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花
宝盖草,是种“蚂蚁花”, 蚂蚁帮忙播种的花。

最近蹲小区绿化带发现,宝盖草的种子能吸引蚂蚁搬运,实现分散播种。
搭载着高效、泛布的蚂蚁物流,宝盖草随遇而安,出现在马路边、树根旁,墙缝、废土堆,甚至是屋檐等意想不到的地方。

⊡ 带点“肉”的植物种子
几次管控、解封下来,春光已过大半,绿化带里没人修理的荠菜、繁缕、猪殃殃等春之野草们,都长疯了。经过前段时间的野蛮生长,此刻它们都赶着结果、撒种。
宝盖草也差不多。它成熟的种子早就呆不住了(其实是小坚果,为方便理解,统一表述为种子),有几颗从萼筒里挤溜出来,掉到下方宽大的叶片上。

咦,这比芝麻粒还小的种子上好像有个特殊的构件。在它收缩的基部两侧,贴生着乳白、软软的东西——是油质体(elaiosome)。
宝盖草喜欢铺开着茎干生长。它一边向四周倾斜,占据着可以利用的空间,一边层层叠高,撑起楼阁式的花序。

植物生了根,发了芽,一生大概就固着在这片土地上了。但种子是要“远行”的。
此刻,叶片已经斜倾,种子要顺利到达地面,除了靠自身重量,尚需借助一点点外力,比如一阵风,或动物不经意的碰撞。


掉到地上,一切就好办了。
蚂蚁喜欢油质体,顺带便的,会帮着有油质体的植物散播种子。也就是“蚁播”(Myrmecochory)。
宝盖草的种子符合“蚁播”特征:
① 有油质体,且油质体与种子贴附紧密,不易脱离;若易脱离,蚂蚁会就地切割取走油质体,而不搬运种子。
② 种子细小,份量轻;单只蚂蚁就能拖动。
③ 种子腹面有棱脊,油质体端渐尖,提供有“抓手”,方便蚂蚁下嘴钳夹和搬运。
蚂蚁过来了,它显然被油质体吸引,直接就奔到有白色的那一头。
触角频繁敲击,左嗅嗅右嗅嗅,是吃的!怎么搬走好呢?围着种子转了一圈,很快就选在有油质体的那头下手。用大颚夹住,使劲,种子离地了!
行,走着。衔着今日份的“贡粮”,它归心似箭,一路马不停蹄地交差去了。

⊡ 隐现的雪花纹
我想跟踪蚂蚁的去向,但发现很难。
地表野草蔓生、茎叶丛错,要跟踪这么小只的小家伙,很费眼睛和膝盖,我敲了敲蹲麻的小腿,直直腰板,决定换个办法——找蚁堆。
油质体富含脂质、蛋白质等营养物质,适合哺育幼虫。蚂蚁享用完这点“肉”,常常会把种子丢出蚁巢。
蚁堆特征明显,入口常常呈漏斗状,四周堆积着比蚯蚓粪还小的土粒。

在查看了好几处蚁堆后,一颗有着雪花纹的种子出现了!
种子被搁置在离入口很近的土粒堆上,——是宝盖草的!


当种子刚刚成熟,表面湿亮,有浅浅的坑洼,油质体新鲜、乳白。但不多久,一个个微小、形状不规则的白斑慢慢出现,最后遍布种子全身。
裹了雪花纹的种子,色泽比原先暗哑,油质体也因失水干燥而发黄萎缩。





没错,蚁堆上的这一颗,就是已经干燥、油质体被食用过的宝盖草种子。
蚂蚁们衔着泥粒从地底下爬出来,吐掉泥粒又转身回去,对近在咫尺的种子不闻不问,对它们而言,没“肉”的种子不再有吸引力。

没关系,种子的目标达成,本体完好无损,依旧有活力。
从母株掉落,借助蚂蚁的搬运、埋藏,再扔出,种子得以离开原生地,虽是跬步,但也算来到了新的天地。
如今,披盖着一身与蚁堆相似的纹色(雪花纹会是保护色吗?),种子平躺在松软、透气的泥土上;又因为靠近蚁巢,慑于蚂蚁家族的威力,吃种子的动物不会前来啃食。它只用安心地等待时机,萌发。
⊡ 闭花:结种子的“大户”
4月中旬,已是暮春,气温还在反复弹跳,弄得人捂捂脱脱,不敢归置厚衣服。
宝盖草基本不开花了,但它仍在大量、隐秘地制造种子。
宝盖草正常开放的花,高而耀眼,至少有15毫米长。
鹅颈式的冠筒从簇拥的花萼中伸出,上部冠檐打开,分成异形的上、下唇。雄蕊4枚,花药边缘有毛,像草履虫;雌蕊纤细,被拥在中间,柱头2裂。



除了开放的唇形花,同一棵宝盖草上,还有另一种不会开放的闭花。
闭花不太起眼,花冠短小,只冒出一点紫色,3毫米左右,有的更短。但它数量多,花期超长,从气温低、昆虫少的早春就开始量产种子。

两相比较,长花冠需要付出更多时间和能量——塑造美丽的外形,挑合适的天气开放,等候昆虫上门传粉,等等;而短花冠的闭花省力不少,自己给自己受精,短时间内就结出种子。
而且,遇低温、干旱,或人类踩踏、拔割等恶劣情况,闭花能以多产种子来弥补植株伤害。


长花冠精心付出,孕育的种子基因丰富、适应力更强;闭花快而省,胜在种子数量多,能保障种群存续。这种两头都顾的双保险,是油质体之外,宝盖草又一智慧的生存策略。
因为老是长时间的去看蚂蚁,小区里的大妈都见怪不怪了,以至于最近有一次我敢厚着脸皮,从家里带了小凳子,直接“驻扎”在绿化带旁。 然后,我又发现了一种“蚂蚁花”,—— 刻叶紫堇。等收集到了种子,再给你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