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问考研小白 || 二战跨考,如何上岸的哲学985?

22届考研成绩已经出来了,23届考研学子也已经踏上了新的征程。23届学员在准备的过程中,不断有人质疑自己的能力,更忧心考研形势的严峻。因此,研背包将延续前两年的《十问考研小白》栏目,邀请观海听涛22届的高分学员来谈谈经验及教训。这些学员在准备考研前有几个共同特点:都是小白、都是跨考、都焦虑彷徨过、初试都是高分。他们走过的路,正是你将要走的路。他们遇到的困难,正是你将要遇到的困难。他们和你们一样,都是普通人,都渴望通过考研改变命运。他们要讲述的故事也要发生在你们身上,他们能做的事情,你们也可以。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栏目的话,我想应该是泰戈尔的这句诗:尽管走下去,不必逗留着,采鲜花来保存,因为这一路上,花自然会开放。 我们请到的第四位嘉宾是:观海听涛22届高分学员—小奕同学。 ——常师兄寄语 Q1:小奕同学你好,先介绍下自己吧。本科什么学校?什么专业?今年考同济大学哪个专业?专业课分数是多少? 好的。我毕业于南京审计大学,本科学的是审计学,今年是我第二次考研了,报考的是同济大学的外国哲学专业。同济大学外国哲学方向的专业课考试包括(638)哲学综合和(869)现代西方哲学。其中哲学综合包含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史和美学的内容,这门科目我考了98分,现代西方哲学考了125分。 Q2:有预料到自己的成绩吗?查到成绩什么心情? 看到自己的成绩的时候,我的心情经历了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一开始是有点失落的,尤其是对于哲学综合这门课的分数不太满意,觉得和自己的预期有差距。我去年备考的(616)综合考试二当时也是考了98分,不过那一科考的是中国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这两部分,和今年同济的科目有所不同。但考虑到自己是二战嘛,已经有一年的基础了,所以看到这个数值没有什么变化的时候,心里还是有点难受的。 后来总结反思了一下:从心态上讲,可能也是因为抱有“我有一年基础”的这种念头,反倒在去年备考后期有所懈怠,忽略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从时间安排上讲,同济的现代西方哲学涉及对后现代理论的考察,这一部分是我之前一直有所忽略的部分,所以当时在理解后现代上花了比较多的时间,另一方面,我对中哲的把握不是很好,再加之同济的中哲有时候会出比较偏的题目,这也是导致我失分的一个点。那么经过这样的一个反思以后,觉得取得这样的成绩也算是意料之中了。 Q3:为什么想着跨考哲学了呢? 从时间发生的角度上来说,我一开始是对自己本科的专业没有太大的兴趣,所以经常去其它学院旁听课程。有一次在文学院上课的时候老师正在解读冯至的《蛇》那首诗,提到了它和存在主义的一些关联,我被那首诗和解读深深吸引住了,大受感动,事后呢我就想搞清楚到底是什么东西让我产生如此剧烈的情绪波动,于是就去找一些哲学书来看。这次经历算是我选择跨考的一个转折点吧,我开始发觉自己想要学习哲学,想要把问题说得清楚,而在此之前,我对旁听的学科只是出于一种泛泛的兴趣。 从思考的角度上来说。我想但凡跨考哲学的同学,应该都是有一些理想主义的情怀在的,这种情怀一开始不一定是特别宏大的志向,也可能是一种直觉的倾向。而千言万语归结成一个概括性的答案就是“我喜欢哲学”,那么问题来了,在什么意义上可以指称“我”而不是他人?又如何判断“喜欢”是“我的喜欢”而不是对他人意见的挪用?以及我到底喜欢的是什么?哲学是什么?等等。 总而言之“为什么跨考”这个问题算是一直萦绕在我脑海的一个问题,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这个问题会以上述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现,既寻求着一个答案又是组合成一系列问题的链条,推动着思考继续前进。

Q4:你的初试成绩并不是很理想,你是怎么逆袭的呢? 在这方面我要特别感谢听涛这边带我的学长,初试结束以后,学长就跟我讨论了有关未来研究方向的问题,给了我一些参考和建议,2月份成绩出来以后,在确定方向的基础上,又帮助我梳理和理解。 专业方面,首先,不要忽略基础的知识,同时也要明确自己的方向或者想法,你未来想做什么,为什么想做,以及你已经做了哪些工作,明确这些问题以后在考场上就可以比较轻松的对答了。遇到理解范围内的问题正常应答,能说的都应该说清楚,遇到不会的也无需慌张,诚实的表明,同时展现自己思考的过程,不至于冷场。 最后,准备到什么时候我觉得都是不够的,听涛的复试模拟也进行了几轮,该紧张的都紧张了,复试我是抱着“已经这样了,那就上吧”的心态完成的,反倒在复试时会感到比较轻松,就好像在聊天一样,感觉时间也过的很快。(主要是老师们其实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hhh) Q5:考研中最大的阻碍是什么? 我个人面临的最大的两个问题分别是:心态和专业。 我平常是有点社恐的那种,跟陌生人讲话或者发信息对我来说都是比较困难的事情,而且我有时候也不大爱讲话,严重的时候可能会自我封闭,心理压力过大,我在整个考研过程中都被此困扰。这也是为什么我选择在二战的时候报班的一个原因,即想要尝试通过外力的帮助来摆脱这种封闭的状态。 专业方面,对于跨考的我来说,一方面没有受过很扎实的学术训练,逻辑上有很多不足,另一方面,我一战的时候很少和人沟通,对于专业的发展、现阶段在讨论的热点等等了解不足,在做判断的时候也容易出现偏差。

