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西山岛(《诗话江南·吴中好风景》第一辑)
写在前面的话:
2021年夏,我第一次接触公众号《吴地记》,然后,成为了它忠实的读者。
媒体人郑老师和苏大文学院教授杨旭辉老师,办了一个读诗活动,叫《诗话江南·最美苏州诗》,每天以闲聊的方式引领大家读一首古诗。所选诗作,多出自吴地诗人,以描摹吴地风俗文化为中心。每月一主题,如乡愁、山水、美食、题画诗等,根据主题,也邀请嘉宾对谈。我很喜欢,每天晚上看它的更新,它有音频,也可以听。公众号还出版有声台历,我没有买,自己备一个大本子,一则诗不长,抄录下来感觉更好,二则本子做笔记方便。
进入2022年,节目改版,现在叫《诗话江南·吴中好风景》,从每日一读改为每周一辑,全年安排了52辑,内容上增加“旅游”元素,为加强趣味性吧。这个“旅游”元素很合我的心意,疫情期间,不能出门,不妨深挖一下本土资源。吴中“天堂”,从历史人文的角度发掘,很有意思。对我这个学摄影的新手来说,带上相机,走走拍拍,每周都有了要去的地方,想想就很美。
古诗、吴地文化、摄影,三合一了。正好,辛丑年的博客日志《日读古诗词》已近尾声,2022年,我就跟着《吴地记》,开始《吴中好风景》的漫游吧。
2022年1月1日,公众号《吴地记》更新,是为新年的第一辑,篇名为《吴中好风景的八种表达》。所谓“八种表达”,指这一辑有八首诗。我理解将每日一谈改为每周一谈,可能因为两位老师在时间精力上的压力太大了,但出版的有声读物还是台历形式,这样每次讲读的诗歌至少有7首。第一辑听下来,感觉在文字疏理上略显匆忙。我自己听完后又做了点查阅的功课。毕竟是古诗,读通读懂是第一位的。
这周的八首诗是:白居易《 吴中好风景二首》、皮日休《吴中言情寄鲁望》、陆龟蒙《奉和袭美吴中言情见寄次韵》、杨万里《泊姑苏城外大雪·其一》、祝枝山《暮春山行》、苍雪读彻《赋得吴中好风景》、韦谦恒《秋日雨后,同朱笥河学士、宋小岩洗马、曹竹虚中允、褚筠心侍读集汪持斋阁学邸舍,时谈及邓尉山桂花之盛,故有落句》。最后一首,标题实在太长了。杨老师选了四首唐诗,宋、明各一首,清两首。
这八首中,我最喜欢的还是皮陆唱和,这里就抄录这两首。
吴中言情寄鲁望
唐·皮日休
古来伧父爱吴乡,一上胥台不可忘。
爱酒有情如手足,除诗无计似膏肓。
宴时不辍琅书味,斋日难判玉鲙香。
为说松江堪老处,满船烟月湿莎裳。
奉和袭美吴中言情见寄次韵
唐·陆龟蒙
菰烟芦雪是侬乡,钓线随身好坐忘。
徒爱右军遗点画,闲披左氏得膏肓。
无因月殿闻移屧,只有风汀去采香。
莫问江边渔艇子,玉皇看赐羽衣裳。
皮日休说,他这个北方的“伧父”呵,一来到姑苏台,就爱上了吴乡,念念不忘。“吴人以中州人为伧”,诗是写给陆龟蒙的,一个北方人写给南方人,所以他自称“伧父”,带了点调侃自嘲。他表白自己,最爱诗酒,情深如手足,痴迷入膏肓。酒宴上,他有书味相伴;斋日里,也别想剥夺那生鱼片之美好。(一直以为鱼生是日本料理,大错,古人早就在享受了。)判,分也。如果说,爱诗酒是文人风流,尚符合大众观念;那么,宴不辍书,斋有鲙香,就是任性不羁了。以这样的性情,他觉得吴乡松江最宜养老,一叶扁舟,烟波浩渺,月光浸湿了蓑衣。“满船烟月湿莎裳”,他描绘出一幅自己心中的理想生活。
