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一点看漫画之后的感想
藤本树的漫画我一直都是被画风分镜和剧情吸引,属于看个热闹但是很难共情,所以不会细想作品想表达什么,但是这次看《再见绘梨》竟然意外地觉得能理解然后能共情,于是试着记一下。
我是把《再见绘梨》当作一个“以别人不能认同的方式和自己的做品甚至是自身经历和解的故事”来看的。绘梨在标题在封面,但其实很工具人,真主角还是得看男主。
一开始漫画的内容,是讲男主为了记录妈妈临终而拍出来的电影,过程非常温馨但结局突然走偏,得到的反响是“结局很过分”,但其实一开始故事都是大量的电影镜头,读者所看到的已经是剪辑过的记录(=男主在记忆中已经美化了的母亲)。后面从男主和爸爸的对话来看,母亲的教育方式实在不能算是“好妈妈”。我想男主一方面爱自己的妈妈,想完成妈妈的期望让妈妈夸奖自己,一方面又很恨妈妈不断的打压。他最后按照妈妈的期望把好事全部剪到纪录片里,但选择了一个报复性的结尾:让医院爆炸。
我猜男主是在创作中感到拍电影的快乐,以及对掌握自己作品的渴望,他想通过医院爆炸这种结尾表示自己的电影并不全是出于妈妈的意志而拍,还想借由爆炸带来的一次彻底摧毁,从妈妈带给自己的复杂情感里走出来。但是大家都不能接受,觉得这种叙事方式过于极端违背伦理,并且攻击主角。于是男主不仅是作品被嘲,走出来的期望也落空了,再加上年龄小,于是想走极端选择自杀。

然后男主遇到女主。我觉得男主和女主之间慢慢发展出的关系,其实是男主和妈妈之间关系的2.0。妈妈出于自己的需要希望他拍出好的作品。女主也是,但女主的方式更加温和,对男主的引导更多更有用,而且男女主又是同龄人,于是这段感情比之前的母子关系升级太多。
(藤本树在这里也画了很多很美好的场景,把这段关系弄的很温暖,啊我真的好喜欢,决定存下来当代餐的那种喜欢)
但是最后女主朋友的话里可以看出,女主和妈妈也有一样的地方,说不定也会言语间打压男主,但男主乖乖按照女主的意志完成了女主想要的作品。我想是男主在对比之下觉得女主比妈妈好太多,不想让他失望,于是他选择让自己的作品为女主服务。


男主很珍惜这段回忆,所以拍了很多女主的视频,刻意的回避自己的作品其实“被女主挟持”这件事。即使女主死后男主也不停的剪辑,估计就是在不断尝试把作品合理化,也是把自己和女主之间的关系合理化,他需要这段关系弥补妈妈带来的创伤,但是这段关系也带来了新的创伤,不断的剪辑就是一个不断尝试合理化记忆的过程,然后靠着这段“美好的”回忆支撑活下去这个行为。这个方法确实成功了,让他能够娶妻生子,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的满足感让他逃离了作品的创作中那种“被挟持”的感觉,但是最后妻儿的死亡让他再度回忆起那种无法掌握作品的感觉,于是他又一次选择死亡。
但是最后废墟里的那段谈话,我个人觉得他是终于找到了一个和解的方式:他选择通过女主的嘴巴承认自己所构想的作品,绘梨不光是那个很普通的,很自我的朋友,而是真的像他们之前一起构思的那样,是神秘的吸血鬼,记录绘梨的生活不光是为了让旁人觉得绘梨是好女孩,而是为了创作他们喜欢的电影。构想中的吸血鬼绘梨甚至称赞了这部作品。
(从上帝视角来看,绘梨这里的态度其实很矛盾,真实的绘梨很明确电影是虚构的,但是吸血鬼绘梨却说要靠电影回忆自己的性格,只能解释为这是男主的幻想了)
绘梨邀请他一起看电影,如果真的是沉湎于这段感情,男主肯定会开心地坐下(也是一般抒情的漫画的套路吧),但是男主走了。我想弯弯绕绕之后,男主终于找到了一种合适地剪辑方式,他为自己的作品自豪,自豪到觉得绘梨也会喜欢,会答应配合出演这部作品。这部作品有一个奇幻的结尾,和当年妈妈的电影结尾一样的爆炸。
那一刻男主再一次以一种极端的,会被正常人诟病的方式,夺回了自己的作品, 并且开心地与生命中两端有爱有恨的关系和解了。

-------------------
这漫画在我看来其实真的很新颖,藤本树的漫画分镜一直被说像电影(褒义),这次更是直接就抛弃了漫画那一套,改用电影分镜形式在画了,这种分镜简直就是抛弃了漫画的亮点后来讲一个故事,但他偏偏还讲得不错...我有看到一个评论说是“血祭了漫画后写给电影的情书”,这个比喻真的很恰当hhh
另外一些主观感受:如果《再见绘梨》是小说一定是以男主第一人称展开的一部小说,第一人称小说有一个特点就是读者读到的其实是“主角想让读者读到的”,但是漫画的形式模糊了这一点,所以有许多人对着男女主大喊“磕到了”的,但我觉得其实这是男主用自己和女主的故事写一封给自己作品的情书hhh
-------------------
然后也是藤本树对读者的一个挑衅吧,藤本树的结局经常被说是发刀,读者是不是也像那些不能接受妈妈的电影的结局的人一样不能接受很多人物的结局?但是藤本树不care,而且要开始下一轮创作了。下一轮创作可能是像绘梨电影的结局一样让读者感动,但那不是藤本树最终的目的。为读者而画,但不全是为读者而画,谁知道什么时候他就会把爆炸安排上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