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新课标更具时代意义,家长提问:学校如何执行?

摘要:4月21日教育部颁布2022新课标,将于今年9月份的新学期开始施行,新课标引起了全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讨论,对于普通学生和家长而言,他们和新课标之间还隔着学校,学校作为教育主体能不能落地执行,不少家长担忧会不会出现“两套课表”?
2022新课标的“教育视角”

2022新课标课重点从科核心素养、课程内容、教学三个方面,对义务教育阶段16个学科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数学、英语、日语、俄语、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科学、信息科技、体育与健康、艺术、劳动的课程标准进行调整修订,让各年级的学科内容衔接更密切,对各学段学科的课程实施要求更加明细。
譬如,道德与法治课以道德修养、法治观念、责任意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为核心素养;科学课以让孩子们建立探究、实践的科学思维科学思维为核心素养;体育与健康课着重培养孩子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以身心健康为核心素养。新课标着重核心素养,就是为当下教育“营养失衡”开出的药方。

“应试”依旧是学校验证教学成果的主旋律,校园文化需要丰富和建设调整;校外“培训教育体系”加剧恶性竞争和教育资源不公,双减刻不容缓;繁重的补习、作业、考试让孩子们没有喘息时间,更失去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学生的心理问题不断出现,体能素质更需提升;建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输出,要让优秀民族文化走进校园......新课标是教育部高屋建瓴利国利民的教育视角,是着眼于新时期教育现状、国家人才培养和教育意义的时代设计。
学校如何自我调整 落地新课标

1/打造自己的“校园教育属性”
新课标的颁布以及各项教育改革绝对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中国的基础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迈进,这是时代趋势,也是国民的教育需求。中考和高考是升学的选择机制,但不是教育的竞争赛道,教育的目的是对人的培养,是要“品学兼优”。
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考上北大、清华,但是学校可以把每个孩子都可以培养成爱国守法、自律自强、拼搏奋斗、勇于探索、敬业乐群具有中国文化精神的孩子,学校的教育标签不是“升学率”,不是“名师”,而是自己的文化教育属性,是“品德礼仪”、“科学精神”、“艺术生活”,把具备教育精神的专有属性打造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2/建立专业学科老师培养与外聘途径
很多学校缺少科学、艺术和体育健康方面的专业老师,尤其是县城和乡下的学校更为明显。以“体育与健康”课程为例,教学素养要求从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方面开展教育教学,学校专项运动技能学科的老师欠缺,而且相比传统体育课程,现在更注重身心健康和体育品德,这就需要体育学科老师除具备专业技能外,还有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技能,所以,体育教育的复合型师资人才是教育关键,学校当注重师资学习培养。

2021年4月29日,教育部成立了中国武术教育指导委员会,推进武术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发挥中国武术文化的教育功能,这与“2022新课标”体育健康课程设计相辅相成。学校可以外聘具备武术专业水准和资质的机构与个人开展教学,可以通过“一校一拳”建立自己的文化属性。

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庭,都要正视教育的意义和时代发展的教育需求,不能以狭隘的个人需求论教育,也不能唯成绩衡量教育与教学。学校作为教育主体,更应该具备时代“教育视角”,切实落实教育政策,努力打造自己“文化教育属性”的教学特色。
请关注“联动在线”

校园武术课程设计:2022新课标提升“体育与健康”参与度
学校武术课程设计:把握体育核心素养,培养“学科带头人”
学校武术课程设计:历史与现代结合的“多元教学法”实践运用
武术进校园,重要的是武术人才培养,及时推进课程开发
武术七段王天明:少幼儿武术学科带头人|培育计划路径
编辑:李德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