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方所4月选书 | 如何在一千个单词内总结一个人或一只鹦鹉的一生?
如何在一百三十二行或一千个单词内,总结一个人的一生?
或者是,一只鹦鹉的一生? 《经济学人》的讣告专栏,提供了一种不乏幽默可读性与文学质感的答案。在他们看来,讣告增添了其原先缺乏的“历史感”与“人文感”,至于如何选取写作对象,标准也非常简单,除了逝世于二十世纪或二十一世纪初,剩下的仅仅是逝者是否度过了有趣的人生,是否发人深省,“我们并不一味地颂扬、赞美死者。坏人、无德之人、轻浮之人的讣告,有时反而能成为佳作。”

所以,在集结成书的《讣告》中,既有戴安娜王妃、化妆品女王雅诗·兰黛、美国黑帮大佬约瑟夫·博南诺、东德秘密警察头子埃里希·梅尔克,有俄罗斯记者安娜·波利特科夫斯卡娅、“对美国生活嚎叫的人”艾伦·金斯堡、“世界上最伟大的大提琴家”姆斯蒂斯拉夫·罗斯特罗波维奇、平克·弗洛伊德乐队主唱席德·巴瑞特,也有服侍过中国末代皇帝的太监孙耀庭、“晚年才识字的人”乔治·道森、“最后一个说埃雅克语的人”玛丽·史密斯......以及“科学史上最著名的鹦鹉”非洲灰鹦鹉亚历克斯,它有相当于五岁孩童的智力与两岁孩童的情商,并还有开发的潜力。
在讣告专栏的编辑与主笔看来,最好只读逝者自己创造的作品,尽可能地接近写作对象,如果对方是木匠,那写作前不妨先动手做木工。
而“讣告是对生命的庆贺”,它可以是幽默的,比如,美国登月第三人查尔斯·康拉德在登上月球时,这样回应登月第一人尼尔·阿姆斯特朗的名言“这是个人迈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天哪老兄,这对尼尔来说或许是一小步,但对我却是一大步呢。”关于电影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讣告是这样调侃的:“在英国期间,他很少接受采访,也很少拍照,因此媒体上公开的照片里他总是更年轻些。”

其中亦不乏文学的质感,对生命的怅惘与思索,在戴安娜的讣告结尾,我们得以重返命运的现场——“她死时躺在一辆因司机醉酒超速驾驶而撞毁的汽车里,身边靠着她最新的情人,这个画面本该只会让人震惊。对数百万人来说,它证实了戴安娜女神是‘命运’的受害者,无论那命运意味着什么。”
在序言中,讣告专栏的编辑及主笔之一安·罗提到,书名曾有可能是“麻雀的飞行”,这暗含了英国历史学家及神学家比德对人生的隐喻,“人生就像一只飞过宴会厅的麻雀,从黑暗里飞来,又没入黑暗,其间只有明亮的一刻”,而“飞过的那一刻——在大地的喧嚣中挥动的翅膀——是我们必须抓住的”。201篇讣告,是一部另类的二十世纪史,也是曾有过的201种声音,《讣告》尽可能地站在逝者的角度描述他们,因为“无论是好是坏,那个特定的视角和特别的声音,已经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而讣告,不仅关于我们在世人眼中何为,更是向生者发出的深刻拷问——你将如何度过这一生?

