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天都有哪些突如其来的感悟?
查看话题 >“写作的本质是思考,而思考的源泉是拥有大量且可以自由调用的知识。”
“写作的本质是思考,而思考的源泉是拥有大量且可以自由调用的知识。”——释若老师
我们常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当我们想要写一篇书评,或者发表一个演讲,或者对一个新闻事件进行一个简单的阐述态度、观点时,我们常常发现脑子里没有思路、没有逻辑、没有案例。而有的人却能够文思泉涌,案例、故事、名人背书信手拈来。这是为什么呢?两种人的区别在哪里呢?
《奇葩说》每一期都会对一个问题进行正反两个观点的辩论。我们发现,每个人站在自己的观点前,都有支持自己的论据,哪方的观点都有道理,哪方说的都在理。就好像,你站在这群人的旁边,看着这群人边说边笑、有吵有闹,但是你就是听不懂、不明白,也融不进去。
我们学过的知识,读过的书都去哪了?读书不思考,就像吃饭不咀嚼一样,囫囵吞枣,没有效果。之前有句话“读了那么多书,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是因为读的书,没有和实际联系在一起,没有作用于生活、工作和学习。
有个成语,叫做“邯郸学步“,是说战国时期燕国有个少年,听说赵国都城邯郸的人走路姿势非常优美,就决定前去学习。到了邯郸,他果然看到人们走路姿势十分优雅,走起路来仪态万千,举手投足间都流露出翩翩风度。他就赶紧跟着路上的行人模仿,人家迈左脚,他跟着迈左脚;人家迈右脚,他也跟着迈右脚。可是学了几天,他却怎么也学不会,而且越走越别扭,姿势比以前更难看了。最后,少年彻底不知道该怎么走路了,只好爬着回到了燕国。
写作也是这样,读再多的书,听太多的故事,只有对自己有用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
那应该怎么办?要学会写作,就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并做读书笔记,不是简单、机械的摘抄,而是基于深度思考,反思这本书解决了什么问题,结构是什么,这些话你为什么喜欢、触动到了你哪些痛点、以后你遇到什么问题会运用哪些知识点等等,深度阅读、思考之后,我相信你的写作也就不会再艰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