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90年代童年的食物
89年生人,安徽安庆市人。
人生中最早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鸽子汤,我爷爷养了一笼鸽子,大约有三十只吧,几乎都被我吃掉了。大约4~5岁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天天都喝鸽子汤,以至于二十年以后我在广州每次在楼下喝鸽子汤时还会回想起当年。
第二个印象是烫饭,一周七天里最少有6天奶奶会把昨天的剩菜做成烫饭给我当早餐,以至于我到现在看见烫饭就有生理性厌恶。
还有一段我自己并不记得,但是我妈说给我听的故事。我3岁时我妈给我买了一块竹签串着的哈密瓜吃,后面一个路人骑自行车路过,不小心碰掉了我的哈密瓜,我当下嚎啕大哭。路人见状慌忙表示给我再买一块,年幼的我表示不要,我就要地上那块。
童年时真正感觉到是美食的,是小笼汤包。当时人民路的四牌楼还没拆,那里有一家汤包馆很好吃,每周日早上只要没有刮风下雨都会去吃。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出门都是着装精致,有种《我的叔叔于勒》里面全家正装散步之感。
家里的厨师的喜好确实会决定了一家人的食材,比如我奶奶特别偏爱藕心菜,几乎只要能买到,就一定会有这道菜。而说来奇怪,我18岁上大学以前从未吃过茄子,因为我家做饭的人都不爱吃茄子。
童年时代最经常吃到的肉类是带鱼。可能国企子弟都有类似的经历吧,当时国企职工福利很多,粮油米面水果蔬菜啥都发,其中带鱼发的量极大,导致我家一年四季几乎每一顿都有它。这种情况好像一直持续到了现在,我父亲家年夜饭它的出现率都是100%。
夏季的消暑食物非西瓜与绿豆汤莫属了,我还记得当时西瓜价格都是1毛~2毛之间,每次一买都是十几个,需要发动全家男人抗上楼。每次吃西瓜大人都让我吃瓜心,想来也是受到了很大的宠爱。奶奶在夏天经常会做冰镇绿豆汤,并且还加上百合。夏天的莲子和荸荠也是经常吃到的,水上公园开始还有莲子可以采,后来98年洪水导致水质污染就都被清理掉了。
我从小就爱喝牛奶,不论是鲜奶还是奶制品我都来者不拒。经常抱着1L的纯牛奶当水喝,这可能使我能够突破我家族身高记录的原因吧。最早盒装牛奶还是挺贵的,250ML的光明零售2.5元一盒,现在想想这在当时可是天价,但我还是经常可以喝到。不过大部分时候还是喝每天早上送奶员送来的180ML鲜奶。
由于我妈在我8岁以前都是在国企的食品厂工作,所以从小各种烘焙点心都是管够。面包、蝴蝶酥、蛋糕我吃到的都是最好的,但当时身在福中不知福,只觉得这很正常。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烘焙的原材料都挺健康实在的,现在想买到那种品质的东西需要很贵了。
安庆地区野菜也不少,春天挖荠菜是比较常见的活动了。还有一次印象很深的是和我妈去挖茼蒿,石化厂的冷却水管线经过一片野地,那里因为温度较高长了密密麻麻的茼蒿,我和我妈去摘了一大篮吃了两天。10岁的时候去岳西农村交换体验生活,还在当地吃到了一种XX粑,一种捣碎后把糯米团染成青黑色的野菜,有一种青草香味,里面会有酱油香干作为馅料。调皮的学生还会摘学校的鸡冠花,舔掉花瓣底部的一滴蜜水,但学校严禁这种行为。
奶奶家楼下有一颗石榴树,但几乎见不到果实长大就会被人摘走,印象中唯一一次我家摘到一小颗还很难吃。还有一颗老松树,但没有人见过松子,大约是抢不过麻雀吧。石化大湖小区有很多行道树是枇杷树,枇杷每年还没长成就被人打了去了。我和小伙伴也摘过没熟透的枇杷,只觉得特别酸,我不爱吃。我也还记得春天柳树嫩枝剥去表皮之后特别的香,但总听大人说有毒不能吃,但别的小朋友啃我也并不阻止。
小时候外食的机会不多,基本上也就早餐在外面买。安庆的炒面、牛肉面、猪肝肉丸汤、汤包都很好吃,大南门的牛肉包子更是绝了,我现在一边打字都一边流口水。90年代的中小学生基本都是2块钱额度就可以吃的不错了。
安庆第一家炸鸡快餐店是亿客来,应该是99年开的吧,当年就基本对等KFC和麦当劳了,我在那请小朋友过了10岁生日,当时感觉可有面子了。
饮料方面我还记得我爷爷为了中奖,好像是3000块奖金,买了十几箱的健力宝,把家里堆满了半个房间。最后好像是没能中奖吧,我喝过几瓶,最终这些健力宝去往何处我也不记得了。我个人最喜欢喝的是麦乳精,而且这东西可以干吃也超好吃。果珍和菊花晶家里也偶尔会买。我记得家里还有一大罐雀巢速溶咖啡,在当时也是稀罕东西,但是完全没人喜欢喝。大人们平时都是喝岳西翠兰,以至于我印象中茶叶的味道就是岳西翠兰。可乐在90年代中期都还是稀罕玩意儿,花两块钱买牛奶也许有家长乐意,但买可乐估计就很少了。基本上只有在外出聚餐时才能喝到,或者春游时彰显一下财力。还记得当时有个电视剧里面有个穷人家小孩用一个雪碧瓶子灌入糖水假装是雪碧去参加春游,结果被同学因为没有气泡而识破了,引发了幼小的我关于贫富差距的思考。
吃大餐的机会基本都在石化大酒店和万客隆,石化大酒店的菜品一般,但离得近,家庭小聚或者婚宴基本都在那儿办。我个人很喜欢集贤路上的万客隆,据说菜品一直不错。
零食先不说了,这个恐怕可以单独开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