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集旅行感知——《重庆古镇的安然时光》18 金刚碑古镇:拾起忘却的纪念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李商隐的绝唱。有人说,怀念叫做过去,过去叫做记忆,那忘不掉的记忆,则叫做永恒。爱到尽头,覆水难收;情到深处,无计消除。因此间,才下眉头,便又上心头。

让我心心念念的金刚碑古镇就是李商隐那首《夜雨寄北》的创作地。巴山即为缙云山,北碚的夜雨,大沱口为秋池,金刚碑恰好处于此间。于是,我在那里特意拍摄过一组婚纱照。一碧万顷的嘉陵江,爬满青藤的老灰墙,盘根错节的老榕树,鲜绿欲滴的老故事,空无一人的老过道,这种肃然的氛围,与形胜之地、府院参差、大师云集、吟赏烟霞的过往判若两人。这无疑让人十分伤感。

金刚碑古镇位于重庆市北碚区北温泉镇境内的缙云山下,濒临嘉陵江畔,距北碚城区5公里。之所以得名为“金刚碑”,传说是源于佛祖释迦牟尼的大弟子迦叶尊者到缙云山建寺之时,有金刚力士前来助力,曾遗漏了块巨石在此,巨石有七米多高,二米多厚,状似一碑,直深入嘉陵江中。唐人题刻“金刚”二字,故而得名“金刚碑”,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发展历史。

金刚碑古镇因为产煤,所以就带动了整个古镇所有行业的发展。据有关资料记载,清朝同治年间,因为镇上各个行业的兴旺繁盛,,人们为了有章可循、自束自律,所以成立了以煤、盐、船、驮、牛、马为首的行业帮会“七帮会”。同时,作为水陆交汇的码头,在当时已经陆运密集、船运发达,各种商号、客栈、茶楼、酒肆林立,川剧、评书、划龙舟、放花灯等各种民间活动更是热闹非凡,呈现出一派兴盛景象。特别是到了民国时期,金刚碑古镇已经形成了姚家院子、熊家院子、郑家院子几家较大的民居建筑群。极盛时期,沿街河两岸有商店、货栈千余家,煤窑沿山排开,挑夫摩肩接踵,江岸帆樯如林,生意一派兴隆。

何以如此繁华?有人将此归结于金刚碑的风水。有风有水,就有生命和生机,所谓万类霜天竞自由就是此理。金刚碑古镇的建筑,基本都坐落在绵延不绝的群山峻岭,左右两侧都是护山环绕,重重护卫,中间部分地势宽敞,且被嘉陵江流水环抱,形成了一个理想的风水宝地。从传统风水学的观点来看,它严格遵循了“枕山、环水、画屏”的风水原则。而处于缙云山与嘉陵江的汇聚之处,从北逶迤的缙云山脉则成了为金刚碑风水的“来龙”。众山众水汇聚,若众星捧月,似万邦纳贡,烘托出金刚碑风水的奇妙讲究。迎山接水,山水拥街,街含山水,优美的自然环境成就了金刚碑的“形胜之地”。

还有人说,除了地理环境之外,金刚碑古镇风水布局也讲究“天地合一”的理念。细看之下,房屋、道路、桥梁的选址、规划、设计、营造的整个过程,都受到了堪舆风水理论的深刻影响。以至于后来还有人说,金刚碑之所以在民国时期能够汇聚如此多的名人贤士和日益兴旺的煤炭业,也与它的风水直接相关。

据有关资料统计,在中国抗战期间,就有国民党中央部级以上单位13个,下属中央局处级单位30多个,一大批科学、文化、教育、经济名流约有3000多人涌入了金刚碑。作为国民党中央政府部门的所在地,当时众多商贾名流到此定居,以便更好地避乱世扫纷扰。古镇之所以能在抗战期间聚集了那么多文人墨士在此地安心下来做学问,这与古镇不受干扰、宁静勿然的环境分不开。从史料来看,也确是如此。当时的中国石油大王孙越崎,在金刚碑创建了“中福公司”;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章伯钧来到金刚碑后,于1939年正式挂牌并且运营 “中央赈济委员会利民皮革厂”;梁漱溟在卢作孚和卢子英两兄弟的支持下,于1941年亲手创办了勉仁中学和勉仁农场;当时的武术大师张之江也于1933年创办了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吴大钧与陈立夫等人于1927年成立的中统局,也在1933年搬进了金刚碑,为抗战做出了一定贡献。

金刚碑古镇还是大师云集的地方。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翁文灏曾在此地的缙岗新村居住,最终发现了“北京猿人”头骨存在的证据。正中书局著名的散文学家谬崇群在金刚碑完成了《夏虫集》、《石屏随笔》、《人间百相》三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散文集;老舍在写了鸿篇巨作《四世同堂》;梁实秋在此撰写了散文随笔《雅舍小品》,并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顾颉刚于1941年常住于此,主持边疆语文编译会和主编《文史杂志》。历史学家翦伯赞于1943年也搬迁至此,完成《中国史纲》第一卷和《中国史论集》第一辑。并且常与郭沫若、柳亚子、田汉等人共同吟诗讨论;曹禺在在此编写并出演了大量话剧;岭南画家陈树人也在此写诗上千首;还有书法家谢无量,大学者孙伏园、陈子展、吴宓等众多文化名人也在金刚碑集结,一时间,当时的中国文坛风云际会,群星璀璨。他们在金刚碑的驻足,让中国文化的影响至今仍然余音绕梁越。之所以能汇聚这么多人才,和天人感应的风水地理有着极大的关系。

可不无遗憾的是,如此的风水理论,却没能经受住现实的冲击。早在十多年前,因为船运业的停止,金刚碑古镇便开始每况愈下,原住居民更是搬出怠尽,如今剩下的只是危房森森、阴冷萧瑟。过尽千帆,洗尽铅华,金刚碑古镇的没落只是时间问题。

听说,重庆市北碚区针对这样的现状,于三年前启动了金刚碑古村落修缮工程,欲打造集保护和文化复兴、生态旅游等于一体的金刚碑历史文化街区,进展也较为顺利。期待着金刚碑的涅槃重生,可我更怀念着那消失了的曾经和过往。

(欢迎大家持续关注《重庆古镇的安然时光》第十九章《蔺市古镇:青山着意化为桥》。本文为原创作品,请勿盗用与转载。本文所用图片来自头条号文章编辑中的免费正版图片,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