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杏子,又要熟了
谷雨过后,就是立夏。夏天一来,老家院子里那棵杏子树就要成熟了。前几天老家人捎来口信,“挂果了,今年的果特别多。”

这棵杏树也有些年头了。听外公说,这是30多年前随手栽在院子里的。这棵“而立之年”的杏树,纪录了30年来我们家的变迁,承载着“隔代亲”的甜蜜回忆。
外公是个农民,为人和善,勤劳肯干,读过几天书,认得几个字。家里人口多,除了四个兄弟姐妹外,还有年迈的爷奶。全家8口人,就外公一个劳力。小的要上学,老的要看病,人多劳力少,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上个世纪80年代,同村有个人外出干活时出了意外,留下妻子和年幼二子艰难度日。外公知道了,就经常拿家里的粮食给他们送去。后来,这老乡生了病,外公又垫付了200元医药费。那时候,外公每天早出晚归只能赚2角7分,200元医药费需要一家人不吃不喝2年时间才能攒够。“咱们有手有脚靠劳动,日子难过是暂时,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外公总是这样教育子女。为了表示感谢,这家人送来了一棵小杏树苗,外公就把它载在了院子里。
此后数年,这棵杏树都在努力地开花结果。犹记得每年春天,还没冒出绿芽的树枝上开出一朵朵雪白小花时,我们一群小孩就开始期待金黄果实挂满枝头的那天了。
天气热起来后,原本藏在树叶中的青色杏子慢慢变黄,金黄金黄的,让人垂涎三尺。外公找来一根竹竿,竹竿一头箍上铁圈,铁圈下再套上布袋。把竹竿举起,让铁圈慢慢靠近枝头,再轻轻一拉,树上熟透的杏子就掉进了布袋。有时候,外公也会敏捷地爬上树摘。我们一群小孩迫不及待地拿起就啃,酸酸甜甜的味道充斥着舌尖上的味蕾,这感觉让人至今沉醉。
一棵杏树,可以收获两篮杏子,一大篮好的,一小篮坏的。一大篮好的,一半给家里的小孩吃,一半留给客人吃。一小篮坏的,外公挑挑拣拣自己吃。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外公又养蚕又养猪,是周边远近闻名的养殖大户。上门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每到杏子成熟的季节,外公就会拿出一部分杏子招待往来的客人。

那几年,外公养蚕、养猪、开荒种地,凭一己之力让全家过上了好日子。在外公的谆谆教导下,一家人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盖了房、买了车、有了产业,过上了小康生活。后来,丰衣足食、网购发达的年代,我们对老家杏子的期待也没有小时候浓烈。但不管是外出求学还是离家上班,外公还是会想方设法托人带来一袋杏子。我们知道,这都是经过他千挑万选的好果子。
年轻时劳累过度,留下了病根。大约8年前,外公突发脑中风,行动迟缓、语言不清,还伴有老年痴呆的症状。外婆每日贴身照顾,十分辛苦。只有每年杏子成熟的那段日子,他格外清醒。每天一起床就坐在院子里,拿着一根竹竿,“好果子怕被鸟吃光咯,吃完了孩儿没得吃。”杏子微微变黄后,他就催着外婆逐个给我们打电话,“果子熟了,快回家吃。”
此后每年,我们一家人便约了时间一起回老家。摘杏的竹竿交到了我们手里,那个抬头等杏掉落的人从我们变成了外公。无论是谁,都习惯把第一个好杏子递给外公。他笑着接过,仍旧舍不得吃。

去年冬天,还能等到杏树开花,外公就走了。没有人守护它,这棵杏树还是努力地开花、长叶、结果。现在,我未满一周岁的孩子看到树上青色的杏子,伸出小手要去摘,那份期待就像我们自己小时候一样。
这棵杏树见证了我们一家从缺衣少食到携手共富的历程,饱含外公对小辈的关心疼爱。今年,杏子还是会熟,但那个等着我们吃杏的人却已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