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世情观
*本文为发布者原创作品,禁止以任何形式进行转载
《红楼梦》中展现了非常复杂的人际关系,从这部巨著中,读者可以观察到与贾府有关的各个阶层的人物以及他们的交往行为。总的说来,这些关系可以归结为两大类,即伦理关系和利益关系。随着社会与家族自身的发展,利益关系对伦理关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是《红楼梦》整个故事立足于其上的世情观。把握住这一点,可以对角色的行为做出比较合理的分析。
这里所说的伦理关系,是宗法社会固有的、用以规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套法则,其中既有自周代晚期流传下来的核心规则,也包括在社会发展中逐步形成的新型规定。这些法则不仅确认了血缘家族内部的尊卑关系,也确认了血缘家族外的一些关系,比如君臣、同姓连宗、主仆、朋友、恩仇关系等等。《论语》中有这样一条记载:“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孔子心爱的学生颜回死了,颜回的父亲请求孔子把车卖掉给颜回置办外椁。孔子不答应,理由有两条:第一,自己亲生的儿子孔鲤死的时候也没有椁,学生在伦理规范中比亲生儿子疏远,所以不能给颜回办椁;第二,自己是士大夫的后代,出门不能徒步,不合礼法,所以不能把车子卖掉。事实上,孔子对亲生儿子孔鲤的喜爱程度未必超过颜回,从《论语》中多次赞美颜回但极少提及孔鲤就可以看出来。但颜回死了,孔子还是不愿给他办比亲生儿子更豪华的葬礼。这个故事其实已经暗示我们,在孔子的时代,伦理法度与人情之间就有了一定程度的背离,古已有之的规定已经有点不太适应现实了。到了《红楼梦》的时代,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空前复杂。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面临的不再是个人好恶与伦理间的单纯矛盾,而是利益关系对伦理关系的严重冲击,从传统的“亲亲”“收族”,变成了以利而合。而这,却也是社会与家族发展的必然结果。
《红楼梦》中,对这种冲击的描写俯拾皆是。而且作者常用一种对比的手法来表现人情冷暖,即伦理关系上亲近的在现实中往往冷眼旁观乃至落井下石,在伦理关系上疏远的反而常常雪中送炭。最典型的当属王熙凤与刘姥姥的结缘。刘姥姥之所以想到去贾府打秋风,是因为她女婿的祖父曾和王家连过宗,这已经是隔得比较远的关系了,算到最后还是一门假亲戚。凤姐一开始愿意接待刘姥姥,也是因为她误以为刘姥姥是货真价实的王家远亲,直到听周瑞家的回了王夫人来说才知道是连宗的假亲戚,并有些不屑地说:“我说呢,既是一家子,我如何连影儿也不知道”。但是到了贾家落败之时,她的真亲戚“狠舅奸兄”却把她的独生女儿巧姐掠去卖掉,还是这一门假亲戚在危急关头解救了巧姐,实在令人唏嘘。另一个例子是贾芸。贾芸论血缘好歹也算贾府旁系子弟,现实中却混得十分不堪,甚至不惜出乖露丑认贾宝玉当干爹,即使这样也没捞到什么好处。后来又去找舅舅借钱,舅舅不仅不借,还干脆说你不如去跟贾府的奴才们混一混,舅母更是酸言冷语,连饭也不想留他吃一顿。贾芸很苦恼,最后居然是一个大街上碰到八竿子打不着的泼皮倪二一出手就借给他十五两银子,而且连文契都不用写,所谓血浓于水的亲情在利益面前还不如草莽间的露水之交。还有一个经常被人忽略的情节,即冯渊要娶英莲结果被薛蟠横插一杠、至于殒命的故事。87版电视剧中安排了忠心耿耿的老仆人在贾雨村面前为冯渊求告的画面。但书中却写“至次日坐堂,勾取一应有名人犯,雨村详加审问,果见冯家人口稀疏,不过赖此欲多得些烧埋之费”,而且“冯家得了许多烧埋银子,也就无甚话说了”,显见冯家人对于冯渊的死十分冷漠。这里所说的家人应当是冯渊死后能接收他财产的人,比如堂兄弟或叔伯,也可能是管事奴仆。无论如何,薛蟠在这件事中扮演了恶霸,贾雨村扮演了维护恶霸的昏官,冯渊一方似乎天然应该显得悲惨可怜,不应该表现出这种趁机捞一笔的奸诈嘴脸。电视剧中或许就是出于这种朴素的情感给出了冯渊家人的形象。但《红楼梦》中着重表现的并不是小民的可怜或富贵之家的豪横,可能是因为作者秉持着今日的小民明天就会变为豪富、而豪富也会倏忽之间变为小民的无常观念;他要展现的是人情的冷暖,是从烈火烹油到冷清凄凉、从趋炎附势到冷眼相待的一系列现实人间画卷。所以这个案件自始至终倒霉的只有痴情人冯渊和只差一步脱离火坑的英莲,冯渊的家人却是要借他的死来弄到一笔意外之财。痴情好像是作者的一种诅咒,好像是对于不应当如此认真看待的人事物太过认真的角色们注定悲惨的命运的一曲挽歌。至于贾雨村靠恩人发达后转手把恩人失散多年的女儿判给荒唐淫佚的恶霸做小妾,马道婆刚刚因为自己名下的义子宝玉烫伤而“唬了一跳”,转眼为了得赵姨娘的银子就主动提出毒计要把宝玉弄死,实在是末世中的人间百景了。 所以我一直认为87版电视剧另一个美中不足的点就是硬要安排赵姨娘在探春出嫁时终于和女儿言归于好,依据前八十回一贯的风格,还是续书中赵姨娘暗暗诅咒女儿遇上一个中山狼那样的恶丈夫比较符合作者的观点。因为利益这支矛头在血缘和礼法面前都太无坚不摧了,亲亲的小侄女可以卖进窑子,活生生的干儿子可以说弄死就弄死,不见得是亲生女儿老娘就一定会疼你爱你,挡了人家偶尔发发小财的路,还是一样要收拾你的。
综观《红楼梦》一书,无论利益关系还是伦理关系都是以宁荣二府的人际关系为主体的。从老爷太太公子小姐,到管家和贴身丫鬟,再到做杂活的婆子、小丫头、小厮。所有这些人凝聚在一起,最开始是出于伦理的要求聚族而居,但同时他们也是一个巨大的利益共同体,贾府的繁荣能够使所有人收益。但随着时间推移,上层贵族逐渐腐败,好色、贪货、施威弄权,底下的人也逐渐不安于事,勾心斗角,用各种手段谋取私利。他们变成这样,都是因为贾家已经逐步发展成一个体量惊人的庞然大物。上层只知享乐、不思进取,下层却都希望攀附着这个庞然大物获得一些利益。可是这两种由家族的繁荣富足衍生出的弊端本身就会逐步积累,最终导致贾家的崩溃。小红口中说出的那句“千里搭长棚,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就是这个意思。今天所有人看到贾府有钱有势,巴结攀附,想方设法出头露脸,丫鬟们私底下也要争些赏银给了你没给我的琐事。然而终有一朝贾府会倒,到那个时候,这些争斗就全都毫无意义了。趋炎的也许最终引火烧身,忍过寒冬的也许还能在下个春天重新绽放,世事总是无常,最终都会归于尘土。这,也许就是作者对所谓人情世故最后的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