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杂记(四)
- 中国重心的南移
《明史》太祖(朱元璋)尝从容询天下大计,(冯)国用对曰:“金陵龙蟠虎踞,帝王之都,先拔之以为根本。然后四出征伐,倡仁义,收人心,勿贪子女玉帛,天下不足定也。”太祖大悦...(陶)安进曰:“海内鼎沸,豪杰并争,然其意在子女玉帛,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心。明公渡江,神武不杀,人心悦服,应天顺人。以行吊伐,天下不足平也。”太祖问曰:“吾欲取金陵,何如?”安曰:“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太祖曰:“善。”
中国经济重心自南北朝以来,一直在南方,而政治和军事重心明显南移,则是自明朝开始。朱元璋为江淮人,其发迹也在江南一带。冯国用、陶安建议朱元璋定都金陵,都是非常明智的国策。在当时,能够决定中国未来的地方割据政权,就在南方,包括长江上游的陈友谅、中游的朱元璋和下游的张士诚,朱元璋先后打败对手,然后北伐,势如破竹,的确是“天下不足定”。重要的原因,就是此时的江南,依然不只是经济重心,而且是军事和政治中心,社会从农业经济开始向小商品经济发展,南方活跃的经济可以支撑军事开展和政治扩张。不仅明朝,直到清朝、民国依然如此,清朝入关后的难点都在南方,民国也是几次北伐,近现代的广东、湖南、湖北,也是政治军事的崛起地。总言之,南方在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地位,直到现在依然是重中之重。
- 动态的凄凉
(鲁迅)《孔乙己》中秋之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孔乙己是科举制度的破产者,其凄凉之感,鲁迅先生描绘得简单,却让人感受真切。孔乙己因为偷东西被人打断了腿,依靠着双手爬行。原本非常高大的他,现在如此的低下。爬来酒馆,用爬行的手递过买酒钱,又用这双手慢慢的爬走。这双手是他仅有的资本, 本可以帮人写字,现在只能用来爬行。不仅爬过来,买酒,还要用这双手爬走,脑海中浮现出他爬走的一幕,一幅凄凉感涌上心头。爬来,爬去,这是动态的凄凉。
- 静态的凄凉
(鲁迅)《药》这一年的清明,分外寒冷;杨柳才吐出半粒米大的新芽。天明未久,华大妈已在右边的一坐新坟前面,排出四碟菜,一碗饭,哭了一场。化过纸,呆呆的坐在地上;仿佛等候什么似的,但自己也说不出等候什么。微风起来,吹动他短发,确乎比去年白得多了..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这一篇是关于“人血馒头”的故事。怀瑾握瑜,夏长秋收,所谓夏瑜就是秋瑾。馒头上的人血是革命者秋瑾的血,而吃馒头的人就是“麻木围观者”,鲁迅将其在日本仙台看到的一幕围观场景复制了小说中。革命者死了,麻木者也死了。革命者的血白流了,也被人白吃了。坐在坟头上的两位老母亲,依然是“呆呆的”。微风吹来,她们的头发白了。微风吹过,长在地上枯草呆呆不为所动。整个世界就是在这种呆呆的状态中,显得可怕的寂静。微风的动,凸显出主体的静,这是静态的凄凉。
© 本文版权归 allanscyan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