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OKR做人生目标管理,真香!
我2022年的计划: 就是搞定2021年那些原定于2020年未完成的安排, 只为兑现2019年时要完成2018年许下的诺言, 曾说2017年之后, 一定不要像2016年那样, 只会跟着2015年去做, 2014年没给2013年完成的, 那个2012年的目标。
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曾经的我一样:
- 每年写新年计划总是豪情万丈,给自己安排很多目标——看xx本书、养成锻炼习惯、学会游泳、学英语、升职加薪、攒够xx钱、找个女朋友、... 诸如此类。写完就尘封箱底了,中间是不可能打开看的。
- 然后1-2月就像打鸡血一样疯狂跑步、读书、学英语。连单词本都又背到了「abandon」,非常厉害。
- 等到3月鸡血消退,计划就因为各种事情一个个耽搁了。
- 到年底写总结时打开计划一看,竟然80%都没有完成!于是懊恼地锤一锤自己,感叹自己意志力果然不够,新一年要加油啊!接着把去年的计划改个标题,当成新一年的计划。
如此周而复始,即使过了很多年,在很多方面依然没有长进。
我开始想一个问题:为什么同样是年度计划,我个人的完成率往往只有20-30%,而公司各部门的目标完成率总能到90%以上,以及国家定的GDP增速目标也总能完成或接近完成呢?
他们一定是有啥好工具和方法,作为个人我可不可以向他们学习呢?
1. 借鉴公司的目标管理工具
在公司里,最常用的两种目标管理工具是:KPI(关键绩效指标,俗称「业绩目标」)、OKR(目标与关键成果法)。
KPI举例:
今年门店销售额做到500万。
OKR举例:
O:今年门店销售额做到600万。 kr1:招募到1位专业运营启动线上营销,使线上销售额占门店总体比例从0%提升到30%。 kr2:重点改善xx、xx这2项服务质量,让顾客平均满意度打分从3.8分提升至4.5分。 kr3:做好已消费顾客的私域建联、后续服务,复购率从30%提升至50%。
二者有很多区别,如:
1)目标设定过程不同
- KPI一般是老板定好,自上而下压给我,讨论余地一般很小。
- OKR一般是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并行走,有较长的讨论过程,需要上下级、横向合作方之间相互对齐。在给我自己定目标的过程中,我能发挥较大的主动性。
有一个段子调侃这个差异:
你把球朝远处扔过去,不管扔多远,小狗都会叼回来。我们会给点奖励,比如摸摸狗头、给块骨头之类的。这个球就叫KPI。 突然有一天,小狗学会了自己扔球,我们就可以把这球叫做OKR了~
2)目标拆解逻辑不同
分配目标时:
- KPI更重视数字目标的拆解,如:门店销售额目标500万,有10个销售,每人认领50万。
- OKR更看重执行路径的拆解,在规划阶段需要把实现目标的关键结果(kr)1、2、3想清楚。向下分配时往往分配的是各个kr,上级的kr可能就是下级的O。
3)完成度要求不同
- KPI是无论如何要100%完成的,员工考核几乎只看完成度,没达到往往就没有奖金;
- OKR更重要是指明努力方向,鼓励有挑战性,完成度只有70%-80%很正常,如果全部100%甚至超额完成反而很奇怪,说明可能是目标定低了。考核时会综合评估目标难度、完成度、执行过程等,不只看完成度这一个指标。所以OKR的目标更鼓励在合理范围内挑战自我。
两种目标管理工具各有优劣,KPI可能比较适合目标刚性、很难事先规划、对协作要求少的行业/岗位,OKR更适合目标有弹性、可以事先规划、对协作要求高的行业/岗位。
人生目标比较有弹性、需要规划,我觉得OKR更能发挥优势,所以选择了OKR作为人生目标管理工具。
2. 用OKR做人生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的核心步骤是:基于愿景制定目标、拆解目标、定期跟踪和回顾。下面是我的步骤和工具概览:

由于我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已经讲过了(详见上一篇文章),所以直接介绍我制定OKR的过程。
考虑到很多目标不是一年能完成的,硬塞到一年会导致不聚焦。所以我模仿国家制定了5年计划,然后一层层拆解到年度、季度OKR。
1)拆解OKR——5年、年度、季度OKR
针对我给自己定义的3重身份/人生意义——体验者、社会人、贡献者,未来5年我的重心放在前2项上面。
首先我整理了3个关键的目标O:
- O1:在自身(写作、练声、锻炼),自然风光2个方面完成入门级探索。
- O2:财富积累达到xx元。
- O3:享受亲情、爱情、友情。
然后对这3个目标拆解了达成目标需要的关键结果(kr),有一些已经量化好、将来可衡量,还有一些需要提升认知后更新目标。
最终依次形成了5年OKR、年度OKR、季度OKR。
5年OKR:

