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居家日记(3)
(看到上海现在的经历很心痛(某方舱昨天的一些现场)。因为这完全是不必要的重复。如果可以,希望上海人多发声,争取和建议无症状感染者居家隔离。)
(二)社区经历,作为普通人能拥有的力量
也许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在情绪自救的过程中,我自己还是需要在人和人的善意中才能得到有效支持。
一直都想报名参加社区的志愿者工作,但是因为疫情伊始有时空伴随经历被居家隔离7天,错过了一些机会,同时我们社区似乎很少启用本社区志愿者,所以今天第一次参与社区志愿者工作——为本栋居民发抗原试剂自测盒。
在和同组女孩聊天中才知道,网格长会倾向于私聊此前报名过志愿者的居民。联想到此前我私聊网格长一次想给群里某居民帮个小忙,也许令她记住了我,于是第二天楼里有个女孩向网格长求助姨妈巾的时候,网格长就直接找到我问有没有。所以,感觉我们网格长相当于建立了一个热心居民库,有工作要做的时候她会私下找这些热心居民去解决。只有需要额外人手时,比如这次想更为快速的发放自测盒,才会在群里招募。
今天我们的工作特别简单,网格长已经在网格群@所有人,通知大家在门口放袋子并留纸条标记人数,我们按人数把自测盒放到袋子里,然后敲门示意已经放进去了,请他们过后取。因此这次发放是无照面的,所以防护服可穿可不穿,但是网格长建议穿。
这是我们第四次发放自测盒,除了前两次是独立包装外,其余都是散装,所以需要我们把所有试剂盒都拆开,然后取分发所需要的数量。试剂盒数量很多,但是我们防护用的手套不太充足。
实际发放的时候就发现没有预想那么顺利,大部分门口没有放袋子和纸条(公寓楼,一层很多住户)。楼内肯定没有住满,有空置,但也有相当的人没看到通知,其中还有人没在网格群。当时大概上午十点多,我们两个以相当大的声音,从头敲到尾,没放纸条的要确认是不是有人在家,放纸条的通知他们自测盒已放好。没有看到通知的话,被敲门的居民几乎都会下意识开门,所以实际发放过程中并非预想的无照面。但我们这种敲门的方法很有效,因为后来有不同楼层的住户在网格群反应没收到自测盒需要回去补发,但我们负责的楼层应该没有遗漏。
上午发完回去,网格长在群里说了句感谢大家咱们是最快完成的。包括之前做核酸的时候,安排的时间也很紧张。我觉得这种赶速度的下意识,一方面是社区中可能会有各网格长私下比较工作速度的习惯,另一方面也是一天中他们工作非常多,自然会期望尽快结束一个开始下一个。我个人观察到的就有统计居民特殊需求(老人买药,女孩子买姨妈巾),统计基本生活需求(几乎每天统计蔬菜包、肉包、水果包,米面油等单独报),收钱返钱,通知和监督配送发放,每天安排核酸检测或者自测盒检测,晚上还有开会(找我联系姨妈巾的时候就是在开会,大约晚上十点)。
所以社区工作繁重,漏洞很多,这很正常。但我想我们尽量提建议帮助他们改进工作,也很正常。我在网格群已经两次给网格长提建议了,显得很刺儿头。一次是楼里有居民因为想团购牛肉起了冲突(网格长不允许网格群出现其他团购),他解释说自己是回民,但我们网格长依然很强硬的说没办法解决,我就出来打了个圆场说体谅网格长工作辛苦,但是回民买牛羊肉也是基本生活需求期望网格长和社区沟通。还有一次是我们做核酸检测在楼道内排队过于聚集,我在群里建议我们可以把检测时间延长一点,减少排队。但事实证明后来我也没受到什么报复之类,大约因为凡是有利于降低传播风险的事情其实都符合我们的共同利益吧。
做完检测,下午志愿者就被叫出去做核酸检测,这一次是在室外排队,这是这一周多来我第一次走出楼门。当时天气特别好,天空很蓝,几个小云朵飘在树梢。虽然只有几分钟,但是那种久违的自由的感觉让人身心舒畅。
其实除了这点工作的小插曲,平时居民群中也有很多治愈的点。