Q6:回头看看过去一年多的时间,你觉得自己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过去一年的收获,就是我的学习状态从一个比较被动转向了主动,从自我封闭转向积极向外界寻求帮助,从执念自证转向愿意和他人沟通交流的这样一个过程。这种转变也更新了我对哲学的理解,对自我和他人的关系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言语和理解是在对话实践中展开的。当然我觉得还是做得不够,反思的内容前面也有说到就不再赘述了,总而言之,未来还要继续努力。 Q7:政治、英语你是怎么复习的? 政治和英语其实分数不是很高,都徘徊在70左右,而且两年的分数波动很小。备考策略和大多数考研经验贴分享的内容大差不差,比较中规中矩,第一年准备公共课的时间更多一些,二战则主要是刷题。 政治的时间安排是这样的:我第一年是从9月开始的。9月-11月中旬,一边看徐涛的核心考案和网课,一边刷肖秀荣1000题,看完一章刷一章题目,学完一科总结一科的思维导图,平均一天1h不到。11月下旬,做肖八选择题,我是按照科目的顺序来做的,比如今天先做前四套马原的选择题,明天完成后四套。做完以后总结这一科目常错、常考的知识点。这样的话,每天还是1h左右的时间。12月上旬做肖四选择题,这次是按照试卷的顺序做的,两天完成一套,第一天做题,模拟考试的那种,做完以后给自己打分,第二天整理错题。前后不超过10天。12月下旬,靠前十天复习简答题,算是临阵磨枪,最后十天背了背肖四。二战还是按部就班的刷了1000题、肖八、肖四,简答题背的是公众号“肥肥笔记屋”整理的肖四腿姐技巧综合版,作为答题来说很够用了。 英语的时间安排是这样的:第一年8月底才正式开始接触真题的,此前一直有一搭没一搭的背单词,这种时间安排有点晚了,因为我记单词的效率不是很高,后来采用一边阅读一边记单词的方法比较适合我,所以其实之前的时间是浪费了。9月-10月中旬做2000年-2016年的阅读真题,一天两篇,遇到比较难的文章会听唐迟的阅读课,每天做完会整理当天的单词短语。10月中旬-11月中旬,做新题型、完形和翻译,当时也找了网课来听,(具体是谁的课记不清了)。11月中旬开始做2017-2020年的真题,两天一套。11月底才开始准备作文,听了何凯文的作文课,理清一些写作的框架,然后自己整理张剑黄皮书上的范文,挑了两篇背诵了一下。二战主要就是刷题了,把真题又过了一遍。多刷几遍真题还是好的,起码这次英语提高了几分。 Q8:专业课你是如何安排的? 一战的时候3-6月入门阶段,看书理解,7-9月打基础梳理笔记,重点放在西方哲学史上,10-11月专题复习,重点放在现象学和分析哲学两部分,12月梳理真题。二战专业课是从暑假开始复习的,因为一战自学有点基础,所以跳过了基础班,直接跟上了听涛的强化班。7月-8月是强化课阶段,9月-10月回顾总结之前的基础知识,重心放在后现代理论上,11月-12月整理往年的真题,练习答题。如果不知道怎么复习的真心不建议自己去摸索,很浪费时间,不要赌一年的时间,个人二战直接跟了听涛的班。 Q9:上岸后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上岸以后到开学这段时间,最想做的事情是运动,哈哈。备考两年,腰背肩颈酸痛,失眠多梦,这种已经是常态了,打算趁这段时间做做运动,调整一下作息和心情。 Q10:还有什么话要对学弟学妹们说吗? 给想要二战的同学一些建议吧,首先还是要合理的评估自己的目标,也要认识到自己的界限,这种认识来源于与外界的互动和碰撞。当然如果你非常坚定自己的目标,那就不要被未知的恐惧吓倒。遇到问题,按照描述、评估、分析、决策、实践逐一解决,并且尽可能的去找到方法去弥补自己的弱项,不论是去各种渠道搜集信息,还是寻求学长学姐的帮助、机构的辅导,各种各样的方法,最终是要解决问题,实现目标。无论结果如何,这也会是你认识自己、理解世界的一个过程。最后,学习之余也记得锻炼身体!祝愿各位准研究生们心想事成~

《研背包·哲学考研基础课》是专门为考研学子提供的扫盲式的、全面的、基础性的考研知识服务。目前已经运营了五年。服务了近3000名哲学考研同学。授课方式是直播与录播相结合。每年10月到寒假期间直播上课,每科目45课时,每课时60分钟。直播之后,学员可反复观看录播课程。 基础课的讲师是具有多年考研教学经验的双一流院校的老师,部分讲师是具有多年考研辅导经验的名校博士生、硕士生。研背包实现了基础课从研发到教学到审核的全套标准化的流程,可以最大程度的、最高标准的满足考研学子需求。 学员有疑问,可随时与讲师、学管师或班主任沟通。也会有免费的答疑课、班会课来为同学们解疑答惑。 目前,2023届正在招生中。现在报名还可以领取最高500元优惠,如果你是一名考研人,一定不要错过这个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