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生去摆脱看似深刻的肤浅
真正的深刻其实是一个普通人更能理解的。
朴素的英雄。他每天花24小时去生活,因为他没有别的办法,我们是有捷径的,我们可以逃避生活,你可以写书,可以拍电影,但一个普通人呢。
我这段时间最让我感动的是,我看到一个保安在保安亭里用手机看电影,你说他是肤浅的,我觉得他特别深刻,他比我更能体会到那种无奈、绝望。
前两天翻出来毕赣的这段访谈,宛如被打醒。
在过去的这些年里,除了好好过生活本身以外,我一直试图在追求某种超越于生活表面之上的深刻。为了追求这种深刻,努力地把自己浸泡在他人的讲述里,这些讲述可能是面对面的,可能是在文学艺术里,也可能在真实影像和报道里。之所以浸泡在他人的讲述里,一方面是希望通过他人的视角把自己看得更透彻,另一方面是自己的生活体验不具备代表性,是以别人承受更多痛苦作为代价换来的。
这样去做本身没有错,但时间久了容易陷入一种误区,误以为这种追求深刻的途径竟是唯一的。因此,我能感受到自己身上的傲慢也随着这个过程逐渐疯长,仿佛灵魂有高低之分,而那些没有在文学和艺术里被浸泡过,甚至没有触碰过这些被我所珍视的精神食粮的灵魂是肤浅的。这种想法是多么肤浅,所以我所获得的,不过是一种看似深刻的肤浅,是一个肤浅的人努力把自己包装成深刻的人,并且以此为傲,蠢而不自知。
一个人若想真正地感同身受,他必须亲身经历。
许多人有幸摸到了文学和艺术的庙门,因此可以浸泡在其中,但这份幸运里有多少是生存之外余出来的精力。不可否认的是,即便是最伟大的作家和艺术家,他们最初的创作也是为了救赎自我,在精神世界搭建避难所。这只能说是一件幸运的事,但不能称之为高贵,更不能成为评判灵魂深度的唯一标准。当一部伟大的作品中蕴含着旁观得来的经验时,那么这份经验的亲历者和旁观的创作者相比,谁更深刻?创作者有幸能通过作品向世人展示自己的精神世界,即便这展示可能只是冰山一角,也足以让人窥探遐想,奉为深刻。可生活中有那么多人被真实地困在文学电影一般的无常命运里,他们的精神世界是静默的,无迹可寻的。
我永远记得《三峡好人》里男主角的那张脸。演员韩三明是贾樟柯现实生活中的表弟,在贾导的创作手记里读到”表弟十八九岁以后离开了家,到了煤矿工作,逐渐就疏远了,但是我知道他内心涌动着所有的感情。每次回家的时候我们话非常少,非常疏远,非常陌生,就这样看着偶尔笑一下。“ 如果去问韩三明有没有读过什么小说,有没有思考过什么是人生,他或许只会对你腼腆地笑一笑,但他那张脸一出现在电影里,你会不加怀疑地相信他就是这个被塑造出的人物本身。你仿佛可以在他的脸上看到他的一生。他比他所饰演的人物和经过艺术雕琢的故事本身都要深刻,因为他无处可逃,他必须用人生中的每个时刻来直面自己的命运,他的灵魂在这样高密度、高频率的挤压和炙烤中达到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深刻。
面对这样的个体,如果我还执着于用看似超越性的语言去沟通交流,或是试图以文艺作品作为桥梁去搭建某种共鸣和理解,那么我和问出”吃不起面包,为什么不吃奶油蛋糕“的人有什么分别。
向人心深处挖掘的同时摆脱看似深刻的肤浅可能是我要用一生去努力做到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