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体育(武术)走进校园,课程如何设计?

副标题:2022新课标将于今年9月份正式实施,中华传统体育类运动项目正式以学科教育进入校园,传统体育项目种类足够丰富,可是进入校园落地,课程该如何设计?又该如何开展教育教学?
中华传统体育项目的教育意义
“体育”一词,于1904年清末首次出现在湖北幼稚园的开办章程中,在强调对幼儿进行全面教育时,提出“保全身体之健旺,体育发达基地“的教育理念。由此开始,“体育”正是进入到关心民族下一代的教育体系之中。

2022版新课标提升了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比重,中华传统体育类运动是“专项运动技能”的五大类别之一。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我们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流传至今的传统体育项目众多,大致可分为武术类(如长拳、形意拳、八卦掌、中国式摔跤等)和运动类(如舞龙、舞狮、摇旱船、跳竹竿等)。

在全球文化同质化的今天,世界东方的中国传统文化尤显璀璨,中华传统体育项目走进校园,既丰富了校园文化,让下一代孩子们深入接触体验到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建立我们的文化自信,也能让中国优秀文化更好的传承发展。

走进校园,传统体育项目课程如何设计?
任何一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走进校园,首先要明确自己的“教育属性”在校园开展教育教学不是“街头卖艺”,也不是让学生“凑个热闹”,先明确自己的教学目的,教的是什么?传的是什么?能对我们的下一代学习成长提供什么“营养”?教育意义又体现在哪里?

其次是给自己清晰定位,弄清楚自己的“文化属性”和“体育属性”。“文化属性”是精神,比如中国传统武术讲究的“德”与“礼”,谦逊、自强、仁心、尊师重道便是其中的“文化属性”,教育教学要有精神内涵的提挈,以此塑造学生的文化精神和品格。“体育属性”就是作为运功项目的特色,譬如强身健体、团队竞技、技艺练习等,以自己的特色为吸引,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传统体育项目无论是何种运动形式,都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和深邃的智慧,从教育度来说,中华传统体育项目走进校园,课程设计不仅仅局限于体育,而是要有体育的上位文化概念和教育概念。

中国武术七段王天明博士,致力于中国武术传承与教育,躬身少幼儿武术启蒙三十余载,编排少儿武术操、编制少幼儿武术教材和教学指导手册、设计课程体系、推行武术师资执教等级标准评定体系、推行武术教育“国培”计划,培养近万人获得武术执教资格证书让,武术启蒙学科教育更加规范化、标准化,让更多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的开展有了参照与借鉴,欢迎大家持续关注“联动在线”,我们一起为中华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发展努力!

2022新课标更具时代意义,家长提问:学校如何执行?
学校武术课程设计:把握体育核心素养,培养“学科带头人”
武术启蒙 是当代少幼儿的教育需求
武术进校园,重要的是武术人才培养,及时推进课程开发
中华少幼儿武术领军人物王天明,武术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正式发布
编辑:李德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