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3月读书总结
3月读书9本,喜欢8本,踩雷1本。书单和部分读后感整理如下:
《我的读书笔记》豆瓣评分7.1
《北大荒断简》豆瓣评分8.8
《俗女养成记》豆瓣评分8.3
《呐喊》豆瓣评分9.5
《活着》豆瓣评分9.4
《人类群星闪耀时》豆瓣评分7.9
《姜二嫚的诗》豆瓣评分8.4
《你想过怎样的一生》豆瓣评分8.5
《千古悲催di、王侯:海昏侯刘贺的前世今生》豆瓣评分5.0 (不推荐)
附部分短评。
1.《我的读书笔记》肖复兴
这本书的目标群体虽然是中小学生,但信息量之丰富、文字之准确优美,同样很适合成年人来读一读,个人认为是一本很有用的书。全书分三个部分:一、青春阅读:作者的青少年时代,物质、精神生活都比较匮乏的环境中发生的一些与读书有关的事情,提到了几位为作者读书提供便利的师友和对影响较大的作家、作品。二、书边拾穗:作者的读书笔记。(这是对我来说最有价值的一部分,被作者安利了很多作家名篇)三:读写之间:文学阅读的意义和一些写作方法。这本书是作家的个人阅读史,也是作家的精彩阅读课,对我来说也是阅读体验很棒的一本书。
2.《北大荒断简》肖复兴
1968年7月20日,包括肖复兴在内的一批青年人离开北京,来到了北大荒的大兴岛,一个被七星河河挠力河环绕的小岛,小岛面积只有800平方公里,人口只有几千人,是一个一张邮票那样小的地方。肖复兴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的青春年华,这里成了令他魂牵梦绕的地方,是他青春的故乡。2018年,为了纪念“我”和“我”的同伴一起去北大荒五十年,于是有了这一本《北大荒断简》。
这本书共分15个篇章加1篇自序,作者写zhi,青、复员jun,人,当地老乡,写自己曾经见过的,知道的,经历的人与事,以及更为重要的命运。太劳累在麦秸垛里睡着意外被收割机从腰上压过的女zhi,青,被荒火烧成重伤的刘佩玲,被流沙吞没的李玉琪,“能人”杨海洋,“不合群”的守林人等等,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让人唏嘘不已。
作者认为写作本身即是一种还乡。学者赵园曾经说:乡土是价值世界,还乡是价值态度...在追忆水年华中,无形中暴露自己的情感立场的前后差异变化,乃至隐秘矛盾或纠结。在态度中体现价值,在价值中审视态度,这样的写作,是一种还乡,也是一种对故乡的重构。在本书的最后一篇《北大荒的雪》一文中,作者也提到:“我说过,并且我一直坚信,来自北大荒这块土地上培育的真挚情感,和来自北大荒这里乡亲培养我们的民间立场,是我们zhi,青岁月里最大的收获,没有了这样的两点,或者我们抛弃了这样的两点,我们的青春才真的是蹉跎而没有丝毫可以回忆的一片空白。“
如果你也想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感受一下那个时代,不妨读一读这本书。
3.《俗女养成记》江鹅
在这本书的豆瓣书评里,很多人说是因为看了点电视剧过来补原著的。而我恰恰相反,因为看了原著,也想去看一看改编的影视剧。
这本书是一本散文故事集,讲述了台南一个自小在中药房长大普通女孩的成长故事,有琐碎的日常,有孩童内心奇奇怪怪的独白,也有作者对于家庭、爱的教育女性意识等维度的思考。写出了一个女孩如何一点点长大,慢慢窥见并进入成人的世界,检视那些发生在自身的,关于亲情、爱、婚姻、尊卑伦常、人情世故等诸多教养与束缚,一步步变得自知自明,自如自在,真实而舒展。不再追随那张优秀又好命的女人蓝图,选择一种更为安乐自在的活法。每一个人的成长既有时代印痕,又有生命自身的逻辑,回首过往是记录成长,也是厘清来路,与这个普通的自己握手言和。文风清爽利落,时不时还有一些很幽默俏皮的金句,比如“套用电视上学到的心理学语言来说,幼年的我其实是个擅长发挥生存本能、主动预防原生家庭忽视的积极儿童,NASA应该考虑跟我买一点DNA去存。”又比如:“我顿时发觉家里那些讲话故作聪明的男生都不太可靠,也对英文失去美好的幻想,仗着神,父总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我上课全在打混,一个学期下来没背上几个单字。”