先定大目标(O),接着规划达成目标的关键结果(KR),最后将KR拆解后分配到未来5年中。这样每一年的重点就比较清楚了。
年度OKR:

选取五年OKR中的当年重点,作为今年KR,然后将每个KR拆解分配到4个季度。这样就知道各个季度的重点了。
季度OKR:
方法同上。
拆到季度OKR之后,我就没有继续往下拆了,没必要搞那么累。季度颗粒度挺合适,每个季度结束时花上1小时,回顾本季度的情况、制定下个季度的OKR就够了。
2)跟踪和回顾——周报、日todo
跟踪和回顾是整个目标管理的精髓,如果不回顾,目标设计得再精巧也白搭。我们的个人年度计划完不成,大多数情况就是我们「说一套做一套」,并且拖到年底才去面对。
我常用的跟踪工具是周报+日todo,具体侧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
比如我在工作中更侧重使用周报,日todo只是习惯了顺手做一下。而在生活中并不写周报,只是在日记里写下今日todo。
平时工作周报:

进展要求较高时期的工作周报:

生活中在日记里写todo:
因为人生目标中大部分kr,都不像工作中几乎每周都有项目上线、有东西交付,而是类似于「每天写日记」、「每天锻炼30分钟」之类的细水长流的事情,周报和日todo的同质化较高。所以我生活中并不写周报,只是在日记本中写写今日todo。我的日记格式:

这样在定期回顾的时候,就有据可依。
3. 阶段成果
目前看效果还不错,有几个KR已经开始有明显进展了。更重要的是,想明白了意义和价值、加上可视化的监控提升成就感,每天做这些一点都不累,就像刷牙一样自然。
1)写作思考
在3月份读完《卡片笔记写作法》之后,我意识到写下想法的重要性——写作本身就是思考,不写下来的思考很浅、难以迭代,以及写作可以倒逼输入。所以我把写作放在了O1-KR1,最高优先级。
目前成果包括:
- 每天写日记,已经连续18天。

- 1个月内已发表8篇文章(含当前这篇)。

- 最近1个多月在flomo记了277条笔记,平均每天7条。

2)练声
因为我长期有慢性咽炎,如果有雾霾、 吃辣椒、讲话多就容易发炎。以及我没有学会很好的发声方式、讲话有点压喉咙,所以总是发作。这两个问题还挺困扰我的,所以把它作为O1-KR2的优先级对待。
自从3月起每天练声半小时,主要是气息、横膈肌之类的训练,减轻喉咙压力。
现在已经连续练了31天,感觉压喉感有所缓解,声音也洪亮了一些。

4. 心得感悟
1)分清「愿望」和「计划」
我们每年写的新年计划,往往数量太多且不切实际,没有仔细评估过可行性,其实只能叫「愿望」而不是「计划」。
2)我们总是对短期过于乐观,而对长期又过于悲观
其实5年、10年,一个人可以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也不用着急地把所有变好的愿望都放在今年年度计划里,发现完不成后很容易破罐子破摔。 3)如果我们每天的时间投入和人生目标匹配,会活得自洽与幸福
几年前,我住在离公司不太远的地方,每天走路半小时上班。刚开始我对这半小时很烦躁,希望能缩短通勤来多干点活、或多睡点觉。所以我买了一个自行车,将通勤时间缩短到了10分钟。
但后来我因为总生病,给自己定了个每天锻炼的目标。我发现快走是很好的训练,于是恢复了走路上下班。
有意思的是,这回上下班的路程突然变得很有趣,因为可以一边锻炼一边看风景,真好!你看,同样的路程、同样的时间消耗,仅仅因为契合了我的目标,就带来了截然不同的心理感受。
利用这个小技巧,我们可以把生活中很多讨厌的细节和目标建立连接。比如把枯燥的体力劳动当成锻炼机会、无聊的排队时间当作正念冥想的机会...切换下视角,生活中处处是修行的小乐趣~
希望我们眼前的生活不再是苟且,而是诗和远方的旅途。
---------
人生意义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