《讣告》
《经济学人》杂志的讣告专栏除了1000个单词的字数限制以外没有任何其他设限,这让该专栏成为了一门“如何在两页纸的版面作一生的总结陈词,或更多”的艺术。
《讣告》收录了其创立以来十多年间的201篇精选,从光芒耀眼的传奇人物,到深藏功与名的小角色,从英雄智者到骗子恶徒,从两百个人到一只鹦鹉,这201篇讣告行文百变、金句频出(“他盼望着天堂,但更希望瞄准地狱。”“黑暗的尽头是曙光,这语气很迪士尼。”“宇野千代从不美化死亡,她认为这是男人的意淫。”)与读者回首故人所经历的时代变幻,或一窥他们毕生致力的领域,那些惊奇的火花和无奈的错失。没有刻意的煽情和悲伤,泰山或鸿毛,皆是一个个生命落下帷幕之前的精彩一瞥。
《人間》
“生而为人,我不抱歉。”
芥川奖得主又吉直树多次表示过,他最热爱的作家便是太宰治,那又是什么让他写下上面那句话呢?每个人都是夹在自我与他人,肯定和否定之间,“就如同字面上的意思,我不知道怎么当个人。但是,这也没什么不好。”
作为作家,在描绘一个人的故事时总会有所取舍,比起记录下来的时间,省略的部分往往更加漫长。那么,被省略的时间、一个人度过的那些乏味时间,难道就不算是人生了吗?当然不是,人生并非只由时间表上的事件所构成,故事结束后,人生还会继续,青春过去后,我们还是在途中。
值得一提的是,书衣底色使用日本传统色中的若竹色,正如挺过寒冬刚生长出来的幼竹般充满新生与希望。
《本命,燃燒》
无论是现实还是虚拟角色,与追星、迷恋这种词汇比较的话,“本命”更多指的是一种超越了爱好,已经植根于人生中无法取代的执着。“总是觉得活着很困难,唯一的生存价值,就是追逐自己的本命。”
追星作为亚文化的一种,虽逐渐在被接受,但骂声也一直不绝于耳。在旁观者看来“不值得”的事情,可能竟会成为一些人与这个世界产生连结的方式。这位1999年出生,拿下了三冠王(芥川奖、三岛由纪夫奖、文艺奖)的次世代作者,便用直白现实的文字点燃了日本文学界。生活之“重”在书里反复出现,“就像床单会因为睡觉起床而变皱,只要活着就会变皱”,生活堆积着看得见和看不见的辛苦。而本命被描述成“脊柱”,是让人能够站起来直立行走的元件。至此本命指的不再只是某个人,也是人所坚持的价值观,是让人跨越困境的支柱。是的,面对无法跟上的现实,人们不得不在封闭的环境中寻找个人的舒适形式。
《苏特里》
“在这些陌生的地方,在这些肮脏的贫民窟和千疮百孔的垃圾堆中,正义之士从列车和汽车的车厢里看到了别样的人生梦想。”
《苏特里》,美国当代著名作家科马克•麦卡锡写了二十年的长篇小说,也是他最后一部南方题材小说,被认为是他进入创作巅峰状态的作品。这部作品几乎没有完整的情节,而是由一个个场景和对话组成。主角苏特里放弃优渥的生活,与隐士、酒鬼、小偷、拾荒者、掘墓人、采蚌人和女巫生活在一片受诅咒的河边营地,暴徒和疯子一拨接着一拨,他们逃避一切秩序,在每一块土地上都是陌生人。
麦卡锡的文字有着启示录式的冷峻和庄重,场景与语言似乎来自《圣经》对原罪和人性的拷问。罪犯和流浪者,盲目机械且面容苍白,在茫茫人世中寻找着出路。麦卡锡领着我们在黑暗的境地往深处走,让我们看见永不疲惫的冥犬们对人世间灵魂的贪婪渴望——躲开它们,他说。
《处心积虑》
“她看着我,但没有真正看见我。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像一个灰色的虚构人物,某部小说中的‘我’,但作者决意不对其外表做任何描述。”
这是一本关于小说艺术的元小说。揭示何为小说的真实与虚构;什么是至明和不言自明的存在;是生活模仿艺术,还是艺术模仿生活;善与恶的边界在哪里?深层主题虽然严肃,但斯帕克为它套上了一个荒诞、离奇的故事。一心想成为作家的芙蕾尔,为了谋生,成了古怪的“自传学会”的秘书。学会的召集人怂恿会员“坦诚”写下他们的“璀璨人生”,悖论的是,诱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表达自己,反而导致作假。与此同时,昆丁爵士却一心想着扮演芙蕾尔第一部小说里的人物。
斯帕克的语言明快、幽默,轻松吸引读者与她一起踏上文学兜风之旅,看小说家是如何尽量脱离现实,进入到真实中的。
《布尔乔亚经验2:黑衣爱神》
19世纪早期的经济扩张和政治动荡,催生了一批庞大的中产阶级。在不同的语境中,他们也被称为“市民阶层”或更时髦的外来词“布尔乔亚”。中产阶级有着复杂的群像,他们既是踏实进取、精力充沛的城市文明表率,也被指责为庸俗、贪婪、荒淫的代名词。而当我们回顾19世纪的市民生活,中产阶级的性与爱,从中关涉的观念与文化特征的剧变,是那座横亘在前弗洛伊德时代隐而不现的大山。
历史学家彼得·盖伊在其晚年著作《布尔乔亚经验》里通过大量的文献材料、书信、日记和私人档案,带领读者回到一个个求爱、诱惑和感官生活的现场。在本部分《黑衣爱神》中,作者将研究拓展到爱欲的边界,在旧秩序已然推倒,新规则尚未建立之际,爱情给中产阶级带来了多少苦恼?爱情在爆发和压抑的挣扎之际,又是如何向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外溢和转移?所有这些“昨日的世界”里焦虑和欢愉的瞬间,有我们现代人爱情的原型。
《黑暗年代的女哲學家》
她们在最黑暗的时期,为自由而战,以哲学为火把,为人类的灵魂找寻救赎,并照亮整个世纪。
在《黑暗年代的女哲學家》中,《魔术师时代》的作者艾伦伯格将目光投向了四位极具个人特色的犹太女性,汉娜·阿伦特、西蒙娜·波伏娃、安·兰德以及西蒙娜·薇依。艾伦伯格把重点放在1933到1934的十年里,让读者从她们的角度来看待近代欧洲历史上黑暗的十年,这是纳粹政府掌权,犹太人生存处境岌岌可危的时期,而她们用绝不妥协的革命思想,印证哲学能为人类带来自由与解放。
Feuer der Freiheit,书名直译为“自由之火”,艾伦伯格将思想史、哲学作品和个人传记结合起来,通过引用日记和信件,整理个人的经济状况、家庭关系等等,带领读者领略理论背后哲学家们的生命经验及哲思实践历程,感受在乱世下坚守思想的力量。
Bald :35 Philosophical Short Cuts

