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的第1本书《东京贫困女子》
花一个下午完整地读完,内心震动之情难以言表。封底上面提了一个问题“贫困离我们远吗?”,这本书显然在告诉我们贫困就在咫尺之间,稍不留神就会将我们拽入深渊。
用最近想要尝试的读书法总结对我最重要的三点信息:
1、贫困的世代继承性是难以避免的。贫困的生活只能是死循环。
前几章节让我很难过主要是自己有些经历和那些陷入贫困的学生重合,想起以前经历的困苦觉得有点难过。贫困的父母何止无暇顾忌孩子的教育,他们可能连好好地跟孩子相处都做不到,因为被生活重担压着,张口闭口提到的都是钱,认为孩子是造成负担的原因、是累赘,把气撒到孩子身上,把自己的不满以言语甚至拳脚暴力施加到孩子身上,最后让自己的孩子也长成和自己一样失败的人,就是这样的死循环。我的童年很多记忆都是爸妈为了钱在发愁,在争吵,妈妈对我说话的时候也是张口闭口都是钱,她对生活的压力全部转移到我身上,我是真的很不爱听我妈跟我说我家有多么多么没钱,小时候我很疑惑,是不是因为他们都是大人,大人的生活就是如此,后来看同龄人的爸妈其实不天天跟自家小孩抱怨钱钱钱的问题,我才知道原来不幸的只是我而已。从很小我就和家人说我发现爸妈是穷人思维,因为我看他们去超市买任何东西都从单价最低的看起,现在我开始独立生活发现家里姐妹几个都是这样的习惯,买任何东西都从便宜选起,任何品质、需求之类的因素都没有便宜大碗重要,我们终于是完美继承了上一代的贫穷。因此读到这部分,看到这些现实只觉得很悲哀。而这些贫穷的品质还在接着往下传,每次看到我没有稳定收入的姐姐,执拗地要两个孩子,想要超越自己能力的生活频频负债或者挖空心思坑我们、坑爸妈更是无奈。贫困还会接着往下传的,就像我继承来的一样。
贫困的生活还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让生活中的其他方面一起倒塌,身心健康、人际关系、人的所有认知都会因为贫困而停止正常的运作。想起留学的时候经历的困顿,身边的朋友怎么都不能理解为什么我的父母会出现不给生活费这种异常行为,毕竟他们的爸妈天天只担心他们钱不够花。留学期间我后悔过很多次,当时的申请都是我自己的收入,这过程中没怎么花过家里的钱,最后我才发现他们根本不知道让我去留学到底意味着什么,因此也不想去承担责任。我因为学校的评价体系为成绩担心的最大理由只是可能拿不到奖学金要让家里承担学费,为此我焦虑到重度抑郁最终退学。换到国立大学,突然的学费降低、住宿费降低让他们以为我的生活费也能一起收紧,让我每个月捉襟见肘,天天为了搞吃饭的钱而发愁,到最后因为疫情奖助学金取消、机票价格暴涨、隔离要自费等等问题抽到我几乎最后一个月天天失眠,再次出现心理健康危机,越来越痛苦,现实的问题又毫无解决,这个死循环真的无论从那边开始走起都是无解的。看书的时候我一直在想,如果韩国也有和日本一样的风俗业,当时的我说不定也就这么选了,现实真的总是让人走投无路。
2、属于自己的、绝对稳定的经济来源应该是做一切决定的前提,不想清楚后路的冲动决定是毁灭的开始。
3、必须永远最爱自己。
这两点我认为是相辅相成的。首先,一定要有工作!一定要有收入!稳定的、自己的收入!尤其对于女性,这非常重要。其次,自己必须爱自己,才不会陷入情感依赖的泥潭,不会作出错误的决定。全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原本或家境优渥、或婚姻美满、或学历高站在事业巅峰的几个女性最终堕落的案例,其它的精神疾病、家庭暴力可能还不普遍,但这几个故事却让我大为震惊,以这些作为起点最后竟然还是可能陷入极端的贫困。“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这句话也值得谨记,在没有想好的时候承担自己负担不了的重担,像故事里的放弃稳定工作照顾精神病的姐姐,或者在家庭关系已经出现危机的时候一意孤行给母亲治病,再是一直留在让自己崩溃的职场,这些真的都是瞬间的错误选择最后让人生都付上代价的悲剧。我觉得这几位主人公自己是不是也会去想“如果那时候。。。就好了”这样的假设,连我都会忍不住想如果那些转折没有发生,这个社会还能多那么多幸福的人呢,对于他们来说这种坠落云端的落差又该是怎样的折磨。看完这个部分更加坚定了我必须在30岁前考进正编拥有绝对稳定的未来的决心,也更加坚定了我以后绝对不承担我姐家庭责任,不当扶姐魔的想法。或许我离贫困也只有一线的距离,要时刻警惕守住正常的人生,即使只是最普通的人生。
(啊,写了半天还是觉得很多想法没能很完整地表述出来,长期只有sns的非正式表达这一种语言使用对表达能力真是毁灭性打击呢,太久不好好说话了,表达能力急需提高啊。希望现在立下的每一本书都写一写感想的flag在今年内都不要倒,今年能好好写写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