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牧场》读后感
这一周,读了李娟的《冬牧场》。
我第一次读她的书,是《记一忘三二》,那个时候只是觉得李娟好幽默啊,在《冬牧场》里,我感觉到她的敏感与一些悲伤,以及内心深处的纯净美好,还有面对生活的坚韧。
冬牧场,描写了在那个冬牧场里的自然,以及新疆传统哈萨克族在寒冷的冬天放牧的生活。那里天地间空无一物,宽广、辽阔;气候的严酷,物资的缺乏。
跟随她的笔触,仿佛看的是一部动态的电影,而非静态的文字。一切都那么生动,有趣。哪怕只是在枯燥不堪的冬天的放牧生活中,一切都被作者描绘得那么鲜活。我想,是因为李娟有一颗敏感的心,以及有着丰沛的情感,所以展开来的一切事物在她的眼睛里,才那么美妙和深情。
在那么辽阔的自然之中,人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呢?拥有着什么样的心境呢?长久的生活在那种辽阔之中,又有着什么样的心呢?除了感觉到寂寞,还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那些严酷的气候,恶劣的自然环境、匮乏的生活对人们的心灵带来的影响又是什么呢?那些苦难是腐蚀了他们的心灵吗?还是在辽阔自然的治愈下,保持着一颗纯净美好的心。
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善与美,丑与恶又是什么,各自占有多大的比例。
人的生命力在恶劣严酷的环境下会更好的被激发,那些出生、生长在冬窝子的小孩,依然健康快乐的长大了,那些生活在极度严寒下的牲畜,也活下来了。看到那些牲畜的生存环境,我都替他们揪心,但如同李娟说的,他们还是活下来了,还延续了几百上千年,生命真伟大。
那些牧民,那些动物,带给了我很大的慰藉,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人面对苦难的能力,坚韧不拔的生命力。生机蕴藏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我们无从知晓它到底有着多大的能量。
很多感受都是我的感受,但是我却无法用文字描绘出那么细节的情绪与感受,以及对事物的观察。
文字是李娟的一个出口,表达的出口。用以输出她与这个世界产生连接以后发生的化学反应。抒发心中的情感。
每次读到书中的情节,我都会非常的羡慕李娟可以那么大段大段的与自然相处,在自然之中走很远很远的路,只是散步,闲走,看天,看云,看水草,看飞鸟,看风起云涌,看天际变换,看升起的太阳,看夜晚的弦月,感受风的吹过,静静的看着这一切发呆。因为现在的我,不敢这样闲下来,花那么多的时间无所事事,害怕自己浪费时间,害怕不奔跑就无法生存,生存的焦虑侵占了我们的心。我们很难再放心下来,坦然的与自然的一切共同呼吸。
虽然冬牧场的生活条件严苛,但与大自然那么近距离长时间的相处,却是我羡慕的部分。回到自然里,人会少许多的机心,自然是没有机心的,只有存在。活在这个世界上难以避免的需要动用脑筋,但是我希望存在与机心是平衡的。总是活在动脑,快速运转的机心之中,人是多么的可怜呀。
当然,很多人未必这么觉得,会为了获得更多不断的去思考,思虑,直到整个人再也停不下来。获得更多才是他们心中正确的事。这是每个人的选择,无可厚非,不能说那是错的,自己的是对的。只是,就个人的选择而言,我希望,人可以至少有一半的时间,可以活在纯净之中。纯净的存在是最大的治愈。
看到一句李辛老师的话说,去做喜欢的事,并在你做事的时候感到心安。做什么都可以,但是重要的是那颗在做事的心,是浮躁的,焦虑的,还是安心的。最重要的是心的状态,而不是做什么事。
练习这种安心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