陆龟蒙回应了:我的家乡呀,此刻正是菰烟茫茫、芦花飞雪之际。诗写在深秋?“侬”是“我”而非“你”。我随身带着钓线,随时可陶然坐忘。据说鲁望先生常常一条小船漫游太湖,船上载着他的书和煮茶炉。看来,钓竿也是必需品。想他舟行湖上,静坐两忘,惬意之极。他只爱王羲之的书画,得闲就读读《左传》。无缘得以响屧廊月下闻足音,那就去水汀,风送荷香。这两句有典故,灵岩山上姑苏台,有吴王夫差建的响屧廊,将大瓮埋地下,上铺木板,为听西施莲步徐来之木屐声声。灵岩山下有采香泾,是夫差为西施赏荷采香而开凿的人工河道。在陆龟蒙的晚唐,不知响屧廊还在否?即使在,也无缘美人足音了,但汀上荷花年年开,荷香依然。看水岸边那些小船渔夫,他们身上的蓑衣可是玉皇赐予的霓裳羽衣呢。
“满船烟月湿莎裳”,原来是入了仙境呵,才如此地快活、逍遥。
很认同杨老师讲的一段话,说现在一讲苏式生活,总是提昆曲、园林、苏州的美食、苏州的手工艺品等等,其实这些都是外在的,而非核心。核心是什么,是精神生活。这个好理解,因为精神生活是形而上的,而昆曲、园林、刺绣是形而下的,它们是因精神生活之需而得以创造出来。不太好说的是,对精神内涵作阐述。我总以为这个苏式生活之精神内核是以颓废为底子的。就说皮、陆两位,皮日休是进士及第有功名的,但你看他诗酒风流的不羁性情,自号“醉吟先生”,哪是做官的料呢。陆龟蒙应试进士落第,干脆就回故乡过上了隐居生活,他自号“江湖散人”“天随子”,荡一叶小舟隐没在烟波太湖。甫里先生能过上这样悠悠哉哉的生活,是靠祖上留下的产业;只是当他耗尽家产,他的儿孙辈就没得悠哉了。读书人十年寒窗博取功名为正途。往大说,是对社稷有担当;往小说,是对家庭尽责任。担当尽责,必得有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可是,你想想,一个满满正能量、高歌主旋律的人,怎么会认渔夫蓑衣为霓裳羽衣呢?“满船烟月湿莎裳”跟他的胸怀抱负是不搭调的。
这次对话请来的嘉宾是金庭历史文化研究会的会长金培德先生,那么,西山岛就是这一辑要发掘的旅游焦点了。金先生介绍了西山的风土人情,我感兴趣记下来备用的有以下三项:
第一,西山看日落有三处:衙甪里、堂里村码头、明月湾码头。
第二,西山青种枇杷,最佳产地秉常村罗汉坞;浪荡子杨梅,出在樟坞。这些年都吃的东山乌紫杨梅,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么风流的杨梅名。查了一下,说它蒂柄长得长,随风摇荡,得此花名。
第三,西山寺庙多。七村八巷九里十三湾,有一百五十七个自然村落,这一百五十七个自然村中基本上村村有庙。
枇杷杨梅要等明年春天了,且收藏,到时候有备而去。古村和寺庙可以串联起我的西山寻访线路。
2022年1月1日晚听了这一期节目,过完三天元旦假,1月4日我去了西山岛。
说来也巧,听节目的前一天,2021年的最后一天,我就去了西山的石公山景区。明月湾码头那个落日没有拍成功,落下一个心结。所以,听完节目去西山,一点都不犹豫,打算先到明月湾,再访堂里、东村。
跨越太湖大桥,驶入西山镇。因为刚过假期,显得很清落,连路旁的小摊贩也难见踪影。到了明月湾村,也少见游客身影。古码头,长长的条石堤坝斜斜地伸向湖面,空茫无边。堤坝石头缝间长着两株大树(榆树?),叶已落尽,枯瘦的枝条衬着天空的清寒。以前看的明月湾码头照片,这两棵大树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可是,现在他俩都被安上了支撑铁杆。年迈苍老了?或者扎在石头缝里的根系导致树身斜着长,这个斜度已经不堪负重了?这难看的铁棍子给取景带来困难,再也拍不出那些美照的角度了。