大量沉闷的补充、僵硬的语法和令人困惑的行话,将严谨与僵化划上等号,学术写作正因这些干巴巴的技术性语言让人敬而远之。所以Simon Critchley选择将哲学带出象牙塔,拒绝标准学术写作的“保护性头饰”和“精致的学术假发”,正如他接受了自己的秃头一样,不做掩饰。
这是公共哲学最亲切的练习,收录了从2010年到2021年,Critchley曾发表在《纽约时报》哲学专栏“石头(The Stone)”上的35篇文章,从柏拉图到足球,从哈姆雷特到大卫·鲍伊。在Critchley看来,哲学可以看作对没有答案的问题的不断研究,是去试图理解我们自己以及我们周围的世界。“出于困惑、迷恋和好奇”,这些“秃头”文章,以一种朴素、坦率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让读者发现更多值得思考的事物,以及更多更好的思考。
To Be Fair

在这个日益令人窒息的文化战争时期,对话变得困难,“公平”一词时常出现,同时总是带来争论。为什么我们常常会感到不公平?为什么在花了更多的时间去谴责对方的观点后,却难以进行一次“公平”的听证?“公平”一直是我们价值观的基石,也常常被视为理所当然地挂于嘴边,但怎样才算是“公平”呢?
竞争与合作,可以说是人类两大不能调和的天性,但也是人类决定“公平”的出发点,以及寻求的最后结果。“公平”其实更容易通过什么“不是公平”来定义,它不是垂直的,由上至下传递的,也不是简单直接用平分的方式来达成的。“公平”是一个功能程序,是由人们相互达成共识而产生的,所以在竞争与合作上,沟通让人类把事情结合在一起,进而实现“公平”。
认真倾听,辩论而不是发号施令,也许会是真正做到“公平”的开始。
《量子電腦和量子網路:科技的下一場重大革命,它們如何運作和改變我們的世界》
“试想你在下棋,而规则却朝对你有利的方向改变,例如扩大某一枚棋子的移动范围。”
从房间大小的密码破译机电脑,到可以放进口袋的智能手机,实际上它们的运作原理相差不远。但量子电脑则与其说是一台机器,不如说是另一种全新的计算方式,不仅是现有电脑的升级版本,更因为完全不同的运作方式,使其能够完成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全球著名科技杂志《连线》(WIRED)的资深编辑,在书中以浅显易懂的文字,展示了当今科技巨擘在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研发量子电脑,以及量子通讯的最新进展。虽然量子科技还有很多艰难的技术问题,但无论是量子的“叠加状态”,还是“量子纠缠”,前者因为一个量子位元能保存更多的计算信息,从而实现指数级的加速,后者则有望做到瞬间传递讯息,同时还拥有不被拦截的安全性,都会因其无限巨大的潜力,注定是人类未来最重大的技术革命。
所以,离“量子时代”的未来还有多远呢?
Momentum of Light

