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读一首诗
查看话题 >诗抄039:《沉重的时刻》(勒内·里尔克)

【解读】
由《痛苦的呻吟》这个名字,很自然地就想到了里尔克的《沉重的时刻》。终于从俄国来到奥地利,但却离不开跟俄罗斯的瓜葛。里尔克虽然是个用德语写作的奥地利诗人,但却和俄罗斯有着不解之缘。这里要说说他和两个俄罗斯女人的恋情。
第一个是露·莎乐美。她一个俄罗斯将军的女儿,很美丽,很有才华,也写诗,长期混迹于欧洲名流社会,很多人都拜倒在了她的石榴裙下。最著名的有弗洛伊德、尼采,还有里尔克。在离开尼采之后,莎乐美就和小她14岁的里尔克在一起了。1900年,两人共游了俄罗斯,还拜会了列夫·托尔斯泰。对于25岁的里尔克来说,这是他人生的重要一旅。关于莎乐美的故事,可以观看德国的传记电影《恋上哲学家》。
第二个是茨维塔耶娃。前面在抄茨维塔耶娃的时候,已经讲到过了。这是在20世纪20年代,体弱多病的里尔克已经到了人生的最后阶段。在那段奇怪的三角恋中,两人更多是精神层面的恋爱。在1926年8月,里尔克给茨维塔耶娃写下那名著名的话:“不要拖到冬天!”茨维塔耶娃到了11月才回信:“你还爱我吗?”但这是一封不可能等到回信的信,因为12月里尔克病逝。
里尔克在中国的影响力,要归功于诗人冯至。 1930年,冯至到德国留学,接触并喜欢上了里尔克,并把他的诗大量翻译到中国。有研究认为,冯至之所以选择里尔克,是因为他们两个相似的身体状况、身世遭遇与性格特点。这也是好理解的,诗歌本来就是一种带着神秘色彩的感情符号,读懂其中的一些容易,读懂全部的难,除非心性是较为相通的。
除了冯至,里尔克对中国的“九叶诗派”的一些诗人影响也很大,比如说郑敏、陈敬容。陈敬容也是里尔克的重要译者。
回到这首诗来,这首诗作于1900年。简单的重复结构,带出了非常奇妙的韵律感。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解读都不同,仅仅说说我的解读:
哭(出生)、笑(欢乐)、走(活动)、死(离世),这是人完整的一生。在这首诗中,诗人把它们如同提线木偶一样,以自我为中心,编织在了一起。诗人用最敏感的神经,考虑了所有世人的生死与悲欢离合,面对如此多人的生活的困境,也面对如此多人的误解,才会有如此沉重的时刻。
这首诗翻译的版本也是挺有意思的。我所抄的这个版本,在网上一般称为冯至译。但实际上,冯至并没有翻译过这首诗。最早的误传,有网友考证,是源于1993年第2期的《读者》。在那一期《读者》上,刊登了里尔克的这首《沉重的时刻》,并把译者标为了冯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