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被日常疏忽的话语
清晨睡醒翻开了朋友圈,例常巡阅一翻。滑到了一个亲友于凌晨一两点发的一条简短的状态:
“星光半夜被叫起来做核酸。”
让我停顿了几秒钟的是“星光半夜”这一个日常口语化的词。
我的家乡地处客家语系地区,“星光半夜”一词的常用程度是,远住深山村落的居民也是日常交流会用到的话语。
“你这阿伯,星光半夜才转来。”
“星光半夜不睡觉去哪兹”……
用法等同于“三更半夜”、“深更半夜”。本来习以为常的话语,突然变成了文字,扑到了半睡半醒的脑袋里,就这么留意了起来,琢磨了起来。
乍看这四个汉字的组合,仿佛时间流转到了深夜时分,漫天星斗,散落天地之间,银光此起彼伏地微闪,铺天盖地而来,陡然升起壮阔之感,半夜时光就此凝固。
或许是“三更半夜”、“深更半夜”在不同语种的历史走向上,被误传演绎了,但我宁愿相信或许是某个生活在多少个几百年前的老祖宗,夜起漫步到空地上,星河的光亮灿烂到让他的语言也丰富了起来,希冀周围的人能从他的描述中,再次亲临那夜星光带给他的震撼。
或许是语言的历史前行,让生存的人们把前人丰富涵义的话语,变成了工具。是工具,能用就行,哪用得着深究去溯源工具的来历原理。不知不觉,那夜的星汉澎湃就此尘封了。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