明月湾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湖,就是这个古码头,千百年,它是村子与外界唯一的通道。从码头上岸,约两百来米,有一棵高大的古香樟,华盖浓荫,树旁一座四角飞檐的亭子,土地庙。香樟树土地庙代表入村了。从码头到村口的这一两百米的空间,原本是一个整体。每个离开故乡的人,拜过土地庙,走向码头,去往外面的世界;而归家的人,登上码头后,远远就望见了那棵葱绿的大树。为什么常见村口多栽种香樟,它一年四季都不落叶呀,这葱茏是归乡游子映入眼帘的第一眼。这条不长的步道,沉淀着多少离别与归来的悲欢。但现在,这个空间被割裂了。从村口过来,入码头前,要穿过一个涵洞,上面是环岛公路,就是这条公路打破了码头、村口的空间一体性。当西山太湖大桥通车、当环岛公路通到每个村落,码头的交通功能就废弃了,离开与归来不再有那个仪式感的过程。土地庙、香樟树和古码头,现在成为了观光客镜头里的风景。
在村里转了一圈,有饥肠辘辘感,来到村口古色古香的明月湾驿站。掀起帘子,第一眼见到柜台上的咖啡机。厅上空荡荡的,一位年轻女子坐在窗下包馄饨。肉馅盆里见鲜翠的碎叶末,姑娘告诉我是荠菜。盘子里包好的馄饨码得整整齐齐,温润的绿玉色,叫人喜欢。好吧,就要一碗现包的荠菜鲜肉馄饨。
厅上就我一个客人,我等馄饨上桌,边看手机地图,随口问姑娘沉思湾和消夏湾的位置。“我不太清楚。”“噢,你也是外地人。”“我就是西山人。”她略迟疑了一下,补充了一句:“我不乱跑的。”我太惊讶了,都什么年代了!刚才参观村里祠堂,什么“耕读传家”“民风淳朴”“世外桃源”“传统悠久”这些词儿都跳出来了,还蹦出一本书的书名,叫《好女孩上天堂,坏女孩走四方》。听话守规矩是好女孩,而“到处乱跑”可是一个很糟糕的评价,这大概是眼前这位女子的潜意识吧,来自她的成长过程。可是,这明月湾挂着“古村落”之名,早已成了旅游景点,外来游客中占比最高的当数上海人,来自最摩登的现代都市。她很快补充了,“大桥下来右拐是沉思湾,消夏湾,好像在牛仔村那边。”她比划了一下。
阿姨端来了馄饨,清亮的汤色上飘着点点油星,猪油的香味,久违了。
离开明月湾,我驾车往消夏湾和沉思湾方向去。这条公路叫西洞庭山路,视野极好,很适合兜风。以前来西山,总是往林屋洞和石公山去,沿途就是穿越整个镇区。这才发现岛屿的西部有绝妙的观光公路,一路的湖光山色与乡野风光,沿途还分布着众多的古村落。可惜下午天气突然转阴冷,像要下雨,看看时间蛮紧张,决定将原计划的寻访堂里、东村留给下一次西山行,我就一路驾车,兜风看景。公路终点就是太湖大桥,打道回府。











(写于2022年1月)
一树叶子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四明山古村落之李家坑 (1人喜欢)
- 四明山古村落之中村 (3人喜欢)
- 四明山里一日行 (2人喜欢)
- 四明山古村落之冠佩村 (3人喜欢)
- 清潭坑村的山樱 (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