镇锦东的江头原姓黄(称黄家寨),后来有金江张氏,岑江许氏,今为锦江林氏(属乌石林),霞尾镇的运头原有颜厝姓颜,下周原姓张等等。 上柳、下坂的柳氏称霞苑柳氏,还有北江柳氏,其祖先都是唐开漳将领柳彦深。元末明初,霞苑柳国泰移居云霄火田乌石村,再分衍铜山(今东山县)探石等村社。霞苑柳氏衍成大族,与乌石林氏联婚探花林士章的祖母和元配夫人都是柳氏。现仅存上柳社1户柳姓;万安、坂项的陆氏,建有土楼一座,称陆厝楼,后来迁居在附近,称楼仔陆社,以示从陆厝楼搬迁而来的陆姓;深土江头在浯江之滨,先为竹屿张氏、赤文头许氏,后为乌石林氏所衍居,对于母亲河浯江,张氏称为金江,许氏称为岑江(赤文头许氏墓碑碑首刻“岑江”,见《漳浦许氏族谱》而林氏称为锦江、乌石大溪。乌石六房公林震的次子林黻(“三凤”的二叔父)于明嘉靖间移居江头,为乌石江头林氏开基祖,“石江”是他的号。他的7世孙林升泽建锦江楼,内外三圈,风格独特。2006 年5月,锦江楼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综上所述,乌石地区原住民姓氏有:林、余、方、叶、赵、曾、邱、黄、李、朱、康、许、蔡、陈、王、马、胡、杨、张、郭、郑、吴、周、杜、魏、沈、徐等;其他地区有:何、倪、马、李、丁、柳、庄、陆、苏、石、叶、黄、张、许、颜等。后来,均为乌石林氏所衍居。 (载《漳浦文史资料》第30期)《文化古乡乌石》 作者:林祥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