我这段日子,早上八点到九点多的时间几乎是在刷微信群。网格群看下今天的通知,然后购物群看下今天能买到什么。我们小区有三家超市,建了两个微信群,另一个超市要点进朋友圈去看有没有更新。此外还有一个居民私聊购物群,会有人分享私下的购物消息和近日事件。我还额外加了两个全城配送的商户群,以防万一。
小区的群里除了接龙转账,也会有人发物资求助,调料没了,生病需要药,几乎都能得到响应。我一直说我自己很幸运,因为我个人不喜欢囤积太多东西,但是隔离前莫名其妙买了很多当时感觉用处不大的,各类调料、五六种调味酱,一堆冷冻牛排,一大罐黄桃罐头,我妈来看我时给我屯的羊骨和羊肉,她研究针灸而买的大瓶酒精,没吃完的小米(我不喜欢吃)。也有被动囤积的东西,以为鼠标坏了额外买的鼠标,忘了标记磨粉从而闲置的一袋咖啡豆,跟超市说了买两袋海底捞火锅蘸料但他们送来两袋呷脯呷脯的。所以经常群里有人求助我都会发现我这里有,而且完全闲置。
第一次的时候是有个邻居没有花椒了,而我花椒粒和花椒面都有,我想的是各给他包出一点送给他,结果邻居还给我带了一小把油麦菜。第二次就是有个群里有个女孩没有火锅蘸料,而我两袋呷脯呷脯的蘸料也刚好闲置。然后就是网格长联系我的,为了看病租了几天民宿结果一致滞留的女孩需要姨妈巾。此外也有缺小米的缺油的,还有很多其他的物资求助,群里几乎马上都会有人说我这有来拿吧。
中国人常说远亲不如近邻,有时候算是个客套话,也未必所有人都喜欢这种老式的人情味,但是我觉得这是最普通的人际反应。经济学讲得用理性的思维,从利己出发,社会协作是必然的,利他或者提供社会价值最终也会利己。而从道德上看,我也觉得康德最有道理,给比拿快乐是源于内心最自然的冲动。而除了这些,其实也是在这种互助的氛围中能够建立一些陌生人之间的信任。在日渐疏离的城市社会,能够安放自己的信任也很快乐。
即便从社会实践的角度,当我们面临一个恍然无措的状况,当我们发现有那么多我们不能左右的事实,怎么自处和面对呢。就像这些天,我看到的黑暗太多了,多到不想表达。但人总归要面对现实,要想办法给自己找寻力量。所以莫不如从承认自己是最渺小的一个个体开始,试着摆动触角,然后发现身边的这些最小的个体居然是可以信任的,可以互相满足一些小小的需求,帮助我们更好的存活下去。实际上,无论在长春还是在上海,总而言之可依赖的还有普通人之间的互相扶持。我们也许有不同的角色,隔离在家的居民、上门检测的大白、保洁、超市员工,不管多庞大的社会机器,末端都是我们这样平凡普通的个体。这几天我喜欢上了梅河口的视频发布,很真实也很动人。志愿者也有自己的情绪,长春疫情发展到现在不是他们的错误。但是他们也接受了这一切,早上六点出发,凌晨三点回去,中间只吃一顿自热米饭。也许付出不会受到公正的对待,辛劳不会有什么馈赠,但是人最朴素的情感会让我们最渺小的个体之间自然而然地达成理解和共情,而当我们得到了这一点情感,懂得了这一点情感的价值,我们的内心的伤口也会被疗愈。
我们校长在鼓励同学学习的时候,把现在的疫情比喻成了当初西南联大所面对的战火。因为这个比喻,我开始对校长有点敬重和喜欢。我们学校2000级播音主持系也曾制作了一个视频鼓励大家,他们在校园时报道过2003年非典,如今有很多人又在报道新冠疫情。时空交错,教会我们一个需要面对的事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命运。昨天特意看了徐蓓导演的《九零后》,为了汲取一点养分和动力以更好的面对现状。徐蓓导演在影评里说,采访马识图老先生的时候,他送了一句话,电影里没说,但是徐蓓导演很喜欢,我也很喜欢。马老说 “年轻是一笔财富,可是它也可能成为你的负担,就要看你怎么生活”。时代洪流中,因为敏感和多虑,有的人注定背负更多,难以计较也无处计较,就只能不停的想办法自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