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突如其来的疫情日记
【第一章 关于前因后果】
3月4日,弟弟从星城来沪。这个被寒气严重拖后腿的早春,我们围炉灭了一盘盘齐齐哈尔烤肉,他未喝酒,只是忽然抬眼问我:这次上海疫情貌似有点恼火啊。
不知为何,内心咯噔一下。大概你也知道,人常常会有那种莫名瞬间,带着不自觉的个人超能力,没有判断没有情感,强烈的预感撞击着右眼皮直跳,但是口头依旧不示弱:应该没有问题,这可是上海啊。

是啊,精准防疫的上海,以尊重个体尊重经济发展运营两年。每次踏上虹桥机场的彩虹桥,几乎一路畅通的不打扰模式,常常炫耀给京城的同事。带着这份地域自信,我随弟弟回了星城,接回了女儿。谁能预料,短短两天里品尝的剁椒鱼头清炒丝瓜腊排骨和茶颜悦色,成为这之后三十天内最美好的且值得反反复复回味的美味。


3月6日,回上海的高铁,特意选了一等座,几乎包场。抱着女儿,下车立即排队核酸。周日中午人不多不少,身后的大高个朋友不无怨念,一早从嘉定跑了大半天终于找到一个可以做核酸的地方。隐隐觉得这场风暴有些起范了,摩拳擦掌在某些未知的地方,带着不怀好意的试探。可是,作为一枚平民,除了戴好口罩减少社交,也并没有看透事物本质的能力。
这之后的时间,女儿日常上幼儿园和托班,开始着手给她找新的游泳老师,安排中班下学期的课外培训作业。某一天跑去宝龙美术馆,迅速升高的春日让行走的人觉得闷热,孩子在草地上撒腿奔跑,粉色花朵开出了一层一层的傲娇,莹莹带着春光,这般让人熟悉的春日底色,今年怎么会不一样呢?第二日看到新闻,七宝有疫情,路过的万达被封闭。
随后的朋友圈逐渐热闹。有人被封在嘉里中心,他们互帮互助,把食物和汽车留给老人和孩子;有人被封在公司,开始24小时不打烊的同事交情局;有同事被封在小区,有些工作开始频繁电话会议,她在朋友圈晒了一只晾衣架上的小鸟,我们笑问,是否需要投食。病毒似电影里的怪物,逐渐攻击逐渐占领,人类尾随其后,流调围堵封闭,像一场敌人在暗我方在明的游戏。
不记得具体几号,某天下午,忽然公司炸裂,原来上海发布宣布:学校闭关,孩子回家。作为被此条消息砸中的双职工,我们意识到两层恐惧:第一,孩子怎么办?第二,这次严重了。当日回家路过隔壁楼,保安正在拉封条,大白开始拉大棚,警车忽闪忽闪。回头忽然想起来拍照,模糊的光晕里,大棚盖子红中泛橘,染着一道亮边,它可以是春风里的温存之夜的道具,也可以是咧嘴嚣张警示的危险嘴脸。有些惴惴不安,一步之遥几乎是近三年我和疫情最近的距离。

3月11日是个周五,交周报收拾桌子。听得旁边同事问,是否要带电脑回家,如果下周忽然在家办公。有人笑有人不信,你想太多了吧。我也只是听一听。
变局从3月12日开始,全市小朋友集体核酸。那一日春光大好,我给女儿准备了水壶、手帕、甚至小饼干,她戴着墨镜,一路呼朋唤友走到幼儿园,对于稚儿来说,这不过是一场微小版的春游。我回家打开keep,心安理得享受独处时光。渐渐,家长圈开始焦虑。隔壁区各种不稳定的混乱信息,让我们逐渐失去耐心,不断艾特老师不断发泄情绪,凭借一个家长的定位手表,大家盯着地图上的小点开始猜测和担心。当晚接回女儿,就是马不停蹄的家长会,疫情居家的守则,学习内容,注意事项等等。我耐心记录,貌似有条不紊,内心开始躁动,这到底是怎样一种局面呢?有家长问:何时回校。老师无奈:不知。
3月13日,与女儿居家的第一日,给她在身高尺上做了标记。彼此,身处疫情并不严重的决赛圈,尚可以出门买菜买水果吃披萨和牛肉饭,尚有最乐观的心情和计划,并不知道身后滔滔的变局。
对于大事件中的小人物,重视的不过是与自己周遭相关的食物工作等等,朋友圈里满满都是段子,晚饭时间,我们分享尚会朗朗大笑。对于小日子里的妈妈,研究的也不过是与孩子相关的休息学习运动和亲子相处,疫情中长大的孩子,面对所谓的居家消杀口罩,有了熟视无睹的淡定。所以在疫情之处,并没有热衷用文字去记录这场经历。直到封闭满一个月,我开始想写想表达。
如上文所言,小人物在大事件里的经历只是一个狭窄的通道,甚至悲喜并不相同。没有谁可以代替谁去发言,闭眼去回忆,我所能想到的仍然是一阵春雨过后的樱花粉,午睡起床后楼下孩子层层叠叠的尖叫声,以女儿侧头对我的微笑。封闭让生活变得看似单纯其实复杂,我历经从所未有的经历;我只能保护女儿却没有成为大白;也曾经迅速被愤怒淹没又同时被善良拯救;我关心许久未联系的同学和朋友;我第一次想以上海人的身份去辩解和解释,上海仍然是一座值得热爱的城市;我所有最有价值的社交发生在楼道之中;我发现学习是拯救内心秩序的良方。我尝试着抽离与城市的距离,用最客观和有效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甚至用三餐作为KPI去提高每日效率消泯情绪。
原来时间可以这样去度过,原来魔都拨开表面的魔幻,内底需要的仍然是作为自然人的纯良。当这座城池吸足眼光和批评,作为底盘的普通人,要做的就是做个人而已,这是这座城市里所有的普通英雄教我的第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