“建筑与其立足的一方土地密不可分,亦与置身其中的使用者息息相关。它们的存在毫无矫饰,却散发出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整个非洲大陆,特别是撒哈拉以南,太阳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尤为显著——在电力出现前,人们需要利用阳光作为建筑物内的光源,同时还要避免它所带来的高温。这样的生态环境直接影响了当地的建造方式,生长出具有很少或很小开口的乡土建筑。
在Momentum of Light中,摄影师Iwan Baan和新晋普利兹克奖得主Francis Kéré一起探索了布基纳法索建筑对光和热的独特处理——包括甘多的社区大院、博博迪乌拉索的清真寺和达诺的梯阶式房屋。这些建筑为自幼成长于此的Kéré带来了很大启发。书籍内页中,Baan的照片与Kéré的建筑草图并排放置,使读者仿佛置身当地,在翻阅间感受到光线的变换。
Albers and Morandi:Never Finished

2021年David Zwirner画廊举办了一场名为Albers and Morandi: Never Finished的展览,首次为观众呈上Josef Albers和Giorgio Morandi这两位大师之间的视觉对话。
两位艺术家的作品甚少被同时放置在一起,两人虽从未谋面,但他们皆经由色彩、形状、形式及形态上的处理来探索差异和潜力。同时,他们也都受到了塞尚的影响,从不同角度出发来处理相似的奇思妙想:Albers专注于色彩中微妙或大胆的变化与互动效果;而Morandi则将简单的物体视作舞台上的一组角色,以探索它们在空间中的关系。

本书为展览同名图册,进一步挖掘了Albers和Morandi在形式上和视觉上的相似性与不同。书中不仅包含丰富的作品图片,还收录有展览策划人David Leiber就形式与色彩举行的研讨会内容,以及Morandi专家Laura Mattioli等研究者的文章。
《空间的敦煌——走近莫高窟》
敦煌让人们回想起来的,是她穿越千年的绚烂色彩、随着时间风化的斑驳以及迷人的神话故事,在这方面的研究我们已经有很多的积累。很多时候,我们把敦煌看作是文物进行保存,把她从时间当中封存起来,却也要记住这文物是有生命的。随着时间的转移,敦煌正在不断地变化。她的意义是人们对她不断地进行创作的积累,用她寄托一代一代人的情感。定义逐渐被加深的同时对她的研究也同样如此。
巫鸿此书从敦煌的空间入手,说明洞窟的作用和意义随着洞窟的空间不同而有所不同,历代的修缮也赋予了她不同的定义。敦煌莫高窟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不断的修饰、改建和重建的这一个过程,美术史也把它们作为意义纳入其中。而我们更应该注意的是文物是有生命的,她现今的形态与从前并不一致,随着时代的变换,她也在变换当中。
往期选书:
2022.03“若是花朵依然在盛开,我便不敢崩溃”,春天终将来临:
广州方所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相见于此刻的未来 | 2024广州方所活动回顾
- 王申 × 周滔对谈:跨文化巨石,非地域辩证 (2人喜欢)
- 展览视角:复制vs考古:A/B (2人喜欢)
- 展览视角:世界是一个巨大的主题公园? (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