总之是一本轻松愉悦又能引人深思的一本书。我很喜欢。改编的电视剧也很好看,推荐给大家。
4.《活着》余华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余华的代表作《活着》一书讲述了在大时代的背景下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的老人,在命运的捉弄中送走了所有的亲人,与一头老黄牛相依为命的故事。
在这本书里最触动我的有以下几点:
💎1.福贵给自己的老牛取名也叫“福贵”,在让老牛干活的时候会呼唤别的名字,让它以为还有别的牛也在干活,就不会不高兴。就好像人在受苦受难的时候,会自我安慰说还有别人也在受苦,还有别人在受着更大的苦,好像这样想,心里就会好受一点,就有了坚持下去的勇气。
💎2.福贵托人给聋哑的女儿介绍对象,当听到介绍的小伙子四肢健全还是城里人的时候,妻子家珍很高兴,又担心人家看不上自家女儿。福贵说那小伙子是个偏头,家珍才放下心来。应该说她更加高兴了。命苦的人对生活的要求并不高,不敢做美梦,只要一点点甜就够了,太甜了心里反而不踏实。
💎3.在书的结尾处,作者写到:“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这是对福贵一生的概括,也是全书的主旨所在,年轻时候是个浪荡公子,活着是为什么,福贵不了解,也不想了解:中年时候福贵为了生活奔波,幸运似乎一点也不曾眷顾过他,打击接踵而至,福贵旁观了身边所有人的死亡,直到妻子去世,他终于平静下来,他挖掘到了什么呢,当亲情、友情、爱情这所有可以承载生活意义的一切都逝去的时候,活着又是为了什么呢;到了老年,形单影只,归于寂寥,福贵和他的老黄牛还是会活下去,生活让人活一天,便好好活一天。活着便是活着的全部意义。
5.《人类群星闪耀时》茨威格著 亦言译
斯蒂芬·茨威格是享誉世界的小说家、诗人和传记作家。其代表作《人类群星闪耀时》于1927年首次出版,当年就成为欧洲所有学校的规定读物。在这本书中,茨威格用史诗般的笔触,浩如烟海的才华描绘了改变人类历史的一系列瞬间,他自己也因此被称为“历史上最好的传记作家"。
茨威格1881年出生于奥地利犹太富商家庭,曾在德国求学,后周游世界。在二战期间因反战而被驱逐,先后流亡英国、美国、巴西。1942年,61岁的茨威格在巴西避难期间,有感于“精神家园欧洲的毁灭”,与夫人在里约热内卢吞服镇静剂自杀。巴西为这位文学大师举行了国葬。
我读到的是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封面上写着1927年费舍尔出版社原版定本),这一版全书共分为10个篇章,是包括尼采、拿破仑、歌德等人在内的10篇传记,这10人当中,有的是流芳百世的伟人、英雄,有的却留下了千秋遗恨,甚至万古骂名。在茨威格的观点中,这些人物的命运是由一个个不经意的瞬间决定的,而由于这些人在那个瞬间降临时所处位置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到了一些至关重要的作用,整个人类的命运也因此被改写。对于这一论点,我并不敢完全赞同,但这并不妨碍我认为这本书是一本非常非常优秀的传记文学,无论从内容还是语言来看,这都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ps.尼采篇真的太太太长了。