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十三乘组返回地球 | 航天报道如何“玩”出新花样?
/ 用心耕田 水到渠成 /

2022年4月16日上午10时,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
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名航天员在太空出差183天后顺利返回地面,圆满完成中国迄今为止时间最长的载人飞行天地往返任务。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也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即将进入建造新阶段。
近些年来,我国航天事业迅猛发展,人们对航天新闻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升。针对神舟十三号返航事件,各大媒体进行了形式多样、视角多元的报道。在媒体融合时代,媒体应如何报道航天新闻才能让其更出彩呢?接下来,就和小田心一起来了解相关报道案例和知识吧~
神十三返航报道
(建议同学们对报道案例进行了解,加强积累)
报道形式多样
一、图文结合报道
在航天报道中,使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能够生动逼真地将新闻事件和人物呈现在受众面前。4月16日,新华社记者深入神舟十三号返航现场,拍摄到了返回舱降落、航天员出舱等重要画面,丰富的图文报道给受众带来了一定的视觉冲击,提升了传播效果。


二、短视频报道
短视频新闻契合当前信息阅读碎片化和接受情境移动化的消费惯习和传播生态,成为新闻业垂直深耕的重要领域和战略方向。作为视频化生存和视觉传播的物质性载体,短视频新闻的呈现方式更加立体化、形象化与直观化。
许多媒体对神舟十三号返航的事件进行了短视频报道:人民网在微信视频号发布了神舟十三号返回着陆的短视频;央视军事在微博中对现场直播画面进行了拆分,发布了多条短视频新闻。


三、动画报道
在航天报道中,运用动画元素能让视频更加生动美观,方便受众阅读。针对神十三返航事件,光明日报精心制作了演示动画,还原返航全过程,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象,逻辑清晰,极具说服力。

除了以上几种报道形式,媒体还以现场直播的形式对神舟十三号返航事件进行了报道。
央视新闻在现场进行了全程直播,及时、全面、详尽地为受众呈现了神十三返航的“第一现场”,令受众对这一事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种直播报道的形式时效快捷、现场感强、生动鲜活,充分吸引了受众注意力。

报道内容丰富
一、解读航天技术
在航天报道中,做好专业知识的普及不仅有利于提高受众的科学技术素养,还有利于加深受众对国家的认同。在神十三返航报道中,光明日报从“速度”“精度”“温度”三个角度解读了神十三从中国空间站返回所需的科学条件;央视总台聚焦于神舟十三号所采取的“快速返回”模式,重点讲述了“搜救回收空中分队”的工作创新;科技日报则通过简短的文字回答了“神十三返回舱直立落地”等问题。



二、回顾此次航天历程
在神十三返航报道中,新京报以手账的形式,回顾梳理了“太空出差三人组”六个月的航天精彩片段,直观生动,趣味十足;中国航天报则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向读者们展示了三名航天员漫游太空183天的奇妙生活,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


三、聚焦人物故事
在航天报道中,讲述人物故事有利于激起受众阅读兴趣,引发受众情感共鸣,从而让航天报道更加具有人情味和贴近性。
4月2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发布文章《“太空出彩三人组”平安回家,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他们把梦想写在太空》,从“突破、历练、筑梦、征途”四个角度讲述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名航天员的人物故事,令人对航天事业心生向往;央视网在北京航空飞行控制中心进行了采访,为人们讲述了航天工作者的故事,展现了他们默默奉献的精神。


