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儒林外史》零:语戚而能谐,气婉而多讽
在我的中学时代,《儒林外史》已经是大名鼎鼎的名著了,教科书中有节选自其中的必修课文《范进中举》,同时整部小说又被选作课后的“名著导读”,所以它在学生之中的知名度蛮高的。现在尤记得它是被解读成讽刺小说,因为课本节选的“范进中举”讽刺的就是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戕害。现在重新读起此书,相比于中学时期又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尝试了上一本书的阅读模式之后,同样地想将这部书用每回写作的形式将感受记录下来。
自汉代以来,许多官修史书都有为知识分子立《儒林传》的习惯,那是写“儒林”的“正史”,吴敬梓用小说的形式写“儒林”,在官方的“正史”之外另辟蹊径,故取名“外史”。《儒林外史》成书于清王朝二百余年中最强盛的时期,但是整个社会在当时强盛的外表之下,却有着充满各种社会矛盾的现实。
作者从社会中的读书人作为切入点,通过对“读书人”这个群体中形形色色人物的深刻剖析,用讽刺的笔法,以小见大地将社会毛病和危机暴露出来,其眼光之独到,笔锋之犀利,令人叹服。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这部书评价道: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大概的意思就是说,吴敬梓站在一个中间人的角度,针砭时弊,笔锋对准那些读书人阶层,其文风悲戚中而带有诙谐,婉约中又藏有讥讽。最后又下了个结论:是后亦鲜有以公心讽世之书如《儒林外史》者。他认为,在《儒林外史》之后,已经再无这样“公心讽世”的佳作了。
张爱玲在《国语本<海上花>译后记》也谈到过中国古典小说,她说:《水浒传》被腰斩,《金瓶梅》是禁书,《红楼梦》没写完,《海上花》没人知道。此外就只有《三国演义》、《西游记》、《儒林外史》是完整普及的。三本书倒有两本是历史神话传说,缺少格雷亨·葛林(Greene)所谓“通常的人生的回声”,似乎实在太贫乏了点。
近代文学家胡适在《吴敬梓评传》中写道:该书一个艺术特色是速写式和剪影式的人物形象。《儒林外史》是一部主角不断变换的长篇小说,或者说是一部由无数短篇交替而成的长篇小说,基本上不可能通过详细描写其一生经历,以及在曲折的故事情节中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世界。胡适从小说创作和表现手法来展开,认为《儒林外史》的这种表现手法是很成功的,作者从人物漫长的性格发展史中截取最有特色的一个片段,再让它在人们面前展示一番,让人们对这个人物形象的特征印象深刻,这种手法使人物色彩鲜明,情节流动顺畅不拖沓,当有关于这个人物的情节结束时,给读者留下的印象也正是作者精心展现的人物特征。
《儒林外史》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形态。它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整部小说将一个个人物的经历串联起来,所以看起来更像是一副群像画。有人认为他结构松散,甚至说它是“流水帐文学”。但是我们仔细地回想比较一下,就会发现另外一部家喻户晓的公认经典《水浒传》也是差不多的结构。只不过后者有清晰明了的大线索,单线突进,人物一个带着一个出场,旧人物后续又不断地出现,它线索大,所以很多人物和情节都可以往里面塞而不显的臃肿。但是它从本质上来看,和《儒林外史》一样,同属“群像小说”。那么《儒林外史》有没有明确的主题呢?答案是有的,小说第一回不就讲得很清楚吗?小说第一回是“说楔子敷陈大意,借名流隐括全文”,作者开篇就说了“科举兴起儒林不盛”,我接下来整本书都要围绕第一回定下的调子来写,实际上作者接下来确实也是围绕着科举、读书人来写,一直到结尾都没有离开过开篇定下的调子。与其说结构松散,倒不如说这是吴敬梓艺高人胆大的一种伟大开创。
《儒林外史》在进行讽刺的同时,并没有向读者们传递某种观念,而是通过不断地解构一些既往的认知,使我们对一些事物的意义进行怀疑和消减。首先要先理解解构是什么意思。解构的原意为分解、消解、拆解、揭示等,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作者将我们一些固有的认知分解开来,最终将其意义消解,从而引发我们的思考。在《水浒传》里,好汉们打着忠义、忠君的旗号,干的却是杀人放火、打劫造反的事,这其实就是对“忠”进行了解构,将其价值和意义完全剥离开,最终让它失去意义。在《儒林外史》中,作者通过对“科举”、“读书人”不断地解构,不断地分离,最终呈现出一种荒诞。所以我们看范进也好、娄三娄四也好、杨执中权勿用也好、景兰江也好、严监生也好,故事里多数人物并不叫人嫌恶,更多的是荒诞。作者在解构的同时,又持一种中立的、旁观的态度,将各种行为的优劣交给读者自己去判断。所以这样看起来,《儒林外史》更具有一种现代性。
《儒林外史》不同于其他名著。它没有《红楼梦》囊括对联,绝句,古体诗等古代的所有文体,没有《西游记》离奇大胆、天马行空的想象,没有《三国演义》恢弘壮阔的场景,也没有《水浒传》让人血脉喷张的描写。它擅长白描,用散文式的文字描写人物、场景,不再局限于传统小说的韵文形式。同时他又开创性地将一个个分隔开合理,并起来能点明主旨的故事如串珠般地连在一起,为后人进行了一种小说创作形式的伟大尝试。
毫无疑问这也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很值得读者们一读,更值得我一写。如鲁迅先生所言,戚而能谐,婉而多讽,接下来就一起读这本书吧。
蔡毛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我读《儒林外史》一百二十二:少妇骗风月,壮士试官刑(下) (2人喜欢)
- 我读《儒林外史》一百二十一:少妇骗风月,壮士试官刑(上) (2人喜欢)
- 我读《儒林外史》一百二十:假官街出丑,真义代求名(下) (2人喜欢)
- 我读《儒林外史》一百十九:假官街出丑,真义代求名(上) (2人喜欢)
- 我读《儒林外史》一百十八:翰林谈龙虎,中书占凤凰(下)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