相关知识
(这一部分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小标题)
航天报道
航天报道主要指航天发射任务、航天科技创新、航天领域典型人物等与航天有关的新闻报道,具有风险性、科普性、人文关怀等显著特点。
航天报道传播环境的变化
从竞争格局看,航天活动日益开放,中央媒体过去的“垄断地位”和“独家优势”不再明显;
从媒介形态看,移动互联网特别是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使传统的报道形式面临危机;
从受众需求看,人们对航天的关注更个性化、多元化。
如何做好航天报道
一、创新意识,让报道推陈出新
(一)传播渠道创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全覆盖,着力布局“两微一端”
在大众传播时代,受制于版面位置、数量与播出时段、时长,航天报道的播发数量与到达的受众数量都非常有限,而在媒体融合时代,新媒体平台的出现破解了这一难题:航天报道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渠道海量发布,只要运营得当,就能吸引到海量受众,显著提升传播效果。
(二)报道内容创新:核心知识解读深入浅出,延伸报道丰富精彩
航天报道内容应具备以下特征:准确传递、解读核心信息,深入浅出,可读性强;配合报道丰富全面,背景知识、团队故事与主打报道相得益彰。
(三)呈现形式创新:文图漫画音视频形成合力,活泼风格广受欢迎
在报道形式上,航天报道应融合文字、新闻照片、图表、漫画、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全方位、立体式展现。另外,在新媒体平台,更受欢迎的是平实、清新、充满人情味的表达。因此,航天报道应打造清新活泼、贴近性强的风格,积极探索媒体融合时代的新型传播策略。
二、科普意识,让航天走近受众
要让“高大上”的航天知识“接地气”,记者必须不断强化科普意识。对于从事航天报道的记者来说,只有具备丰厚的知识素养和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才能通过自己的文字、图片或者视频,向读者和受众解读复杂的航天过程。
同时,应当看到,随着公众科学素养的不断提高和航天知识的深入普及,社会公众对航天报道的关注和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这也倒逼报道的重点必须发生变化——从以往单纯式、浅层次、直白式的科普,向更宽广的视角、更独到的观察、更有趣味性的表达转变。
三、精品意识,让作品流传叫响
航天报道,不应仅仅满足于传播信息、报道进程,更应该能够推出“传得开、叫得响、留得住”的精品力作,发挥记录历史、凝聚人心、鼓舞力量的作用。
航天报道推出精品力作,需要深刻的思想、精良的写作、丰富的内涵,同样需要独到的观察、灵巧的表达,尤其需要体现人文关怀。
四、协作意识,让团队活力迸发
(一)媒体与航天工程系统之间的协作
在进行航天报道之前,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承担主要报道任务的媒体,都会派出精干的记者队伍提前进入现场,展开跟踪式、体验式采访。这不仅使记者编辑能够更深入、更准确、全面地了解航天技术的细节和航天人的工作状态,而且有效增进了航天人和媒体人对于对方工作的理解支持,有力地促进了新闻报道工作的展开。
(二)媒体之间的协作
重大航天活动报道,参与媒体动辄几十家、甚至上百家,既有中央媒体也有地方媒体,既有传统媒体也有新兴媒体,许多时候还有境外媒体。媒体间既存在竞争,也离不开相互协作。媒体之间良性的合作关系,对于提高采访报道的效率、实现不同类型媒体的共赢必不可少。
(三)媒体内部的协作
首先是同一媒体不同报道形态间的协作。现在主要媒体都在向全媒体形态发展,都更加注重以媒体融合的方式展示航天报道,各类形态、不同部门之间必须建立起无缝连接,才能实现资源共享、平台共用。其次是前后方的协作。无论发射还是回收,前后方距离遥远,有时通讯条件还受到制约,前后方必须建立起顺畅高效、默契融洽的工作模式,才能确保时效、提高效率。最后是采编部门与保障部门之间的协作。每次重大航天报道都是一场战役性报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特别是现在媒体技术条件日益复杂,就更离不开高效的装备和后勤保障。
田心说
航天报道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如何能把航天报道写好、写活是媒体面临的巨大考验。相信看完这篇文章的你,应该对这个问题有一定思路啦~
最后,小田心也想告诉大家,当遇到热点事件时,我们要养成案例积累和知识搜集的习惯,日积月累的努力终会换来亮眼的成绩~如果同学们还有其他想法的话,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哟~
参考文献
[1]郭小平,贾瑞欣.短视频新闻的创新法则、发展困境与提升路径
[2]李宣良.做好航天报道需强化四种意识
[3]张艳,郑伟杰.建设性新闻视域下航天新闻的创新实践——以“嫦娥五号”报道为例
[4]蒋玉鼐.如何提升航天新闻的传播效果——以新华社相关报道为例
祝好
以上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